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筅(xiǎn)
茶筅以箸竹老者为之,身欲厚重,筅欲疏劲,本欲壮而未必眇(miǎo),当如剑脊之状。
盖身厚重,则操之有力而易于运用。筅疏劲如剑脊,则击拂虽过而浮沫不生。

江泳解读:
茶筅,用老竹做成,筅身要厚重,而前端竹帚的部分要疏散而有力。茶筅的根部宜壮实而前端纤细,形状要像剑的脊一样。
筅身厚重,操作起来则比较有力易于使用。筅前端疏散像剑脊一样,击拂茶汤的时候用力过猛也不会产生拂沫。
筅,就是茶筅,是宋代点茶的主要工具之一。使用方法就是,先用茶勺舀一些碾压好的茶末放入建盏,然后注入沸水,用茶筅快速的搅拌击拂,产生泡沫。茶筅,就是搅拌击拂的工具。
关于点茶工具,在宋朝初期到中期,点茶搅拌使用的是茶匙,宋代蔡襄在其《茶录》(成书于1049—1053年)中说:“茶匙要重,击拂有力。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为止。竹者轻,建茶不取。”意思是说茶匙要重,这样击拂的时候才比较有力。黄金做的最好,而民间一般用银、铁制成。竹子比较青,建安一带饮茶是不用的。在《茶录》没有茶筅这个工具,也就是说当时主要是使用茶匙为主。这个在当时的诗文里也可以看到茶匙的影子。如宋代欧阳修作于1058年的《尝新茶呈圣俞嘉佑三年》:“停匙侧盏试水路,拭目向空看乳花。”里面写的就是茶匙。
而到了宋代中后期,茶筅才开始出现。
宋徽宗的《大观茶论》成书于1107年,经过了50多年的发展,茶事工具也有了革新。原来用茶匙取茶、击拂,现在改成了茶筅。不过从使用效果上来说,茶筅的效果会好于茶匙。这就跟我们今天打鸡蛋一样,用汤匙搅拌鸡蛋的效果,显然比不上打蛋器的效果。而茶筅就类似于打蛋器,一个竹制的后端壮实束在一起,而前端分散开的搅拌击打工具。
现在日本茶道的茶筅,是在宋代茶具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当然外形与宋代的有些差别。就是在宋代,茶筅的造型也不是完全一致的,有圆有扁。在南宋 刘松年 的《撵茶图》里,我们可以看到茶筅的样子。不过由于是竹制的,所以今天我们没有机会看到宋代茶筅的具体样子了,只有这些图像可做参考。

关于茶筅的标准,赵佶是这样说的:
要求:“身欲厚重,筅欲疏劲。 ” 筅身要厚重,而前端竹帚的部分要疏散而有力。
形状:“本欲壮而未必眇,当如剑脊之状。”茶筅的根部宜壮实而前端纤细,形状要像剑的脊一样。
理由: “盖身厚重,则操之有力而易于运用。筅疏劲如剑脊,则击拂虽过而浮沫不生。” 筅身厚重,操作起来则比较有力易于使用。筅前端疏散像剑脊一样,击拂茶汤的时候用力过猛也不会产生拂沫。
下一篇解读: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