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漫
![](https://img.haomeiwen.com/i10549568/c9f898ae12f8adea.jpg)
“江郎才尽"这个成语流传至今,用来形容那些先有盛名,到后来却做不出成绩来的人。
江郎,即南朝的江淹。他为什么先在事业上颇有成就,由一个出身贫寒的人而位居高官,封醴陵侯,诗赋也颇负盛名。
为什么正值年富力强,本当大有可为之时,却才思枯竭呢?
相传,江淹有一次在凉亭睡觉,梦见郭璞向他讨还毛笔,他从怀里掏出一支五色笔给郭璞,从此以后,他写出的诗篇就平淡无奇了。
又说,他有一次乘船,泊于神灵寺旁,梦见张景阳向他讨还了几尺绸锦,从此以后他写的文章就无文采了。
江淹的诗文到后来退步,是真有其事,为历代诗家文士所公认。但他一落千丈的根本原因,不是上面所说的那些子虚乌有的梦话。
他早年家境贫寒,所以学习刻苦,“留情于文章",而且非常注重向有成就的前辈学习。“于诗颇加刻画,天分不优,而人工偏至。"也就是他缺乏做学问的先天条件,但却以加倍的努力去钻研。
他的成就,不是天意神授,而是来自于勤奋不怠,好学不倦。这就是他前半辈子誉满朝野的根本原因。
到了后半辈子,官做大了,名声也大了,认为平生所求皆已具备,功成名就,须及时行乐了。
于是由嬉而随,耽于安乐,自我放纵,再也不刻苦砥砺了。他自己说自己性有五短,其中“体本疲缓,卧不肯起";“性甚畏动,事绝不行"等就属于随的劣根。
“随"导致他事业消磨,他只“望在五亩之宅",“半顷之亩”,什么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也都烟散云散了。
后来,他学疏才浅,诗文褪色,“绝无美句",这是必然结局。
这个故事与少年早慧的方仲永的故事,颇为相似。
方仲永从小就天资聪明,因为其父“不使学",最终成了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说明天资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后天的学习和努力,再好的天赋不可能得以发挥,就不能成才,甚至堕落成庸人。
俗话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出苦寒来。”
天生聪明,有如此智慧的人,没有继续学习,尚且“泯然于众人矣"。
当今社会竞爭异常激烈,何况我辈非天生异禀,本来一介凡夫俗子,如果不继续学习、努力,充实自己,与时俱进,被时代抛弃了,连招呼也不会打一声。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一个人具有良好的天资,固然重要,但后天努力更重要。正如苏轼所云“古之立大业成大事者,不唯有经天纬地之才,亦更兼有坚忍不拔之志。"
![](https://img.haomeiwen.com/i10549568/3e2e663978b9299b.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