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代文化读书
“德位相配”的历史解读

“德位相配”的历史解读

作者: 道心永恒 | 来源:发表于2017-06-20 07:08 被阅读1556次

    历史演进中,冥冥中是不是有个规律在支配,不得而知。唐初李淳风和袁天罡写的预言书《推背图》,被历代名家解读而无不应验,是中华预言第一奇书,而算命堪舆也并非都如“父在母先亡”一样模棱两可。这些基于术数基础上的预言理论,传统的科学是无法验证和解读的,玄之又玄,因此被斥为玄学和封建迷信,作为糟泊而长期被禁。这些东西确实说不清道不明,对现实也没有太多积极意义,不应该迷信,也不应该迷不信,就作为一个客观存在放在那儿,不过多解读就行了。

    抛弃宿命论,通过研究历史揭示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并指导当下的社会实践,应该是有现实意义的。这个规律性的东西就称为道吧,借用哲学大师冯友兰的话讲,道乃天地万物所以生之总原理。人作为灵性生物,生在天地之间,并不想浑浑噩噩被主宰,想活得明白一些,想洞悉这个规律,并顺道而行,使自己拥有对人生自主的选择权,这也是一种被道支配下的心灵自由。正因为有这个追求,所以孔子在《论语.里仁》篇发出“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对道憧憬与寻道决心。

    道是贤明君子所追求的,但又是可以通过历史和现实窥探到的,道不是高深莫测、不寻边际的,而是人人处于道的洪流而不自知的,道又是简明扼要的,所谓易则易知,简则易从,因此在历史长河中窥探出至简之理,从而在迷乱中清醒,顺道而行,以达到心灵自由和趋利避害目的。

    中华民族是农耕民族,民族生存繁衍的基础是吃饭问题,可以说吃饭是天大问题,民以食为天嘛。至今还有不少人在相互问候时说“吃了没?”,能够吃了饭是当下最重要的事情,是最值得庆幸的事情,其反面就是家无余量,吃了上顿无下顿,接下来可能就是饿肚子了,这应该是最悲催的事情了。因此对于农耕民族来讲,“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就是最大政治,“衣食足、仓廪实”就是最大幸福了。

    唐太宗贞观之治,有米价大贱的说法。米价贱,说明粮食丰收,说明是难得的治世,所以皇帝高兴。《汉书·食货志》中讲,“籴(dí)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故甚贫与甚贱,其伤一也”。(注:买米即米入,为籴dí;卖米即米出,为粜tiào)应该说谷价高了低了都不好,但历史上似乎没有考虑到农民的利益,对谷价低持正面态度的还不少。也许米价低证明了圣朝风调雨顺,是帝王德政结果,即使农民没有增收,但对整个社会来说,生活成本更低,其它方面支出就会更多,社会更容易繁荣了。现在社会也是一样,如果食住医教支出低了,人们的消费才能升级,社会才能更繁荣。

    对于华夏民族来讲,农业是国之本。农事与其它产业不同,依靠的是天时地利,唯有地力肥厚、按时播种、天降甘霖才有好收成。在天地之间,“天道远、地道迩”,土地可以通过辛勤除草施肥解决,然而天道却是高远神秘的,它决定了能否有好收成的关键“风调雨顺”。

    由此看出,农耕民族靠天吃饭的特点,决定了自己的思维方式不是着眼于当前的科技,因为农具再先进也保证不了丰收。那种对天道“风调雨顺”的极端渴望,产生了华夏民族特有的天地观、整体观、系统观。《周易·系辞上》:“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先祖正是从天地的观察中,来找寻天地变化的规律,以做到有规可循。

    在远古先民的心灵深处,天与人是可以相互感通的,如果人君善行仁政德政,则天下畅和清明,必然会出现风调雨顺、晴朗明媚的天气征兆;但如果违反天意,上天就会通过异常现象予以谴告、警戒和惩罚,所谓“天降威,知我国有疵、民不康”。《管子•五辅》曰: “天时不祥,则有水旱。地道不宜,则有饥馑。人道不顺,则有祸乱。此三者来也,政召之。”

    正因为德政如此重要,为了天地和谐、阴阳平衡,周朝在天子之下设立三公。《尚书·周官》讲,“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竟邦,燮理阴阳,官不必备惟其人。”(注:论道竟邦的“竟”,有人认为通假“经”,经营国家的意思,我倾向于通假“境”或不通假就是竟,意思是着眼整个邦国天下进行把脉论道,从宏观上把控国家走向,避免于失政。)

    这里的三公有别于秦汉之际掌握实权的三公,重在坐而论道,从宏观上对国家政治进行把控,主要职能有两个,一是燮(xiè)理阴阳,即调和阴阳,重在思想方面,主要是教化民心和颁发政令,从而使天地和谐、政通人和;二是选拔干部,重在人事方面,核心是要做到“为官择人”,要宁缺毋滥,“惟其人”,即人事任命一定要用对人。

    《易·系辞下》:“圣人之大宝曰位”,这个位不仅指的是天子之位,国家政权设置的每个官位都应该是大宝。国家、集体,最核心的工作就是选人用人问题。在一个开创性的国家里,人才尤为重要,没有制度人可以制定制度,没有法人可以制定法,用金一楠教授的话讲就是“先有伟人后有伟业,先有真人后有真理”。

    《论语·季氏第十六》里面讲,“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如果一个国家的各个官位,能够“陈力就列”,都是由最优秀最适合的人才担任,那这个国家将是无敌的。甚至我们也可以按照“位”这个大宝来重新审视历史。

    夏之前,尧舜禹三代时期,最高统治者是禅让制,下面的大臣是任命制。夏商周期间,最高统治者的传承是宗法制,称为大宗,下面的“位”采用的是封建制,但在封建的邦国里面,其君主也是宗法制,称为小宗。秦至清这个漫长时期,最高统治者还是宗法制,但下面的“位”采用的是郡县制。民国之后,国体政体发生了重大变化,不是家天下了,最高统治者是选举制,最高权利属于“人民代表大会”,下面的“位”还大体属于郡县制。

    从德位相配的角度讲,禅让制保证了“大位”向优秀接班人的传承,一方面成就了三代德治的传奇,另外也暴露了一个致命弱点,禅让是基于一人之智慧进行推荐考察,非常不稳定,如果前一任领导人看走眼了,国家将陷入动荡之中。

    宗法封建制,是先秦时期的主要特点。宗法制,保证了“大位”的有序传承,使政权能够平稳过渡,这是其积极的一方面;但同时也有其致命弊端,在宗法体制下出生即为储君的职业天子或君主,往往一代不如一代,不能做到把最优秀的人放到“大位”上,“德不配位”必有余殃,因此就会造成国家颠覆。中国的封建(封邦建国意思)主要存在于先秦时期,这一时期的宗法有大小宗之分别,天子之位传递为大宗,邦国君主之位传递为小宗。宗法虽然在一定时期保证了权利的稳定过渡,但这种制度设计会导致国家“大位”上下都有可能出现“德不配位”问题,这就很严重。尤其是到了封建末期,封建宗法制度寄生下的贵族阶层成了单纯食利阶层,是不折不扣的既得利益者,因此在列国以力角逐中,率先进行改革的邦国就取得了先机,成为历史的胜利者,从此封建就被逐渐扔到历史垃圾堆中去了。

    宗法郡县制,是秦至清2000多年君主专制时期的特点。这一时期,虽然天子之位传递还是宗法制,但相较与先秦的封建制,天子以下的“位”采用的是郡县制,最关键的是郡县的领导是由天子任命的,这就从制度上保证了担当下级“位”人选的流动性,不再是靠血缘传递。在这种体制下,即使天子能力平庸,但如果能够知人善任,用对贤臣名将,政权也是稳定的。这种制度虽然比宗法封建制进步了一些,但天子人选依然处于风险之中。一般而言,开国君王英明,能够德配其位,但宗法体制下出生即为储君的后期职业皇帝,往往一代不如一代。所以在秦至清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中,之所以发生朝代更迭,是因为国家之大宝“位”,已经违背“陈力就列”和“德位相配”原则了。如果碰上皇帝昏庸且又是奸佞大臣当位,那么很不幸,国家必然陷入困顿,如果同时天降灾害、民不聊生,那么必然会出现天下大乱,接下来就是天地反复、朝代更迭。在秦至清的君主专制统治中,生产关系没有多大改变,要说因为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而发生朝代更迭,确实是有些牵强。

    民国时期以后,采取的是选举制和郡县制。从这一时期开始,家天下被打破了,宗法制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国家最高领导人任命是通过选举制,从而在制度上保证了“大位”人选的相对优秀,在下面各级的“位”,有些是直接任命的,有些是通过地方人大选举的,在“德位相配”的制度性设计方面,无疑是一种巨大进步。

    通过以上阐述,对于官位这个国之大宝,的确应该持有敬畏态度。每一位站到“官位”上的人,应认识到“官位”不仅仅代表着荣耀、权利和待遇,更重要的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在其“位”的人要为职权覆盖的所有生灵负责,要不断拷问自己,自己是否尽到了应尽职责,自己在“位”上是否做到了最佳,是否还有比自己更适合该“位”的更佳人选,在“位”上应该如履薄冰、如临大敌,害怕因耳目不聪、良言不至、谏言堵塞而不能尽察民情导致政策失当,害怕自己德能不配位而对单位长远建设造成危害。如明晰此道理,提职或在“位”上就会悚然警惕,着眼点放在是否做好本职工作,而不是削尖脑袋往上爬,一个在“位”上的贤明之人,感觉到的更多的应该是责任和愧疚。

    “德位相配”的德,不仅仅是个人品德要求,而是在“位”上履职的业绩要求。德,得也,在“位”上要能够使权利所能作用的所有生灵和谐共存,在天地之间顺其自然成长,使得所在的系统能够给与每个物种生长共存的权利,这才是和谐之美,这就是德,也是施政业绩考核要求。人们常说,上天有好生之徳,应知自由幸福不是少部分人的特权,而应该德润众生。

    在当代产业化社会中,所有养殖的牛羊猪鸡鸭鱼虾蟹甚至马驴,最后的命运大多成为人类盘中餐,虽命运如此,但作为生灵为人食用,在最后生死一瞬间,应给与尊重而不能虐杀,这也是起码的德。制定法律,刑罚是为了避免更多人不受刑罚,即使对于罪大恶极之人,也应心存仁慈,违法残害他人、偷盗他人是因为这些违法之人不懂法或心魔缠身失去道义,一个在其“位”的仁慈之君,会自责没有尽到教育责任。还有“武”字,原本是“戈止”的意思,也就是动武的目的是为了息武。中国文化的最高哲学就是“道德”,一切的目的就是顺道而行,使万物各得其所、和谐共存,长治久安、没有干戈的和平,是华夏民族的最高追求。

    历史是不堪回首的,但盛衰反复皆有其规律,苟能树立华夏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天地人之间的整体观、系统观,以“位”为国之大宝,重视选人用人,按照“陈力就列”、“德位相配”的原则,永远把最合适的人放在最合适的岗位上,坚持以德治国、德润万物,则社会必然和谐,这样历史上“你方唱罢我登台”的朝代更迭与动荡也许会永远避免,这也许才是真正的普世价值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德位相配”的历史解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tsnq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