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不清是在哪本书里看到的,应该是大J的书,关于推翻延迟满足实验的后续。
此实验已被推翻,又有后续后来有人重做了这个实验,细节处理上有变化,最终得出结论:那些愿意等待的孩子,很大可能是因为,他们之前一直被满足的很好,不担心得不到,所以愿意等待。
今天下午女儿一直玩到近四点都不睡觉,我困得不行,觉得好累,后来我饿了,去拿吃的,问她要不要吃鱼肠,她说要吃鱼肠。我去拿零食,回卧室开门时,没注意到门后的她,推门碰到她的脚,大拇指指甲被碰得劈开了,流血了。贴了创可贴,她就觉得不疼了。(因为她特别喜欢玩胶布,创可贴)
四点多终于睡着了,怕她睡太久,影响晚上睡眠。五点时喊醒她,可她依然不愿起床。想到昨天答应她今天要买草莓蛋糕(念叨好几天了),于是我催促她“车子充满电了,我们骑车去蛋糕店吧。”
她想去买蛋糕,又有点不想起。我又提醒她“要买蛋糕的话,只能现在去,晚上妈妈没时间带你去买蛋糕,如果到时候你哭着说去买蛋糕,妈妈也不会去的哦。”(实践大J的防患于未然,教育者思维,避免问题出现时不能冷静解决问题)
过了会,她愿意换衣服去蛋糕店了。进蛋糕店时已经五点半了,我又跟她约定“蛋糕买回去放冰箱,要等到晚饭后才能吃。”(再次防患于未然)
走进蛋糕店,她还是跑去展示区跟我介绍那些蛋糕模型呈现的分别是什么蛋糕。我拉着她说我们去挑选蛋糕吧,“今天有好多新款小蛋糕,除了芒果草莓,还有可爱的熊猫和小兔子呢。”
她不为所动,后来她看到了收银台的棒棒糖,说想要买一个棒棒糖。
“你不想要蛋糕了吗”我问她,她真的是看都不看一眼蛋糕,这让我想起,买的芒果波波杯,最后是我和爸爸吃掉的。
她选了个棒棒糖,我问她甜甜圈要不要,她依然没有回应。挑选好商品后,排队买单。回到家,遵守约定吃晚饭,只是拿着棒棒糖玩耍。
晚饭后,我看到棒棒糖在沙发上,她并没有想吃的意思,已经被她遗忘了。
晚上睡觉前,她又看到了棒棒糖,“要吃棒棒糖”。我说“今天太晚了,吃了棒棒糖,哈克和迪克就要住进你的牙齿了。我们明天早上起来吃吧,早上喝完奶,你自己决定什么时候吃。”她很愉快的答应了。
这让我想起昨天在李玫瑾教授书中看到的,她建议家长以零食和玩具,训练孩子延迟满足,和心理学界的实验实施大致一样。
比较大J书中提到的,推翻之前实验结论的后续实验。我更信服大J。反观成人,那些对某一东西不执着追求的人,不就是因为被满足了吗?越是得不到,才越执着。孩童时期不被满足,成年后就是一个情结,就会出现心理补偿行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