美文网首页散文简友广场读书
183 从宠辱若惊到宠辱不惊

183 从宠辱若惊到宠辱不惊

作者: clafa | 来源:发表于2022-02-10 18:59 被阅读0次

      有一个讲宠辱不惊的故事。唐朝有官员名叫卢承庆,负责考评官吏。有一次,有一个官员督漕运,遇上大风,运粮的船只沉没,粮食损失殆尽。卢承庆考之曰:“监运损粮,考中下。”其人容色自若,无言而退。承庆重其雅量,改注曰:“非力所及,考中中。”其人既无喜容,亦无愧词。承庆嘉之,又改曰:“宠辱不惊,考中上。”(见《新唐书·卢承庆传》。宠辱不惊,对受宠或受辱都不感到动心。比喻把荣辱得失置之度外。一个人如果能做到把荣辱得失置之度外,是非常难得的。

      今天学习到宠辱若惊。老子第13章,“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意思是无论受宠、受辱,心里都要震动。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

      宠辱不惊和宠辱若惊,一字之差,意思却恰恰相反。

      在道德经里,宠辱若惊后面是“贵大患若身”。我理解是“贵大患若贵身”,正如老子解释的一样,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圣人之言,所要表达就是“贵身”的思想。如何理解贵身?

      首先要明白“身”和“患”的关系。患由身来。既然有身,必然有患。反过来,要想无患,就要做到无身。既然无身不可能,无患当然也是痴心妄想。

      其次,要明白如何利用“身患关系”的规律。既然患由身来,那么减少患的方法,就是减少“身”。减少“身”,不是要消灭“身”。减少“身”,就是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再次,要明白如何追求无“身”的境界。能为患者,心也。贵“身”必须要学会修心。所谓修养身心,修身养心,重点在心。对于“身”来说,得失荣辱是外在物,完全可以抛弃;对心来说,“身”是外在物,只是心的载体,最低限度的供养即可保证对心的承载。无身,就是最简单的供养“身”,所谓“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不改其乐。对一个人来说,心才是根本。所谓“佛在心头留,酒肉穿肠过”,其实也是强调对心的看重!

      可以看出,外界、自身和内心构成三个逐渐递进的层次,得失荣辱,乃身外之物,我们要贵身,就要看淡得失荣辱。当两者发生矛盾时,保重身体第一位!

      贵身,并不是追求五色五音五味等富贵豪华山珍海味,而是去彼取此,为腹不为目。

      贵身,更重要的是追求内心的宁静。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从宠辱若惊逐步过度到宠辱不惊!

相关文章

  • 183 从宠辱若惊到宠辱不惊

    有一个讲宠辱不惊的故事。唐朝有官员名叫卢承庆,负责考评官吏。有一次,有一个官员督漕运,遇上大风,运粮的船只...

  • 从宠辱若惊到宠辱不惊

    齐帆齐微课 (8) 老子《道德经》中讲到,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

  • 【觉悟《道德经》,宠辱不惊、顺应大道】

    【觉悟《道德经》,宠辱不惊、顺应大道】 《道德经》云: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

  • 宠辱不惊,身心兼修

    宠辱不惊,身心兼修 《道德经》第十二章原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

  • 心静

    2.心灵宁静的秘诀在于宠辱不惊! 老子: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

  • 《道德经》第十三章宠辱不惊

    【原文】宠辱不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

  • 【每日精进647】11.4《道德经新译》第七十一章 宠辱不惊

    《道德经新译》第七十一章 宠辱不惊 无患吾身 (原第13章)【长生篇第八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

  • 《道德经》长生篇第八章(原第十三章)

    第七十一章 宠辱不惊 无患吾身 (原第13章) 宠辱不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

  • 观当今世界(诗歌)

    古人云,宠辱不惊。 而今,宠辱若惊,患也。 老子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而今,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疾也。 为人,...

  • 《道德经》第十三、十四章

    第十三章 宠辱不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之谓下也,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83 从宠辱若惊到宠辱不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thok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