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搬了几次家,感觉自己快成搬家专业户了。原本想着上次是最后一次搬家,没想到三年之后,再一次与舒适和安逸告别。这一次,狠狠告诉自己不是最后一次。
一路走来,发现自己难得的坚强。这是我们的生活状态,就像莫泊桑说的那样:
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得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得那么糟。我觉得人的脆弱和坚强都超乎自己的想象。有时,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话就泪流满面,有时,也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长的路。
人生就是如此,我们以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咬咬牙,就挺过来了。走过之后才懂得,原来我们的承受能力超乎想象。
人这一生,奔波在回家的路上。无论身在何处,只要想起每天清晨冒出的热气,那种喜悦就会油然而升,给人儿孙连绵的幸福感。叮当作响的锅碗瓢盆、人声鼎沸的菜市场、一个家庭的希冀和叹息……这一切都和我有关。
我们走了很长的路了吧,总要走到回家的路!
我的第一个家—公司宿舍,只是一个落脚的地方。和室友挤在一个小房子里,我们还是像其他员工一样,将电磁炉搬进小房子,用凳子支撑着,再买些锅碗瓢盆,就成了一个温暖的家,并在家里接待亲朋好友和同事。在那个小房子里,最难受的是上厕所,因为整栋宿舍未修建厕所。白天还好,人在公司,即使十点前,宿舍下面有另一家公司,上厕所倒也方便。可是遇到半夜就极不方便,要走十分钟才能找到最近的厕所,一个人又有些害怕,每当那个时候,我和同事小李都会把熟睡中的另一个人叫醒,结伴而行。时间长了,我们彼此都不愿意在深更半夜去打扰熟睡中的另一个人,于是我们都努力调整饮食和作息习惯,尽量让自己不要在深更半夜醒来。
第二个家还是宿舍,也只不过是有了一个睡觉的地方。稍微好些的是楼道里有了厕所,不过生活用水和洗衣服仍然极不方便,只能到厕所去接水。楼道里有好几户人家,经常接一桶水要排半天队,我和先生就趁人少的时候去接。在那个家里,最不能接受的是周围的人群,自己显得和他们有些格格不入,最后我就心平气和地告诉自己,既然改变不了别人,就改变自己。因为整栋楼住的人良莠不齐,加上我们又住在一楼,一些素质差的经常会高空抛物和高空倒水,害得我每次快到家门口都要眼观八方,确定没有危险之后才快速通过。偏偏有一次只顾埋头走路,落得头上身上满是脏水,可是犯错的人却躲得没了人影,连隔壁邻居78岁的老奶奶都为我们鸣不平。从那一刻起,我告诉自己,以后不管走到哪里,如果可以选择,我一定要选择周围的环境,选择和比我更优秀的人在一起。宁愿做富人中的穷人,也不愿做穷人中的富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心中的穷人富人不是指一个人的财富,而是一个人的素质和格局。俗话说不谋全局者不会谋一域。
第三个家,我也为人妻。住在公司分配的夫妻房里,有独立卧室、独立厨房和独立卫生间。我和先生高兴了大半天,我们终于有了一个家了。
后来还搬过几次家,只能算一个小小的驿站,每次看着不得已扔掉的大包小包都心痛不已,真是破家值万贯呀!
第四个家,我也为人母,那是先生给我的第一个家。眼看着孩子就要出生了,我们还在漂泊,我和先生折腾了大半圈最终回到重庆。那时先生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在重庆找一份能养活孩子妻子的工作。所以先生去找工作,唯一的要求就是薪水必须达到他的期望工资。等孩子出生后才知道,原来为了养活我们一大家人,先生选择了一个很小的公司,我感觉浪费了先生的前程。得知真相后我就很生气,责问先生:“为什么不告诉我?” “告诉你有用吗?能解决问题吗?我告诉你只会让你担心,更何况你肚子里还是孩子,我受点委屈没什么了,可是我不希望你们娘儿两受委屈。”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很难过,每天经过公墓、污水处理厂、走一个大坡、上完一天半手上身上全是灰尘,下班又穿得体面的样子,我不知道先生是一种怎样的滋味。等我去上班了,先生说:“你先安稳吧,等你安稳了我就换工作。”可是我一直没有安稳下来。
就那样,我在那个家一待就是五年,直到后来我们有了人生中的第一套房子。
第五个家,我在城里买了一套学区房。至今想来都不知道当初是谁给的勇气,一分钱都没有就买了房子,后来仍然是一分钱都没有就装修了房子。我要感谢我的婆婆,在我困难的时候给了我极大的帮助,如果没有她,我们几乎不可能买房。我的母亲也在关键的时候帮了我一把,装修房子的时候母亲拿出一万元,那是母亲攒了十年的私房钱。当我决定要在微电园买房的时候,亲朋好友都不理解,因为那时候的微电园,还是一个会被人们误解的地方。把他说成沙坪坝区,人们要纠正成大学城,把他说成大学城,又有人要纠正成微电园。并且从市区到微电园,极不方便。
买房时先生说:“我们不会买房,就跟着万达选吧!万达选解放碑,解放碑就成了繁华的地方,万达选观音桥,观音桥又成了繁华的地方。”
等搬到了微电园,待通报新冠疫情数据才后知后觉,我是住在高新区,后来又变成了科创城,我赶紧给自己的家乡做宣传:科学家的家,创业者的城。后来,我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涌入这里,感受大学文化,感受渝乐小镇带给我们的梦幻般的童话世界,感受花市的缤纷斑斓,感受最具人间烟火气的菜市场,感受带着书香气息的西西弗书店,也感受舌尖上的美味。连我这个不算正宗吃货的重庆人也爱上这里的美食:随处可见的重庆小面,咕噜作响的小郡肝火锅,营养健康的偶然间、一把骨和潮牛道,亲民的徐鼎盛,环境雅致的桃花源……
这一切都和我有关:门前慵懒的小猫,面馆的绿蒜头,花店偶遇的绣球,夕阳下肚子守候的小镇,阳台的幸福树,还有,还有那也许会结果的扁豆和苹果树……
以为此生就这样过着平淡的生活,每天回家都能吃到父亲做的香喷喷的饭菜,每天心安理得接受父亲把家打理得干干净净,不用去菜市场,也不用管孩子回家作业是否做完。也像大多数家庭一样背负着债务艰难前行,一个月拿着微薄的薪水,做什么都得省吃俭用。
直到后来父亲生了一场病,住了十几天院,最多的时候一天花了六千多元。尽管我一直在隐瞒,父亲还是知道我身无分文这件事,还知道我为了临时周转欠花呗,还给弟弟借钱,可是费了些时日才把一个家庭拉回正常的生活轨道。
从那以后,父亲死活不愿给我们带孩子,要自己去挣钱,想让我们这个家过得更好一点。我们家的压力就来了,家里没个老人,一切都得靠自己。而这时候,先生迎来了他的考验期,放弃了早九晚五和双休的幸福生活,平时加班,周末加班,端午加班。我也表示支持先生,幸福生活是靠艰苦奋斗得来的!所有的重担像是全落到了我一个人的肩上,上班,照顾孩子,还想有点爱好和副业。可更多时候,感到自己的力不从心,很长一段时间不看书,不写文章,不交朋友,把自己关在小房子里。
我只是活着,没有生活。
再一次,决定搬家,搬到离公司近的地方。
做了这个决策就笑了,以前是为了家换工作,如今是了工作换了一个家。
心疼地卖掉市区的房子搬到区县,在区县继续买了一套小房子,只要有个落脚的地方就行了,差价足够还房贷、欠款和买一辆代步的车子。离开自己最爱的大都市,百般不舍,可是优势也来了,原来我也可以过不愁吃穿的生活,可以不吃食堂,可以出门就打的,可以在照顾好自己的情况下去帮助别人,像是做梦一样。
不过我的生活轨道未曾改变,每天挤公交,吃不太可口的食堂饭,为各种花销精打细算。我们已经是成年人,早已过了那个贪图享乐的年龄了!
“工作不是为了生活,是为了什么呢?”“富人们都把钱用来做什么?”我和先生开始考虑这些问题。最后我们达成一致的意见:钱不是用来享乐,不是为了吃好吃的,穿好看的,去玩好玩的,而是为了让自己有权利选择的权利,让自己成为更多人的依靠。想到这些,我们又处在一个新的较低的起点,还是要勤俭持家,还是要辛苦挣钱,还是要为自己为儿女计长远。坏处是我们举家到了一个教育较市区落后,读小区还要靠教委分配的地方。孩子哭着说:“妈妈,我要读好学校。”我安慰着:“孩子,在哪里都一样,自己的努力最重要。”
只是从此,大都市,又成了我的渴望了,我将要去一个公园很多很美有云巴即将有飞机场能买到五毛黄瓜和丝瓜的地方。母亲鼓励着:“顺气自然,到哪里都一样,要爱自己的家。”
卖掉了市区的学区房,我和先生都不愿再提起这件事,或许,我们还能打一场翻身仗。
第六个家,唐城、水街、新生街,这些都和我相关了。我看见一个隧道隔着两个世界,一边是人潮汹涌,一边是人们悠闲地走在街上,过着静谧的生活。可是不管在哪里,我还是我自己。
新家交房的那天,前业主搬走了富贵竹,把其余大部分花草留了下来。一颗三角梅,一颗挂了果的柠檬树,两颗西红柿,还有两张枯萎了的需要我去拯救。
搬掉前业主留下的微波炉、烤箱、烧烤架、麻将桌,狠心放弃阳光房,让有限的地方为书架让道,一段新的旅程又开始了。
创业者的家,一直在路上。
文/何婉仪
2021.7.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