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很佩服梁启超,他的文字今天读来仍然亲切,仍然实用。比如第四十八页谈到教授法,分类分期;学期初教以作文理法;详细说明这一类文章的理法。“无论何人,只要肯研究,必能发明原则。”这让我如同聆听一位前辈的教导,真的很受鼓舞。
“我主张教学须启发学生自动地在讲堂以外预备(各门教授都应如此),须选文令学能多看,不能篇篇文章讲,须- -组一-组地讲。 讲文时不以钟点为单位,而以星期为单位。两星期教- -组,或三星期教一组要通盘打算。壁如先讲记静态之文,选十篇(或专选同要的成不同类的)令学生看,先生教他如何看法。(观点何在,时间空间关系如何),拿一组十篇做一比较。令学生知同是一类的文,有如此种种不同;或同一类的题目,必须如此做法。不注重逐字逐句之了解,要懂得它的组织。
用讨论式的讲授: 一组文既令学生看过,若在程度稍低的学生(前二年级的学生),有看不到的地方,教员上堂时将一组的文章细细地比较,讲给他听(不是一篇一篇讲的,乃是十篇合讲)。程度高一点的学生,看过之后,令他上堂讲(如此教法,那聪明的学生见识或在先生之上) 学生讲后,先生批评他讲的对不对,最后先生比较十篇,,说明要点所在)照三四两条办法,学生每篇文必经过几度研究。于文的思想、路径、发动、转折、分析和总合,皆可懂得。若有几百篇文,学生真能懂得,没有不会作文的。”
这不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群文阅读吗?我要做的读写融合课题,这不也是理论依据吗?
“现在中学生至少一星期作一篇文,不但中学生作个便叫我作也必定越作越不通。我主张每学期少则两篇,多则三篇,每一篇要让他充分地预备,使他在堂下看题目难易,限他一星期或两星期交卷(我是教学不是防他做贼,没有充分的预备,在年轻的学生脑筋钱锐敏或可作出,我便不能)
多作学生便要讨厌,或拿-一个套子套来套去。我主张少作,是作一-次必将种文作通,下次再作别一种文。如此便作一篇得一篇的好处,尚有补助法,使学生在课外随意做笔记,以为作文的补助,比出题目自然得多。”
读写融合,写也包括摘抄批注等笔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