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位人都是独特的。
我猜,人人都有某一些优势,优于人群中80%的人。
常听到这些的说法,有些事80%的人做不到,而只有20%的人能做到,而成功就属于这20%的人。
这20%的成功者,有些人是受训练,或者通过自我训练而脱颖而出的。
有些人似乎是无意而得。
无论刻意训练,还是无意而得,想要成为在人群中占比20%的优异者,都离不开一件事:需要有一定基础条件。比如刻意训练一位钢琴师,如果只是为自娱自乐,那可能不需要评估手指比例、乐感等基础条件。如果其目标是为成为优于人群中20%钢琴师,那么就会评估一些基础条件。这些条件有部分属于天赋范围。比如邓丽君的发声条件和音色。
如果一个人正好做了他天赋所在的事,那么他容易成功,且不说能不能够成为人群中优秀的那20%吧,至少他会做得顺心点儿,活得开心点儿。
但是这些基础条件的评估不是绝对的。
有些人,基础条件不足,但是有很高的兴趣。这个,也是需要考虑的。
而且兴趣会改变。比如体操王子李宁,曾经对音乐感兴趣,后来变了,变得对体操感兴趣。
兴趣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天赋也是。说不清道不明的,通常是来自潜意识。潜意识的特点就是朦朦胧胧、懵懵懂懂。所以天赋也不是按照硬指标能清晰明确地评估出来,有时需要一种叫做自我感受的事物来参与。兴趣,就是自我感受到莫名的很高兴很有趣。注意,莫名的,这就和潜意识有关。兴趣常常是天赋的线索。
比如我哈。我曾经做过项目管理和行政管理,我做得口碑还不错。有时带队下现场,现场单位的领导都帮我倒水哟。按理来说,这个被尊重的情况,自恋容易满足的。但是我观察自己,木有丝毫快感。有的只是紧张。
大家都说我很负责任。但是我潜意识可能很不想干。
但是,如果我遇到一个特别好的项目管理者或者行政领导,我只是负责项目设计,我就能够感觉到舒服一点儿。
我去做工作督导检查,那我常常不能够做好。我经常搞不清楚改评多少分。但是如果我组织一场督导式技术指导,被我主持指导过一轮的后进单位,下次再有其他小组督导检查他们的工作的话,他们常常令人意外地从最后一名变成第一名,而且很长时间保持第一名下去。不过我的这个特长通常不会有人看见,当然也就得不到嘉奖。因为对于自我利益的维护和自我优势的销售推广而言,我可能属于人群中比较差的20%,甚至是10%。
因此与我这劣势,这压抑相对,我有一个代偿性优势,就是我善于用文字表达或宣泄自我感受,通过写作告诉大家,洒家有这优异表现。
当我发现自己,每天能坚持做的事情,而且没有疲惫感的事,而且常常开心的,能获得表扬,不得表扬也偷笑的事,就是写作。
唱歌其实也还行,有兴趣,但没有那么快乐,但是感觉怎么训练也唱不过邓丽君。
但是写作和唱歌不一样,特别是瞎掰的写作,比如写天龙八部那种纯属虚构的故事,我感觉我如果受训可以像金庸那样的。这有吹牛成分,这个是感觉,不是事实。
但是这感觉值得重视。至少我如果写作,即使不得诺贝尔奖,甚至不会得鲁迅文学奖,甚至什么奖都不会得,但是肯定会过得顺利,开心点。
有时,自己的几个天赋优势可以组合。比如做技术指导的天赋和写作天赋,预测疫情发生风险的天赋和写作天赋组合。
天赋并不值得骄傲,因为每个人都有,弱水三千,人人可取一瓢饮。
作为普通人,我就是觉得,尊重自己的兴趣,尊重自己兴趣的转移,不是为了成为20%,而是,首先,让自己开心一些。开心能赋予我们很多的东西。
而孩子,其实也是尊重他们的兴趣,和兴趣的转移。
天赋的发现过程是曲折的。比如我,如果不是因为缺钱(缺钱不怪我命苦,怪我太奢侈浪费),我可能也未必发现自己会写作呢。
不发现自己缺钱时,我是爱唱歌。后来我缺钱了,发现我唱歌难挣钱的,写作可以。就进一步靠近了写作这兴趣。
总之,就是尊重自己的兴趣和兴趣的转移。尊重别人的兴趣和别人兴趣的转移。不擅长的事,莫强求。
结合点经济创收,结合点实际需要,爱自己的兴趣。
如果压抑了,强行耽误了,一个人的兴趣发展,其实会造成这个人的心理问题。
比如我,大约6-7岁时,我感觉自己能画任何东西,有兴趣。我能打架打赢任何人,对武术有兴趣。那个时候可能是可以发展绘画,武术这能力,武术能力差就算了哈,绘画我被打击耽误了,其实我心理就有些扭曲,看见画画好的人,我会妥协,讨好他,自卑。
而武术这个兴趣被压抑,直接导致的就是我的动作,运动发展低于正常人,开车技术等等低劣,甚至帮人开门的技术都低劣,帮人开门常常能把人绊倒,扶跌倒老人起身,也会弄痛老人导致挨骂,尴尬不尴尬?所以说呀,我心理能不因此扭曲点儿吗?
关于儿童发展期间,我被暗示,兴趣被压抑的印象,儿童兴趣被打压后有啥心理扭曲的情况,这个且听下回分解。
本篇不是文笔精华。本篇属于日更作品,挑战日更活动,每日100字。今天一时兴起,多写一点。
我得快点结束写作,和小孩看手机电影。她高三了。难得她有心情和我看电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