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位男性友人曾说,“女性总是喜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身为女性的我,完全不能认同和理解他给女性下的定论。直到上周,我听了心理研究所王利刚老师对沟通的三大障碍的讲述。似乎对那位友人的话有了一些理解。当然,必须郑重说明,这种沟通问题每个人都会遇到,而不是专属女性的。王老师讲到沟通的三块石头:道德评判、责任回避和强人所难。这篇小文章,会结合我的个人理解给大家讲讲第一块石头——道德评判。

如果不能完全理解这个定义,请跟着我仔细体会下面几个例子。第一个例子,发生在朋友之间。当你看到朋友A和B争吵,A的语气非常强势,多次打断B的话。你可能会说:“A你太霸道了。”或“A你不要这么霸道。”我们来深究这句话,背后的意味。这句话看似讲了一个事实,而实际上,这是一句既没有说是谁的判断也没有说判断的标准,即一句既代表了正常社会交流规则制高点又逃避了判断责任的评判。这样的评判,不但不能平息争吵,反而可能给语气强势的A新的压力,从而引发新的冲突。
那么面对冲突时,如何表达才能良好顺畅呢?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以客观的观察,平等的地位描述所见,而非直接评判
2、说清评判观点的来源,即不逃避评判的责任。
良好的方式,可以这样说,“我刚才看到你打断他几次(或者你有几次没有让他把话说完),我认为你有点霸道了.听听他究竟是怎么说吧?”

第二例子,发生在父母和子女之间-“我这是为了你好!”。这句话,乍听上去蕴含着父母的苦口婆心。而实际上,父母也习惯性的站到亲子关系的制高点。以最为子女着想的长辈,经验丰富的过来人的地位,指导和教化子女。会给子女在原有沟通压力之上增加新的压力-辜负父母的关心的压力。当弹簧被压到一定程度,势必会出现反弹。建议父母也以观察的方式去描述事件本身,以平等的地位向子女表达你的感受和建议。可以说,“我记得你已经看了2个小时的电视了,今天家庭作业还有很多没有完成。我建议你先完成作业,然后再来更安心的看电视,好不好?
再来看第三个例子。当一个母亲,在做饭的间隙,连续两次看到孩子没有写作业,而是在看手机。母亲可能就会有些恼火,说“你一直看手机,就是不想写作业是吧?”这句话的制高点在于,把推测(或观察、感受)当做唯一可能。孩子也可能是在查资料或者和同学交流作业问题等等。如果这位母亲说:“我看到你看了两次手机,我认为你没有认真写作业,是有什么事情吗?”,这样的效果可能会更好些吧?
假定我们和一个人约定晚上七点见面,时间到了,但人还没有来......。如果我们看重的是严谨守时,我们会觉得厌烦甚至是生气。如果我们白天工作很累,我们可能不介意他来晚了,正好可以多休息一会。又如果彼此关系处于比较微妙敏感的时期,我们可能会忧心忡忡或者胡思乱想。因此,同一件事,我们不同的需要导致了不同的感受和情绪。对!明白了吗?你自己的需要是你的情绪直接原因,而非对方的行为。所以解决情绪化就需要弄清我们需要的是什么。

有研究证明,一次失败的沟通大概是这样的过程:观点冲突 ——情绪化——战斗(吵架)或逃跑(冷战)。人一旦情绪化,智商直线下降,就会做出像动物受到威胁时一样的应激反应(战斗或逃跑)。为了摆脱情绪化的深渊,我们要了解和识别3个危险的信号:1、沉默2、打断3、贴标签。如果不能理解贴标签是什么情形,请回忆一下五阿哥和小燕子的一段对话,

五阿哥:你简直不可理喻!
小燕子:我不可理喻?你才不可理喻呢~!……¥@#&%……#×¥……又把你阿哥的架子端出来了!
(emm......是颗暴露年龄的栗子)大家理解了么?
好!当我们识别到危险信号了,请冷静地回想我们的什么需要没有被满足,这个需要的根本目标是什么,然后再平静地表达需求和目标。
当然,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别是成年人已经有了稳定的性格和习惯。那就先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从识别的危险信号开始练习吧。现今很多沟通是借助于社交软件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在点击发送之前,想想你的话里有没有贴标签,是否以客观平等的角度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或感受。
希望大家都能踢掉沟通中的石头,让不逆耳的忠言改善我们的沟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