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存在“真理”?
哲学家们通常关注绝对真理,即一种对过去、现在或将来是什么的不会出错、不必怀疑和争执的完整记录,一种对人们思想和理论之对或错的最终检验。
人究竟能否认识绝对真理?
随着时代的变化,绝对真理已是人们较少关注的焦点。即使的确存在绝对真理,它对我们的世界和生活也少有帮助,因为它超出了人类的理解。甚至许多持有强烈的和相当保守的宗教观点的人,也不再认为绝对真理的问题对他们信仰的理解或践行是重要的。
真理的问题,以及我们对这个问题所持的立场的确对我们如何进行思考和行动具有重要的影响。不幸的是,对这个概念还有许多模糊和混乱之处。
今天,把真理看作是相对和主观的,已是一种时尚。任何一个人认为是真理的任何事情,都是因为他或她认为它是真理。毫不奇怪,质疑他人对某个问题的看法令人生厌。
这个观念的含义相当令人惊愕,但由于某些原因,很少有人认识到这些含义,而且更少的人有兴趣检验其合理性。
一种含义是,每个人都对,无人是错的。事实上是无人有可能出错。
另一种含义就是,每个人的感知和记忆都是完美无瑕的,从不会出错、失灵或有过失。
第三种含义就是无人釆纳他人的“真理”。
创造真理的想法排除了借用——如果真理完全是个人的,那每个人的真理必定是独特的。让我 们更加仔细地考察这些观点。
究竟始于何处?
如果我们仅仅关注成年时期,那我们不受外界影响或帮助就创造真理的这种想法也许听起来就是合理的。但是,我们一考虑童年时期,这种意见就令人怀疑,因为我们在童年时期完全依赖于每一种感觉:在生理、感情和智力上依赖。
你听到过一句老话:“所见即所信。”反之也同样正确——所信即所见。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我们视为自己独特视角的看法承受着他人思想和信念的印记。
不完善的感知
感知是没有缺点的吗?几乎不可能。
首先,它受我们的欲望、兴趣和期望的影响:“感知从一开始就是有选择的,并倾向于简化我们周围的世界。记忆持续并加速了这个过程。”
其次,即使在它有限的关注范围内,感知也经常出错。
人们普遍认为,许多因素能使我们的所见和所闻不准确。黑暗、阴沉的环境,或远离我们见证的事物,有可能模糊我们的视觉。对所涉及的人或事的忠诚和热爱也可能扭曲我们的视觉。
不完善的记忆
即使我们的感知最初是正确无误的,我们的记忆也经常扭曲它。我们忘记了细节,当后来试图回想发生什么时,我们就求助想象来填充这些空白。
虽然我们可能最初意识到这样一种重建过程在发生,但这种意识很快就消失了,我们开始相信自己记起来的正是最初的感知。我们的愿望、期望,有时还有恐惧都是控制的因素。记忆还易受自己头脑以外的情事所污染。儿童和注意力短暂的人特别容易受暗示所影响,但是,即使是(所有年龄的)大学生也可能受骗去回忆起从未发生过的事情。
有缺陷的信息
在很大程度上,一个信念的质量取决于支持它的信息的质量。因为这是一个庞大的世界,现实有多张面孔,我们容易被误导。
当然,对一个特定领域的研究,有可能奉献出毕生的精力。但是,即使作出这种奉献的人也不会了解自己学科的一切。事情一直在发生着,变得太快。无论我们是否看到,它们都发生。
即使最明智的人也会出错
我们迄今已经确认,人们在自己所感知和记忆的事情上有可能出错,他们所接收的信息可能是错误或不完整的。但是,这些事关涉到个人。然而群体判断——当代最优秀的思想家们,最明智的男人和女人们的仔细分析观察——虽然会好一些,但是也不尽如人意。
经常,最受人尊重的头脑在某曰视为真理的事,在后来被证明是错误的。
真理是发现的,不是创造的
首先,我们的思想和信念不可避免地受他人的影响,特别是在童年时期。
第二,感知和记忆是不完善的。
第三,我们的信息可能会不准确或不完整。
我们的确创造一些事物,但是,它不是真理。它是信念,即我们信以为真但很可能是虚假的想法。
那么,最合理的真理观是什么?关于某事的真理就是,它原本就是什么——其准确安排和比例上的事实。当我们的信念和断言与现实相符时,它们就是真实的,而不符合时就是虚假的。
真理是通过发现而被掌握的,发现是一个偏爱好奇和勤奋之人的过程。真理既不依赖我们对它的认可,无论如何也不因我们的无知而被改变,拥有恰当的心境可以使你对真理的追求不那么负担沉重,并产生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所体验过的那种冒险意识。
良好的开端是记住下面的思想,“我知道我有局限性并且容易出错。而且,毫无疑问,我将永远不可能找到自己想知道的所有答案。但是,我可以观察得更准确一点,权衡问题更全面一点,作出决定时更仔细一点。如果我这么做了,我就会更接近真理。”
追求真理是一个无穷趋近的过程,只有不断开放我们的大脑,提高认知维度,那就总能看见更多的本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