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英歌h
继母孙女今年高考只考了300来分,报了两所普通院校不知能否录取,一家人心怀忐忑天天盼着录取通知书。
我特意交待弟弟,等录取通知一到,把我们姐弟的红包送去贺喜。
昨天下午老弟临时回趟县城看望老爸,一进门才知道他们去吃孙女的升学宴刚回,说是整整摆了16桌!
我正睡得迷迷瞪瞪,他这么一说,惊得我一激灵,顿时清醒:“录取了?”
“还没,他们当地习俗都是提前办。”
“那.....万一没录取,走不成,要复读呢?”
“好差而已,走么肯定走得成。”
仓促中,老弟赶紧下楼去取钱、买红包,再不送待何时呢?
在我印象中,升学宴那是必须得等拿到录取通知书再划算的吧,视录取情况决定宴请的规格、规模,亲朋好友相聚,共同举杯庆祝孩子金榜题名、鲤跃龙门,说点吉祥话。知道被什么样的学校录取了,宾朋祝辞也好掌握分寸。这录取通知书还不知在哪儿飘呢,先吃上了,礼随上了,话可怎么说呢?
今天孩子母亲(还是称弟媳吧)来电感谢,解释为何没通知我们,让我们别挑理。这理我不挑,告诉了我也不可能几千里地飞去赴宴。可我又动了那颗八卦的心,打听起这奇葩的升学宴......
那是东北一座小县城。当地有考生的家庭一般都要摆升学宴,从每年7月底持续到8月底,整整一个月,你方宴罢我登场,得排队啊,饭店得排队,请人来吃饭得排队,等录取通知书到达再请哪儿还来得及。弟媳说他家一朋友是当地开大饭店的,通知他们插空赶紧摆,不然排不上号。那饭店四层,同时摆升学宴的有四家。
16桌,每桌挤10人都不止,毛估估也有一百七八十号人。
“你家这么多亲戚朋友啊!”
“亲戚只有四五桌,都是同学、朋友。”
“那人家摆宴,你们不也得赶场?”
“我这个月不用干别的了,尽赴宴、送红包了,参加了好几个,等着的至少还有4份!”
“那随礼呢?回礼要不要加?”
“起步两百,三百五百也有,关系好的一千。当年包回去不用加,他包多少来吃,我去吃也包多少。要是隔个两三年回礼,就得加点了。”
“捂都没捂热,一分没落下,都折腾啥呢,累不累啊?”我忍不住想笑,你带个红包来吃我一顿,我再带个一样的红包去吃你一顿,吃来吃去便宜饭店了。这个月,当地那些能排开升学宴的饭店,生意得多火啊。
听说摆升学宴前还要放鞭炮,想想看那场面,这一个月小县城的鞭炮声还不得此伏彼起啊?放完了满地纸屑得赶紧扫,不白扫,得给扫地的人红包。不知当地环保部门测过没有,小县城这一个月的空气质量指数是多少。
最最开心的恰是升学对象,一个毕业班得有几十号学生吧,当地得有多少毕业生。据说同班同学相互吃请不用送礼,吃就是,一大帮同学今天吃张三、明天吃李四、后天吃王五,得了,一个月不用在家吃午饭,天天下馆子大吃大喝。我开玩笑说,这些孩子像不像一群蝗虫?
弟媳说,其实他们也觉得很烦很累,可没办法,就是这习俗,人家都请,你若不请,人家会说三道四、猜五测六,以为你家孩子没考好、没处去,也就只好随大流呗。
我说,现在对公职人员不是有相关廉政规定么?弟媳一家自己开小饭店,倒也无妨,可那些公职人员可以大操大办、能随便吃请收礼送礼么?
弟媳神秘兮兮地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化整为零,变公开为地下呗,今天亲戚几桌明天朋友几桌。我们请他们,人家提前把红包送来,都不敢给他们登记。
唉,这变了味的升学宴,越来越偏离了它的初衷和本意。虽说一地有一地的习俗,入乡随俗也是种传统。可有些习俗,明明是陋习,人们被困在网中,虽不情愿,却挣不脱。年年复年年,何时是尽头呢?
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转变,除了宣传教育引导,离不开强有力的行政手段,不说别的,升学宴放鞭炮这种事禁不了么?我们整座城市包括乡下全都禁了。此风难道真不可刹?我看未必不可刹,是当地不想刹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