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我们受过的那些教育心理教育
依恋,是孩子内心通往阳光的路

依恋,是孩子内心通往阳光的路

作者: 会说话的芦苇 | 来源:发表于2018-10-15 21:11 被阅读62次

当你在看这副图片时,是怎样的一个感觉?

【1】如果觉得是害怕,又或者是怪异,那令你害怕和怪异的东西又是什么呢?

【2】为什么你看到图片中红色的孩子的头,会不舒服,这位画者,也只是把孩子的头涂了颜色,就好像女士会在晚上贴面膜一样。你能说出原因吗?

·

··

···

····

·····

······

我的答案:当你感觉到害怕、怪异时,背后的原因不是因为颜色的恐怖,也不是只画了一张人脸。是因为一个小孩单独、孤独地被一个人放在摇篮里,没有大人陪伴和依恋,你曾所担心的场景成为了你现在不舒服的感觉。

那什么是依恋?所谓依恋,就是一个人的情感,能够向对方打开,依恋也会有三种表现方式。

可以设想这样一个情景:幼儿园的家长日,家长们特别是妈妈们到了幼儿园教室门口去看孩子,这时你会看到,孩子们大致会有三种表现方式:

看到妈妈在门口,笑逐颜开,放下手里的东西,朝妈妈扑过去,然后紧紧抱住妈妈。这是安全型依恋;看到妈妈在门口,没什么反应,仍然玩手里的东西。这是回避型依恋;看到妈妈在门口,显得有些矛盾,看了看妈妈,想过去,但又有犹豫。这是矛盾型依恋。

一般人都属于前三种中的一种,表现比较稳定,但有人会在这三种中不断变换,这种就叫做紊乱型。

安全型依恋,是因为我对你(孩子对母亲、或恋人一半对另一半)的渴望,得到的是比较一致的积极回应(不厌烦孩子、或不厌烦对方),而最终我(孩子、或恋人)确信这份表达是基本受欢迎的。

回避型依恋,是因为我对你的渴望,得到的是一贯冷漠的回应(不闻不问),而最终我自己本能阻挡住我对你的渴望。

矛盾型依恋,是我不能从你那儿得到稳定风格的回应,你忽冷忽热,于是我的情感表达矛盾了起来。

小孩、猫、狗、鹦鹉等动物,都是天然地在寻找对情感对象的依恋。如果说,我对你的渴望,得到了你的积极回应,那这份动力就在我和你之间建立了一份链接,我就会表达对你的依恋。

一、孩子的成长,不是成为了家长想要的样子,而是家长不断变换角色配合的结果。

我私下里问过一个特别优秀孩子的家长,他的教育方法是什么?我在这里说的优秀,不是成绩高、人缘好、懂礼貌。而是孩子很阳光,很自信,做事发言总能感觉到特别走心,不犹豫、不顾及、不害怕地在生活和学习。

这位家长的回答很简单,他要干什么就让去干什么,从没有过干预,都表示支持,就好像我是他身体的一部分,他可以像控制自己的手臂一样控制我。

这位家长形象的比喻让我很触动。我总结就是:简单来说,孩子在成长发育的时候,大脑中会滋生出各种各样新鲜的想法,而这位家长并没有干预孩子的这些想法,随着孩子成长。慢慢的,孩子的力量越来越大,能够把妈妈,当成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来使用,孩子借着使用他人的身体来扩展自身的需求。与此同时,孩子自身能够伸展、表达自己的各种成长。

我曾经的的一位家长,每次来谈孩子的学习问题时,不仅坐得非常端正,而且从来不使用我们教室桌子上的纸巾,就好像她被困在一个无形的笼子里,她的手脚不能伸出笼子之外一丝一毫。

有一次,我们谈了一下让孩子来我家里上课的时间。她从北边来,我家在南边,为了避免迟到得早上六点半起床,这太辛苦了,所以我建议上课的时间不妨向后推一个小时。但她不敢,生怕会耽误我的时间。也就是说,她丝毫不敢“使用”我。当一再确认不会给我带来麻烦后,她终于接受了我的建议,也第一次使用了教室的纸巾。

当家庭亲子中、朋友之间人和人的关系,当不敢“使用”彼此的时候,这份关系往往就变很礼貌,也往往没有活力,在关系中的每个人都得不到“滋养”,也就显得没有阳光,充满了犹豫和不自然。

孩子,特别是婴幼儿,更需要这份感觉,这样才能够把他的动力指向万物,指向世界。当然,不只是孩子需要这份感觉,成年人的世界也是一样的。

总结:从这个意义来讲,母亲最初真的是非常伟大。对于新生儿来说,母亲尤其需要“无我”,让婴儿感觉妈妈好像是他自身的一部分一样好使,婴儿的能量因此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向妈妈去表达了。

二、依赖和依恋有区别,区别的方法是依恋是因为“看见”,而依赖是因为“没看见”。

依赖,讲的是自己能做好的事自己不做,希望别人帮自己解决。

依恋,讲的是情感上对另一个人的敞开和链接。

依恋的形成,需要孩子有这样一种基本的感觉:妈妈基本上是“好”的,有时候是“坏”的,但“坏”不会淹没“好”;我基本上是“好”孩子,有时候是“坏”的,但“坏”可以被接纳,也可以被自己所接纳。(好和坏,可以理解为儿童口吻中的好人和坏人)

你可以去看看孩子,看看小动物,会看到生命原本的样子:一方面,他们会试着独立完成一些事情;另一方面,他们都在寻找情感依恋。当有依恋产生时,一份满足感会油然而生。而这份满足感的背后,是因为孩子知道在他的背后,有一双能够关注他、并欣赏他的眼睛。

对于孩子来说:“ 我 ” 并不希望控制一切,而是希望 “ 我 ” 不能控制的边界之外,有一个善意的 “ 你 ” 存在;可我更惧怕的是,在 “ 我 ” 不能控制的边界之外,有一个敌意的 “ 它 ” 在那里。

可能比较难懂,意思是:孩子做题遇到了一个难题,他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所以就是“控制”不了这个事情,但是没关系,有爸爸妈妈在我身边,他们能帮我去解决;所以,令孩子恐惧的是,自己遇到了一个难题,这个问题打击不了孩子,能够打击孩子的是自己的父母在自己身边,却不去伸出援手。

还有一个案例:孩子上学迟到了,哭着给妈妈说闹铃突然没电了,就没有叫醒他。孩子越哭越凶,实际上是孩子在害怕。此时,妈妈如果说:别怕,有妈妈在,妈妈陪你去学校,妈妈给老师说明情况,老师一定会原谅你的。此时孩子的情绪会慢慢平静下来,也往往在那一刻,孩子对妈妈的依恋变得更深了一点,孩子能够感知到在他不能控制的边界之外,有一个善意的妈妈在那里存在着。

如果妈妈狠狠地批评了孩子,以后孩子就会自己来处理这件事情,本应该在“依恋”的年龄最终可能会变成“自恋”,只迷恋自己。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对外部世界的敌意的感知,与他们自己内心藏着的敌意,程度上很可能是一致的。当他们的恐惧、未知的感觉没有被大人看见并接住的时候,孩子自己内心藏着的敌意就会放大,他们对外部世界的敌意的感知也就会变大。所以,很多成人性格多疑,和小时候与妈妈的影响有很大关系。

婴儿依恋妈妈,孩子依恋大人,成年情侣依恋彼此,这都是在依恋。

三、父母的晕车和孩子自闭的成长成正比。

关于晕车,科学上已经有非常明确的解释和分析,简单来说就是运动时所产生的颠簸、摇摆或旋转等加速运动,刺激人体的前庭神经而发生的症状。心理学上讲,晕车、晕船、晕机,和控制感与失控感有关,这背后也有依恋的深刻隐喻。晕,就是失控感。

中国目前很多的问题儿童,都与父母的控制欲有着很大的关系。

有晕车经验的朋友都知道,坐车就会晕,但自己开车就不会晕。这是为什么呢?除了科学的解释以外,我个人认为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开车的时候,车完全在你掌控中,而坐车的时候,车不在自己的掌控中,所以你看,从这儿就能清晰地看出,晕车是和失控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车,是现代人最容易满足自己掌控欲的东西,所以关于车的各种行为,都容易和掌控欲联系在一起。例如,如果一个人晚上总做和开车失控有关的梦,那你可以推测他的生活不断处于失控中。这种梦通常会是这样一种情景:你在自己最常开的车里,握着方向盘,但突然间车有问题了,例如刹车不灵了,你怎么努力都控制不了,然后惊醒。

很多家长期望把孩子培养成自己期望中的样子,不仅如此,他在生活中对另一半、工作中对属下、朋友中对周围的人都是这个样子。小到孩子的走路姿势,大到孩子的娶妻生子,很恨不得全权掌握管控,因为一旦家长有了失控感,他自己就晕的不行,就好像上半身飘在空中,不能平衡,这和自身童年时期被自己家人管控有着直接关系。某一方面,这是轮回,也是命运。

总结:很多成年人不恋家,孩子精力旺盛,不够专注与多动,是因为依恋没有建立好的原因。

最后,如果你想给自己或别人的晕做一下治疗,基本方法可以是这样的:

1、先在防止晕上做足功夫,例如准备好晕车药等,这让晕的人知道,是有充足准备的;

2、治疗的核心,是感受身体的感觉,当身体能很好地感受时,就意味着放松和信任就发生了;

3、治疗的障碍,是一个人在强烈控制中,而这时他的身体和头脑都是紧张的,所以当感受身体没办法进行时,可以让他谈谈,自己在控制什么;

4、控制都是为了对抗失控,而失控的原始体验,是情感依恋的失败,如果能说出这份失败体验,会很有帮助;

5、治疗的关键是身边有一个信任的人,对于晕得程度很厉害的人,这是必不可少的。

你身边还有哪些能够与孩子形成依恋的方法,我们可以留言相互学习。

相关文章

  • 依恋,是孩子内心通往阳光的路

    当你在看这副图片时,是怎样的一个感觉? 【1】如果觉得是害怕,又或者是怪异,那令你害怕和怪异的东西又是什么呢? 【...

  • 2021-02-16

    通往内心的路,晚安

  • 依恋关系(2)

    一:表面是背叛,内心是冲突 依恋对孩子的心理成熟,能起到核心影响作用。所以。孩子最依恋谁,谁对他的影响也...

  • 广结善缘

    修行是一条路,一条通往我们内心深远处的路,路的尽头是智慧。

  • 总有一条路会通往孩子心灵深处

    世上没有白花的心思,尤其是在教育孩子上付出多少,就会有多少收获。总有一条通往孩子内心深处的路。 ...

  • 书写-通往内心的路。

    从小到大,很少真正向别人敞开自己的心。 小时候我在爷爷家和父母家两边生活。三岁时被爷爷接走,一直由他照顾。印象中,...

  • 教书是一场最大的修行

    导读 佛说:修行是走一条路,一条通往我们内心最深远处的路。 我说:教书是一场修行,一条通往大智大慧的漫长求索路。 ...

  • 大地是通往男人内心深处的路

    我烦躁的时候, 便出门走走。 把所有的烦恼抛在身后, 把所有的关系踩在脚下, 我单单纯纯的一个人, 漫无目的地开始...

  • 通往内心的路有多远

    时间是虚芜的,不会改变什么,在时光流转的冰河里,我们各自所经历的那些事,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人生,一次次一件件...

  • 缺爱者的恋爱心理故事

    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内心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原始依恋。通过父母或其他照顾者安全稳定的陪伴和照顾,内心形成...

网友评论

  • 小鱼老师Kelly:我是个好妈妈。我姑娘很依恋我。刚上幼儿园那会,她非常抵触,成为了她的一个大心事。每天早上都会情绪低落,反复说不想上幼儿园。我从她生下来的时候,就为自己设计好了人设,在她眼里,她的妈妈抓大放小,做事积极,超级讲理。出事了,有妈妈在,这是我一直让她感觉到的。就是在控制边界之外的事,我都站在她的身边。所以她信任我,依恋我。回到幼儿园的事,每天早上,我都和她聊,为什么不愿意上幼儿园?原因各种各样。我都认真对待,一一解答,如同和大人聊天一样。有时候她哭的很厉害,我就说妈妈知道你很难过,不想和大家分开。不过你长大了,和妈妈一样要上班了。如果哭让你能不太难过,你就哭吧,妈妈陪着你。就这样,我姑娘一点点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把上幼儿园当做一种成长的标志。我就是作者理论的实践者,孩子快到四岁了,她很爱自己,也爱家人和她周围的人。
    会说话的芦苇:@小鱼老师2017 你的儿女会很幸福,将来也会拥有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

本文标题:依恋,是孩子内心通往阳光的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usf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