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描述的核心是“面向事实本身”,现象学意味着通过持续不断地反思,通过基于理解的书写,悬置种种成见,让事实本身呈现出来。这里的“事实”指的乃是一种叙事或者说故事,现象学描述,就是讲故事。这意味着从混沌的“现象”中提取有结构、有意义的“故事”,故事的核心就是冲突,在教育写作中,没有“冲突”,就没有教育学意义。
一个现象学的课堂描述,首先它可能会选取教室的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来进行描写,选取哪些环境,取决于这些环境对于教师及学生的意义。其次,运用现象学方法,必然不会把课堂看成是一个均匀的时空,而是一个有结构、有起伏、有冲突、有意味的“故事”。因此书写者会极尽可能客观地呈现课堂的结构,又对有意味的细节能够精雕细刻地捕捉描绘。
现象学描述要突出教育学意义,形成“经验”,在“冲突”中推进故事的发展。课堂实录是给我们如实呈现一堂课的流程和结构,使用现象学描述要比课堂实录更真实,更能引发读者的“思考”。我同意这种说法。因为现象学描述重在讲述事实,在讲述事实的过程中巧妙利用冲突,引发思考。这里的“冲突”是多种类型的,课堂上有待解决的问题,包括未被教育者意识到的潜在的“破裂”或“冲突”。书写者在观察课堂时,能够发现未被教者觉察的问题,对这些“破裂”的细节的捕捉和描写非常具有教育学意义。另外,书写者还会观察到学生在整个课堂上的紧张与松懈,课堂纪律是怎样的,教者在授课过程中的状态等。因此,使用现象学描述比课堂实录更真实。
要想捕捉课堂上的“冲突”或“破裂”,我们就要关注那些有争论的问题,有待解决的问题,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教者没有关注到的另外的声音,课堂纪律等问题。不要将目光聚焦于某一个人,要关注整体,关注整个班级氛围。需要书写者敏锐的观察,关注课堂节奏、最近发展区、高难度原则等。
现象学描述考问的是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师“个人化知识”紧密相连。书写者在组织故事时的选材与编织,都体现出一种教育学眼光。这种眼光,即指写者的理解力、判断力,或者说专业敏感。现象学文本的生动不是源于抒情,而是源于有意义的“事实”所给予阅读者的一种“原来如此”的冲击。
看来,要想使用现象学来描述,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