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红岩》并没有出现在初中语文课本里,但它在中考中的考试频率却是很高的,2017、2018、2019、2021、2023河北中考都考查了该部名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红岩》的一些成书背景。
何为红岩?是一个地名?红色的岩石?抑或是一种精神?
对重庆稍微有些了解的人可能会知道,红岩是坐落于重庆市郊化龙桥附近的一个村落。
因其地貌为侏罗纪地质形成的红色石谷山岩,突兀嘉陵江边特别显眼,隔江相望酷似一鸭嘴,自古以来被称为“红岩嘴”。
一个村落的名字,还不足以承担起这部红色经典的重量。
1939年5月,由于日机大轰炸,设在重庆机房街70号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被炸毁。
董必武、博古等率领南方局和办事处大部分同志迁往红岩,红岩此后成为革命的象征。
今天的红岩主要有两个概念:
一是位于重庆市渝中区的红岩革命纪念馆,二是罗广斌、杨益言创作的长篇小说《红岩》。
今天我们说的就是《红岩》这本书。
1958年11月,团中央常委、中国青年出版社党组书记、社长、总编辑朱语今来到重庆,并向当时在重庆团市委工作的罗广斌、杨益言约写长篇小说。
朱语今敏锐地感觉到,在“中美合作所”、渣滓洞、白公馆狱中,共产党人艰苦卓绝的斗争事迹有着革命传统文化的教育性;而青少年,正需要有这样一部反映狱中斗争的长篇小说。
可以说这是一部写给当今青少年的书,在物质生活优越的今天,孩子们尤其需要这样的书籍作为精神的食粮。
说起《红岩》诞生的历史背景,还要从中共历史上出现的三次大破坏开始。
其中第三次大破坏是发生在重庆解放前夕川东地下党组织的破坏,也就是《红岩》的全部历史。
其原因,一是1947年发生的三次川东武装起义,二是1948年《挺进报》的扩大发行。
由于出现了叛徒,导致南方局建立的国统区党组织全面被毁,300多人被捕,重庆解放前夕几乎全部被杀害。这次大破坏,导致整个西南地区党组织受到重大损失。
1949年10月,临行前的狱中党员分析自己为什么会被捕?
他们说:我们没有一个人是因为暴露了党的目标、违反了党的纪律而被捕,我们都是被自己的领导出卖的;如果地下党成为执政党后再出现这样叛变的情况,我们为什么要去死?我们就算死,也不是死得其所。
他们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分析、讨论、总结。最后一致决定由罗广斌把这些意见带出去。
罗广斌由于哥哥的关系,在狱中只审讯,没有遭受刑罚。
出狱后,脱险后的罗广斌不愿见任何人,躲在家中奋笔疾书,于1949年12月25日向西南军政委员会组织部递交了一份《关于重庆组织被破坏和狱中情形的报告》。
这份报告详细总结记录了狱中同志对地下党期间斗争经验问题的分析和斗争的详细经过,从总结党的经验教训出发,为我们执政党提出了若干建议。
后来,军统特务徐远举(小说中徐鹏飞的原型)在秦城监狱,他写了30万字的《血手染红岩》交代材料。
这些都是《红岩》的成书背景。
国民党集中营的幸存者罗广斌、杨益言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查看有关敌特档案,提审在押的敌特分子,还得到了专家及相关人员的帮助,最终才完成这部有着特殊使命的作品。
小说讲述了1948年在国民党的统治下,处在黎明前最黑暗时刻的共产党员在渣滓洞和白公馆中与敌人斗争的故事。
他们用坚强的意志,对抗着敌人种种惨无人道的折磨,最终坚贞不屈,乃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而他们之所以被捕牺牲,很多是因为叛徒的出卖。叛徒的诞生也是有着多种原因的,比如,信仰的缺失、人性的弱点的个人盘算、功利心的驱使、自以为是的官僚色彩等。
在生活安定的今天,好多人缺乏信仰的今天,《红岩》一书再次让我们见证了信仰的力量。
《红岩》作为时代的产物,值得我们每个人好好读读,特别是我们的青少年,使得红色经典的革命文化传统得以传承。
参考书籍:《红岩》名师导读(写给孩子的名著导读课)牟颖
红岩革命历史研究专家解读:《红岩》背后的故事(纵横讲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