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以为这是一本心灵鸡汤一样的书,会跟人们分享一下活着的意义,价值,然后再举一些名人的例子啊什么的,可这本书讲的却完全不是这些。
我没有特意去搜索作者余华是什么样的人,就这样在淘宝买了一本打折促销的这样一本书,9.9包邮...
看书其实远比学习一些东西来得快。拿到书的那天其实我已经在宿舍坐了几乎一天了,并且宿舍里很吵闹。其实一个好的阅读坏境真的挺重要,至少对我这么一个并没有很多耐心的人来说。
所以这本书我是分两次看完的,第一次看到主角福贵还是少爷的时候,觉得这货实在是太作了,然后配合宿舍的环境就再也读不下去,搁置一旁。几天之后终于有了闲情逸志,再次拿起,却很快看完了(听同学说根据这本书改编的电视剧拍了三十多集)。
整本书给我的感受就是——越看越难受。
故事的背景当然是在抗战胜利之后,而结束大概是在文革那会儿。
那是一个黑白颠倒的年代,一个家庭一夜之间可能沦落到一无所有,而人命在那个时候仿佛并不是很值钱,随时可能出现的莫须有的罪名让所有人都活在不安之中。
福贵失去了少爷的身份的时候,其实好像并不是太坏的事情,至少他开始自己养活自己,不再败家,不再弃妻女于不顾,我也会挺愿意这样的生活继续下去,他们慢慢的富足,慢慢过上更好的生活。这种安宁的生活并没有过的太久,富贵便被“国军”带走充军,甚至没给家里留下一点消息念想。军旅生活的残酷与消极却很幸运的没有带走他的生命,人民解放军也让福贵安然回家....虽然女儿失声母亲过世,但所幸一家团圆。
日子来到了新中国刚成立的时间,是幸运还是不幸?幸运的是不再有背井离乡的战乱之苦,一家人同心同德一起让自己过上好日子,不幸的是这一切都只是憧憬,人民之间的战争——应该是斗争——才刚刚开始。人民公社好像能让所有人都能吃好喝好,大家一起干活,但是这种生活的实质却是把所有家庭的存粮资产全部拿出来却并没有合理利用。仿佛一夜之间所有人都能顿顿吃肉,但家中却是一无所有了。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当人民公社的食物吃完,村里也不能得到县里的补助,一切的“美好”就结束了。
可是“美好”结束之后大不了重新再来,可是之后的运动却让世道大变,变成了一个人吃人的世界。看到福贵儿子有庆那个懂事的孩子死在自己以前的战友“手上”,看到自己的亲人,甚至是那个歪脑袋的女婿都死了。
厉害的作者总会让你愿意把他的书读下去,从一开始的不可一世到最后在夕阳下看这自己的那头牛,福贵的一生会在你看到他生活的希望的时候给这份希望狠狠的一刀,然后慢慢变好,然后再是绝望,如此往复。为了一点点的希望你会愿意去承受更大的绝望,或许这就是“活着”的一个形式吧?可能会因为想每天早上送自己的孩子上学而辛苦工作一整天,去忍受让人崩溃的辛劳或者委屈;或者是为了家庭而被迫离开家庭如此矛盾。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可能我们理解的自由其实是被压抑的,而那个时代的自由也是相对的,但是并不影响我们去融入这个时代,也不影响我们去影响这个时代。
余华的书我只看过这一本,不过短期我并不想再看他的其他作品了,因为害怕压抑。
但是即使压抑,看完之后的我却感激自己生活的年代,没有战乱,没有畏首畏尾,可以追求自己想要的,可以选择拒绝改变自己。相信会有朋友也会这么想吧。
每个平凡的老人都有一段并不平凡的往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