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血液、汗水和泪滴灌溉大地的人们!
那些渴望美好却永远活在黑暗里的劳苦大众!
呼兰河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更是中国的悲哀。
二
呼兰河,一座北方不值得一提的小城,因从萧红的笔下流出,以至活活生生展现在读者眼前了。
于是,冻裂的大地活了,群鸟掠过的蓝天活了,儿时的菜园活了;
于是,隔壁老胡家的团圆媳妇照样天天打水,东西院的婆婆有一句没一句地拉家长里短,谁家生病的又跳大神了:
于是,那些曾经无知的、善良的、痛苦的生命一个个又醒了过来,上演或令人心酸感动、或怨恨叹息的一幕幕······
三
呼兰河是痛苦的。人们为了生计整天做牛做马,最后仍然换得草草埋葬的下场,无不让我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从心底里同情可怜他们。但在那个不知温饱的年代,处处不是如此,放眼中华上下五千年,又有什么时代没有人因为饥饿死去呢?我们能改变的只有未来,未来,让更多人活得有尊严。
呼兰河是寂寞的。两条短短的小街,便是它最繁华的地方;一只陶做的小公鸡,便能让小萧红“嘟嘟嘟”吹一个童年。这种现代人看起来的“无聊”,何尝不是普通大众的“自娱自乐”?
萧红的童年,只有祖父和园子——哪怕祖父依然会去世,园子已经荒凉。但她又的童年是自由的。
“蝴蝶想上墙就上墙,黄瓜想开一朵黄花,就开一朵谎花,想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谁能说,自小小的萧红的心里,没有向往于恬淡闲适的生活呢?小小年纪体味到模糊的“自由”,那种从小内心的异于常人的细腻情感造就她了淡淡的忧伤文笔。在现代的我们难以想象,每天没有电子产品充斥的生活。但正是那种常人不能体会、经历的孤独,让萧红有了更多仔细深度思考的机会,而不是沉沦般活在肤浅又浮躁不安的社会底层中。于是她能够跳出来,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审视生活,再客观地写下来,展示给别人看。
可以说,这样的逆境成就了不平凡的萧红,让她成为写书的人,却不是书中的人。
阅读《呼兰河传》这本书,最让人感到特殊的是“喜中透悲”的写作技巧。有讽刺,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慢慢读下去让人心头沉重,再慢慢读下去就让人同情、可悲了。或者是常人认为开心的事情,经过作者渲染,也变得多了一层酸涩的滋味儿。这里就不得不稍微提及其中的人物。
四
印象最深刻的是呼兰河的人们喜欢看热闹的习惯,
“即使是害怕的女孩子们遇见了谁家的亲戚死了也要斗胆看上几眼,宁愿被吓死,也不愿意错过好戏。从河里打捞上来的死人也要摆在外面几天给大家看看热闹,才收回去。”
这像极了鲁迅笔下的可恨的“围观鸭”。俗话说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在于围观的姿态显得何等的丑陋,灵魂显得何等的愚昧麻木,对于邻人的死不悲痛,反而因此和别人多讲几天闲话。
我想,如果这些想法晚几十年,同那时的呼兰河百姓说说,他们是否会以异样的眼观看我呢?要是同现在的人讨论,恐怕他们会分析得头头是道,比我了解甚多吧?
这里面是什么东西改变了呢?
我想,是人性的素质,否则不会有新中国这几十年以来发展中质的飞跃。所以,在国家富强、硬件逐步提高的过程中,软件也要紧跟上步伐。正如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是为了“医治人的心灵”,萧红写下这本《呼兰河传》,把其中的鲜明的人物活生生展示给我们看,可怜他们却又无情地鞭挞,也是为此吧?
谨以《呼兰河传》反思、唤醒沉睡的良知。
来自十二公里作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