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漫
“江郎才尽"这个成语流传至今,用来形容那些先有盛名,到后来却做不出成绩来的人。
江郎,即南朝的江淹。他先在事业上颇有成就,由一个出身贫寒的人而位居高官,封醴陵侯,诗赋也颇负盛名。
为什么正值年富力强,本当大有可为之时,却才思枯竭呢?
相传,江淹有一次在凉亭睡觉,梦见郭璞向他讨还毛笔,他从怀里掏出一支五色笔给郭璞,从此以后,他写出的诗篇就平淡无奇了。
又说,他有一次乘船,泊于神灵寺旁,梦见张景阳向他讨还了几尺绸锦,从此以后他写的文章就无文采了。
江淹的诗文到后来退步,是真有其事,为历代诗家文士所公认。但他一落千丈的根本原因,不是上面所说的那些子虚乌有的梦话。
他早年家境贫寒,所以学习刻苦,“留情于文章",而且非常注重向有成就的前辈学习。“于诗颇加刻画,天分不优,而人工偏至。"也就是他缺乏做学问的先天条件,但却以加倍的努力去钻研。
他的成就,不是天意神授,而是来自于勤奋不怠,好学不倦。这就是他前半辈子誉满朝野的根本原因。
到了后半辈子,官做大了,名声也大了,认为平生所求皆已具备,功成名就,须及时行乐了。
于是由嬉而随,耽于安乐,自我放纵,再也不刻苦砥砺了。他自己说自己性有五短,其中“体本疲缓,卧不肯起";“性甚畏动,事绝不行"等就属于随的劣根。
“随"导致他事业消磨,他只“望在五亩之宅",“半顷之亩”,什么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也都烟散云散了。
后来,他学疏才浅,诗文褪色,“绝无美句",这是必然结局。
这个故事与少年早慧的方仲永的故事,颇为相似。
方仲永从小就天资聪明,因为其父“不使学",最终成了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说明天资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后天的学习和努力,再好的天赋不可能得以发挥,就不能成才,甚至堕落成庸人。
天生聪明,有如此智慧的人,没有继续学习,尚且“泯然于众人矣"。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不由我想起苏州的著名作家蒋坤元老师。
蒋老师18岁时高中毕业,就去当兵,在部队先后干过饮事班副班长、枪械修理工,业余时间专注于通讯报道,努力写作。在省内外,军报上发表几十篇作品,因成绩突出,还荣立个人三等功。
退伍回到地方,先后担任过乡镇企业会计、文员、促销业务员。四十岁才开始创业,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成为苏州著名的企业家。
与此同时,他四十年来,不忘初心,努力创作,勤耕不辍,现在已出版《四十才是青春》《沉到河底就能采到珍珠》《我就是那一只墙外的苹果》《水车转啊转》《吞》等40本著作,弘扬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受到万千读者追捧。
蒋老师现在是创业亿万富,著作等身高。已成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作家协会会员,企业家中的作家,作家中最有爱心的企业家。
此时的蒋老师可谓功成名就,本来可以享受生活,但是他没有停止奋斗的脚步,现在依然晚上两三点钟起床,在简书上发2篇文,坚持原创,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当今社会竞爭异常激烈,我辈非天生异禀,本来一介凡夫俗子,如果不继续学习、努力,充实自己,与时俱进,被时代抛弃了,连招呼也不会打一声。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一个人具有良好的天资,固然重要,但后天努力更重要。正如苏轼所云“古之立大业成大事者,不唯有经天纬地之才,亦更兼有坚忍不拔之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