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里觅元宵,如画江山多傲娇。
美景良辰今又至,何时月照故乡桥?
我在我家乡阿紫群里写了一首元宵诗:“古诗词里觅元宵,如画江山多傲娇。美景良辰今又至,何时明月故乡瞧?”这是我看了像古诗人《生查子·元夕》的诗词“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等美诗佳词后,随口吟哦的一首七绝诗。虽然是即兴之作,但我把这首诗去检测了一下,还是蛮合乎平仄韵律的,也蛮合乎情理。
我把这首诗连同我记忆中的几首古诗词一同发到群里,目的就是跟大家同乐一下。过节总要有个过节的氛围。不过,家乡的文友常鱼说,不如把瞧改为桥更好。他觉得瞧太生硬,也缺乏诗意。我看了他的建议后,觉得他说得很对,我就把“何时明月故乡瞧?”改成“何时月照故乡桥?”尽管诗是我吟的,但没有常鱼指出不如改为桥,我就是绞尽脑汁也吟哦不出这一句诗。其实我修改后去检测了一下,发现比原句更合乎平仄韵律了。当然我也记起了古诗中有一句“月照故乡楼!”但我写这一句时就没记起有“月照故乡楼”这句诗,我写下后才后知后觉地觉得跟原诗只有一字之差啊,好在我前边还有“何时”两个字,这就更不能说我是抄袭古诗人的,应该是化用,比起唐朝诗人李贺的诗因为太好常被人整句搬移,我觉得我应该是真正地学习吟诗填词的人。但我吟的诗是经过常鱼(即常新春)的点拨吟哦出来的,这是毋容置疑的,也是的的确确发生过的。
其实古时候文人墨客吟诗时,常常须经过别人的点拨或者触景生情才能吟哦出佳句。譬如传说中的苏小妹三难秦少游(即秦观)就有这样一则趣事。苏小妹出了一个上联给秦少游对,对得出,就洞房花烛夜,好比小登科,伉俪情深胜过金榜题名时,对不出就洞房门外去蜷缩,阵阵寒风中蹲一宿。苏小妹出的上联是:闭门推开窗前月。苏小妹把写有上联的诗笺派丫鬟递给秦少游时,秦少游傻眼了。这就是一个绝对啊,没有人的指点,或者不能触景生情,秦少游兴许到今天也不能对出这句对子。秦少游就在苏府的已经“荷尽已无擎雨盖”的荷花池边踱来踱去,口里不住地吟诵着“闭门推开窗前月”,像个书呆子。这也难怪人家秦少游哎,洞房花烛夜,想想娇妻揭开红盖头后的光彩照人的娇颜,现在却因为捣头对子让他像咸海鱼搁浅在沙滩上,苏小妹跟他虽然就在咫尺之间,但却胜似远在天涯,就像鼻尖上的糖——可望不可及,你说说看这好时间都在榻板上耽搁了,他能不像猫爪挠心吗?真是蓝瘦香菇!这时正在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苏东坡看到了,想想不能耽误人家小俩口的良辰吉时,他就走出房外,捡起一块小石头投到荷花池中。荷花池中顿时碧波荡漾,连同水中倒映的青天也跟翻涌起的阵阵涟漪扩散出去。秦少游毕竟冰雪聪明,一见顿悟,他就对出对子了,他说:“投石震破水中天!”
其实这只是一个传说,苏东坡根本没有一个妹妹叫苏小妹。苏东坡自乌台诗案发生后,就被人迫害得被贬谪,不是到黄州,就是到蛮荒之地,斯文扫地,百般被人羞辱,哪里还有多少时间呆在苏府家里,更没有什么闲情逸致去指点秦少游了。
还有一个传说,也能说明触景生情对吟诗的重要性。说的是有一个姓楼的跟一个姓薛的是朋友,还有通家之好。姓楼的住在神州之地的南方,就是淮南,姓雪的住在塞北。有一年姓楼的带着家小逃荒到塞北,投奔姓薛的。姓雪的好酒好肉款待他们,热情澎湃,却不想因为一句无意的话令朋友不愉快地打道回府。有一天,姓楼的问姓薛的北方为什么没有楼房,都住在泥土夹板为墙的平房里。姓薛的随口说道:塞北风高不住楼!把个姓楼的说得面红耳赤,羞愧无比。姓薛的自知失言,想要改口,已经晚了。
后来换了姓薛的落难投奔淮南姓楼的,也是住了好几个月,过了冬天和春寒料峭的早春二月,也没见天上落下一星半点的雪。姓薛的问姓楼的,淮南这个地方咋不下雪呢?其实淮南还是下雪的,只是恰巧那一年地球变暖气温高没有下雪。姓楼的不假思索地说:淮南气温难余雪!姓薛的一听,就多心了,翌日清晨就带一家人回去了。过了好长时间,姓楼的才想明白是咋让朋友多心的,但悔之无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