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息最不规律的时期的一个下午,慌慌张张剪完一条视频,然后冒着大雪把老妈送到隆德,睡在陌生的硬床上,不出意外地彻夜失眠了。
刚刚的一个半小时里都在用听书功能听《虎妈战歌》的作者讲如何让两个女儿学钢琴和提琴。不过我的注意力完全没放在作者的育儿方法上,满脑子都在想她绘声绘色描写的那些优美曲目是哪几个有没有她说的那么好,原来一首曲子演绎的好坏是要看那些方面真是涨知识了...
就觉得很感慨。虎妈那么执着地花时间精力带孩子学音乐学乐器,从书的字里行间看,只有一小部分是出于华裔家庭的面子需求,更大部分的原因是她是真的喜欢音乐,在书里表现得非常明显,比如她愿意为了让孩子提琴技而花很多时间提升自己的乐理知识,比如她在介绍音乐时体现出的投入度和激情比介绍她打动了美国政府决策层的论文时大多了。但在生活中,她不靠乐器吃饭,她也不需要自己的女儿靠音乐吃饭。可能就是单纯地觉得作为人必须要懂得音乐不然就是白活一场,就像我觉得作为现代人,必须要懂点当代科学界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和现代哲学研究成果一样。只不过她带着女儿们钻研和学习的力度可比我随着兴趣随随便便看看学学的力度要大多了。
特别喜欢这样的人。不管TA喜欢的是什么——只要这件事情本身的美对TA来说,比靠它出人头地、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更重要,或者至少一样重要,也不是“因为这个事很好玩但哪里好玩我却说不上来”这种仅靠本能驱动的状况——那么无论她在这件事上的水平如何,只要TA是为了自己热爱的东西可以非常投入的人,我都非常欣赏。
朱光潜说:“什么叫做俗?无非是像蛆钻粪似的求温饱,不能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做高尚纯洁的企求。” 欣赏美我所欲也,求温饱亦我所欲也,而这二者并不完全冲突。朱光潜所不能忍受的,是一切全因求温饱等等“现实”“有用”的目的而做。我想,有人说工作之外做的事情才是对自己最重要的事情,原因恐怕也多半在此。
比如乔丹,他立志要成为世上最强的球员时,应该不只是因为这样就可以功成名就挣钱挣到手软,而更多是因为他就是想在场上比所有人都强;大多数青史留名的科学家,他们去研究学术问题不只是因为这样可以当院士当教授成为成功人士,更多的似乎是出于对未知的好奇,哲学家也多是这样;跟Catrina一起看的改装车节目里的艾伦,他定改装计划时首先考虑的是怎么把这台车改成一个自己能够满意的作品,而不是怎么改装更有可能获奖/得到更大的利润空间;在银川做艺术学校的表妹,她做艺术学校主要不是因为做学校好赚钱,而是因为那是她所能找到的唯一能在银川把她对艺术的热爱和研究传播出去的方式。
所以当年所谓的成功学,让我很困惑,他们拿来诱惑人的东西说来说去就只有一个——世俗上的成功:有钱,出人头地,被人瞧得起等等。那时我才刚参加工作没几年,但已经感到很奇怪:人活得快不快乐、能不能得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跟钱权势真的很有关系吗?喜欢购物就得开最好的车?买最大牌的衣服?有情欲就得睡最漂亮高贵的女人?久了以后不觉得枯燥无味吗?一定的物质基础当然很重要,但是物质要求放低一点做工作投入一点,求个温饱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一旦身死灯灭就全都不在了,值得用一生所有精力去追求吗?
然而,似乎,往往,很多人看书是为了满足情绪需求、育儿、打发闲时间,健身是为了穿衣服好看提升自信保持健康,工作是为了升职买大房子买好车让媳妇过上好日子,搞学术是为了升职增加收入,就搞艺术的往往还保有对“美”本身的追求,一些技术呆子学术呆子、慈善机构的人做项目是主要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求真、求善等等,可惜搞艺术的人往往特别感性,跟我等理工直男的纯理性世界格格不入,而呆子呢确实容易缺乏生活情趣,相处起来挺没劲的。
天亮了,不发牢骚了。干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