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孩子的人格发展”】

作者: 兴时态_198812 | 来源:发表于2018-09-25 22:00 被阅读342次

    【关注“孩子的人格发展”】

    【关注“孩子的人格发展”】

    0—6岁的孩子成长最关键的问题,95%的父母都忽视了!

    你的孩子会有这样的表现吗?

    爷爷奶奶或者保姆照管孩子时,孩子特别乖,一旦见到妈妈,就粘着妈妈不放,在妈妈面前哭闹、任性,不让妈妈离开;

    或者跟妈妈一分开,宝宝就会产生分离的焦虑情绪,哭闹不安;

    孩子很胆小,只要犯错就吓得不敢吱声,不敢表达自己想法和需求,跟小朋友发生矛盾也不敢反抗;

    他们总是不愿意尝试新鲜事,即使你引导他去做,他也不愿意动手......

    你会发现孩子会有许多这样的小情绪和小心理,而孩子的这些表现,恰恰与婴幼儿时期没有完成的心理建设有关。

    生活中宝爸宝妈们似乎更注重孩子的“聪慧”,却偏偏忽略了影响孩子人格发展最重要的环节——心理建设。

    0~6岁是孩子人格成长的关键期,而处于这个时期的孩子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极易受到周遭环境和人的影响。

    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特梭利博士也曾证实:生命最重要的时期是在生命初期,也就是从出生到六岁这个期间。

    而在0~6岁这个阶段,婴儿都有一定的心理需求和发展任务。如果这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发展任务未能完成,极大可能会让孩子产生心理缺陷。

    父母在孩子心理建设这一块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

    0~1.5岁 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在哈洛的恒河猴实验中,研究了早期亲子关系对子女性格发展的影响。

    把刚出生的小猴和妈妈分离,然后给小猴分配两个假妈妈:一个是由铁线绕成的“坚硬妈妈”,这个妈妈有奶瓶,另一个是软布做的“柔软妈妈”,这个妈妈只有柔软的触觉,没有配备奶水。

    实验发现,小猴饿的时候会奔向坚硬妈妈,但是一旦吃饱,小猴立马返回柔软妈妈那里,其他时间,小猴都紧紧抱着没有乳汁的柔软妈妈。

    而当实验者把恐怖造型的机器人放进笼子,小猴马上选择奔向柔软妈妈,期待受到妈妈的保护和安慰。

    实验得出的重要结论——刚出生的小孩子,需要与亲近的人之间建立一种安全感。

    妈妈是宝宝建立亲密关系的第一人,在宝宝眼里,妈妈就是全世界,他们需要妈妈的绝对关注。

    但是当妈妈去做别的事情,比如做做家务,外出工作,或者是玩玩手机,会让宝宝觉得你的注意力已经不在他身上,这时候宝宝会疑惑,妈妈是否不再关注我,也不再保护我,我对妈妈来说是否重要?

    宝宝会因为失去关注而缺失安全感。

    缺少安全感的孩子,长大后会极其渴望被关注,渴望成为某个人心里最重要的人,而这种过度寻求安全感的心理也会让孩子慢慢忽视别人的感受,异常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变得敏感。

    寻求关注是每个人的本性,连成年人都会追求安全感,以求得一份安宁和宽心。那么对于呱呱坠地的婴儿说,安全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第一步,给予他足够的安全感,也就是为孩子的心理建设搭好第一层基石。

    (二)

    1.5~3岁 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

    小妹闺蜜有一个上小学一年级的儿子小飞,上个礼拜五,闺蜜去接小飞放学的时候,却迟迟不见小飞出来,她心急的去问老师,但是老师说小飞放学就离开了学校。

    心急的闺蜜在学校附近找了很久也没找到,想着儿子或许自己回去了,她就赶紧回家,果不其然,小飞正坐在门口,脸上还挂着泪珠。

    那时候天都黑了,闺蜜略带愠怒地问小飞去哪儿了,小飞像是受惊的兔子,一边擦眼泪一边支支吾吾地说,因为同学强行拿走了他新买的文具盒,但是他不敢夺回来,也怕妈妈骂,就一直不敢回家。

    闺蜜跟小妹说的时候带着些许的不平,说小飞怎么那么胆小,别人拿他的东西他都不敢拿回来。

    以小妹对闺蜜的了解,她经常干涉小飞的选择。小飞想出去跟小伙伴玩耍,她说作业还没做完,就知道玩,小飞不喜欢吃青菜,她就说饿几顿看还挑不挑食,总之,就是她说东,小飞不敢说西。

    小妹就说闺蜜,还不是因为你把孩子逼成了这样,如果当初对小飞多点耐心和宽容,尊重小飞的想法,小飞也不会变得这么胆小,听完小妹的话,她哑然,不再说话。

    孩子一岁半以后已经开始出现了“我”的概念。

    这时候的宝宝开始想要自己“行动”,比如,我要不要吃饭,什么时候睡觉等,同时,他们也会思考,妈妈是否允许自己按照意愿行事。

    如果不在孩子小的时候尊重他们的独立意识,久而久之,面对以后人生路上别人的意见和需求,孩子会不敢拒绝,照单全收,也会胆小怕事,没有担当。

    (三)

    3~6岁 帮孩子树立自信

    记得有一次,看到一位妈妈带着女儿在游乐广场上,玩给陶瓷玩偶上色的游戏。

    只见那个小女孩在很认真的给一只小兔子涂颜色,后来她兴高采烈地举给妈妈看,但那位妈妈说,怎么都不把颜色涂匀呢,一点都不好看,小女孩怯怯的把小兔子放下,脸上挂上了失望的神色。

    孩子在三岁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最基本的人格,他们开始在这个阶段对外界进行主动探索,而且渴望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赞美。

    我们永远不要吝惜对孩子的赞美和认可,因为你不知道,你的一句你真棒对孩子是多么大的鼓舞,你也不知道,你的一句你做的真好,又能给他们多么难能可贵的信心。

    如果当时那位妈妈能够跟女儿说:宝贝真棒呀,涂的真好看,也许,那个女孩想要给更多的玩偶上色,而不是不再相信自己能涂好那只兔子。

    著名哲学家培根曾说:深窥自己的心,而后发觉一切的奇迹在你自己。如果你让孩子自己都不再相信自己,那么奇迹也帮不了他。

    作为父母,我们要在鼓励孩子的过程中不断引导他们去注重信心的养成,从而为孩子树立自信埋下种子。

    (四)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

    人们常说,孩子的言行举止里藏着父母的教养。

    正如董卿在访谈中讲过的,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很简单,你自己先成为什么样的人。

    言传不如身教,父母也需要不断优化自身的人格,对孩子才会有最直接最有效的帮助。

    作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的李玫瑾教授,也在宁波教育大讲堂上说过:

    “孩子的很多问题是大人造就的,家长的问题若不调整,孩子的问题也调整不了。如果要想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品格,那么最重要的时间段是在6岁之前。”

    所以啊,宝爸宝妈们为了给孩子所谓最好的教育,也是使尽了浑身解数。

    他们给孩子填报五花八门的补习班,比如,早教班,奥数班,各种兴趣班等等,生怕孩子比别的孩子落后一截。

    但同时我们也会发现,市面上充斥着各类训练孩子思维或学习能力的课程补习班,但却少有专门为孩子心理建设而开设的课程。

    【关注“孩子的人格发展”】

    丁俊贵

    2018年9月24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注“孩子的人格发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urro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