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里,陪在身边的是董竹君自传《我的一个世纪》。之所以在心里称呼她为先生,是觉得她真担得起先生这个称呼,是个女中豪杰。趁着假期,厚厚的一本书在不时心酸的情境里基本读完,不时还要掬一把泪。董先生在书中回顾了生命的每个时期,可谓历经坎坷。
她说父亲临终前疾病已缠身,自己却因离开丈夫,还带着四个女儿闯上海,无钱给父亲医治而遗憾至今,想起父亲对自己说:我只要再活5年!当时的样貌终身难忘。董先生近百年的人生里毕竟还有过安宁富足的时光,但像她父母那一辈,许多人到死都没有过上好日子,只是凭白吃了很多苦最后化为作黄土,怎不让人唏嘘!
董先生从小就要面对贫穷,但她不认可“命运“这件事,她懂得反思,反抗,她说,为什么像我们这些最善良的人,拼命努力却还要如此穷苦,这不公平。她是很有智慧的人,善于见机行事,能和各色人等交往,遇到压迫危机时,也会使用权宜之计,不以卵击石,真是聪慧的女性。
对比自己的生活,行将中年,生活的压力如约而至,我总一味沉浸在个人得失和小悲哀里,但如果把这些烦恼放入时代的洪流中去看,连朵小浪花都不算。而眼前的中年危机却被无限放大,仿佛翻不过的崇山峻岭似的。
是的,我在祖国的怀抱里太久了,久到忘记了曾经的一辈人曾真诚地为心中的信仰奋斗终身,为了国家需要做事。董先生的自传初打开,仿佛都是些政治课本上的语句,但没有从那个时代走过的人也许是很难理解那辈人的思想和信念有多真。那时的人们心里坚定地追随并相信着一些东西,虽然物质生活远比不上今天,但相信精神上是爽朗的。
想起董先生,这样一个如画的美人,按说会很珍惜自己外貌上的优势,但全书几乎见不到她对美貌消逝的畏惧和焦虑流于纸面,只在70岁文革期间服刑时提到,掉在地上的不再是青丝而是白发,才发觉自己已成了白发老妪!因为她的心中始终坚定地相信共产主义,相信共产党,即使在入狱的那5年里,也没有因为被冤枉而陷入绝望。
相反,令人佩服的是,她总能在逆境中随遇而安,利用有限的条件自救,她在冰冷的地牢里小跑步暖身,用冥想给自己描绘各种好吃的,自己身陷囹圄还体贴照顾难友,在心里期盼着外面的儿女能挨过这场劫难。这些朴实无华的描写令我印象深刻。
现在有太多公号文提到“少女感”一词,夸赞一位女性年轻不老就会用到这个词语,对女明星的要求也是要有少女感,抓住一丝皱纹、一张生图大做文章。于是我们这个社会变成了“年过30,人人自危”的社会,很多人动不动就用“老阿姨”这样的称呼来自嘲。可生命的诞生、成长、衰老本就是自然过程,没有道理要一个中年女性追逐不可能回归的芳华。我在书中看到的各个年龄段的董先生都很美,我想这并不仅仅和她的外貌有关,而是和她始终和形势同步成长的思想、旺盛的生命力紧紧连在一起吧。
董先生在狱中询问一位难友年纪后说,你才50多岁,出去后还有很多事情可做,像我在你这个年纪时,正是最活跃的时候呢!的确,董先生这一辈子做了很多事,她的生命并没有因为韶华易逝而走向衰败,相反灿烂的一生使她被公认为美丽与智慧的结合典范,怎不令人佩服。
董先生长寿,历经劫难仍然活到97岁,这和她善于学习卫生保健知识、乐观豁达的性情应该有很大关系,对世间的丑恶、以怨报德的事情没有太多怨言,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太多了。
虽然如今,社会对女性的要求过于严苛,既要有事业又要照顾好家庭,同时还不能失了女性魅力。但想想曾经的人们,就会感到作为现代女性的幸运。那些今日看来习以为常的权力,其实曾经历过一代人乃至几代人的奋斗、牺牲才得来,希望自己能抚今追昔,数十年后给人生交上满意的答卷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