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网上一则新闻很有意思:浙江杭州一到三年级小朋友正式开学。为了防控疫情,养正小学的小朋友头戴“一米帽”去上学。
对这可爱的帽子,有网友忍俊不禁,说:这太像正在热播的电视剧《清平乐》里,皇帝、朝臣戴的长翅帽了!
大宋年间,官家、官员在正式场合戴的帽子与历代不同,很有特点——左右各有一个长翅,几乎长一米。
有网友说,这种帽子是宋太祖赵匡胤发明,目的是防止大臣们上朝时交头接耳。
这说法倒有意思,但不像是真的,原因有二:一是没有明确可信的史料证明;二是长翅帽并非宋朝突然产生,而是有其“进化”过程。
宋史研究者吴钩在其文章中引用一则宋人记载,把事情说明白了——
两根翅子的官帽名叫“展脚幞头”,早在宋代之前的唐、五代就已出现。宋人王得臣的《麈史》:“幞头,后周武帝为四脚,谓之折上巾。……后又为两阔脚,短而锐者,名牛耳幞头,唐谓之软裹。至中末以后,浸为展脚者,今所服是也。然则制度靡一,出于人之私好而已。”
这里说,从五代时期的后周,就已有幞头,后来逐渐变化,到唐朝中末期成了“展脚者”,也就是从软变挺。
另外,宋人沈括《梦溪笔谈》对此也有记载——
“幞头,一谓之四脚,乃四带也。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故亦谓之‘折上巾’。唐制,唯人主得用硬脚。晚唐方镇擅命,始僭用硬脚。本朝幞头有直脚、局脚、交脚、朝天、顺风,凡五等,唯直脚贵贱通服之。”
沈括所说与王得臣所记差不多,不同之处是更具体点明了幞头由软变硬是藩镇僭越的结果。
综上所记,可以做这样的推测:至晚在五代时期,带翅的官帽产生,且“翅膀”逐渐由软变硬、由短变长,到大宋发展成了近一米的长翅帽。
以前看图片,觉得宋人戴的这长翅帽并不好看,甚至有些滑稽可笑。
但电视剧《清平乐》中,因为仁宗和被称为背诵天团的名臣们(如范仲淹、晏殊、韩琦、富弼、欧阳修、司马光等)颜值在线,所以觉得这帽子也好看起来,连那长长的帽翅都显得端庄、有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