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结篇***世情之惑(之三)
喜欢问“为什么”,就像“十万个为什么”,很多时候,郑义自己都觉得很烦。
郑义心烦的根源就在于,一方面为了挣钱吃饭,不得不向现实低头,每天重复着自己所不齿的工作;另一方面因为良知良能 ,又想跟现实抗争,并没有完全泯灭职业道德与操守。
于是他又一个心愿,想寻找一次机会,做一次深度的新闻报道,不加任何粉饰,客观公正的反映底层群众现实的状况真实的生活。
作为一个单一系统内部的准媒体人、准新闻从业者,郑义接触社会的面并不广,视野相对狭窄,因而机会也很少。
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再一次例行的来访中,还真的拿给郑义发现一次机会。
那是南非世界杯足球赛刚结束不久,人们意犹未尽意兴阑珊的调整睡眠,一边开始正常的投入之作,一边还在热火朝天的讨论其精彩过程以及种种的遗憾。
头天单位就接到一个电话,是本地某监狱发出邀请,说是第二天又一次特殊的“亲情接见”,值得宣传与报道。
所谓的 “亲情接见” ,就是家属到监狱看望服刑的犯人。
如今犯人的一切福利,都冠以“亲情”二字 ,买东西上“亲情超市”,打电话用“亲情专线”,逢年过节与家人吃顿牢饭也叫 “亲情会餐”,好像用“亲情”就能感化犯人改造好一样。
而这次的来访任务 ,又派给了年富力强的业务骨干———郑义的头上。
不到九点,郑义就赶到了监狱的门口。
然而他还是发现,自己仍然来晚了。
跟其他任何一次一样,各大电视台、电台 、报纸、杂志“政治口”的记者,就像汇聚一堂竞技其中,摄像机、照相机长枪短炮 ,录音笔、采访本里外三层。
什么钱都不好挣,哪行饭都不好吃!郑义不禁感慨竞争是如此激烈,也忙不颠颠的挤进人群,看个究竟。
被记者们围往,显得有些手足无措的是一老一少婆孙两人。
老的妇人,约摸六七十岁年纪,个头矮小 ,身形瘦弱,头发花白,满脸愁容,衣着陈旧,略显寒酸,让人猝不忍睹。
少的女童,约摸两三岁的光景,身材畸形 ,身体虚胖,头发稀黄,脸蛋红肿,衣大罩体,略显怪异,令人惊不敢言。
老妇絮絮叨叨的说来看儿子。
女童嗲声嗲气的叫着见爸爸。
这是怎样的一对苦命的人啊?!
郑义不禁惊叹,还有如此弱势的群体,有必要搞清她们的不幸遭遇,以及事情的来龙去脉。
然而介于婆孙二人的状态,加之现场纷乱嘈杂的环境,郑义一时间也无法从正面直接下手,只能先从侧面间接迂回的了解了 。
郑义找到几个比他先到并且相熟的记者,从他们身上零零星星的收集了一些相关信息。
经过拼凑与整理,郑义大致粗略的知道了 ;女童因得了怪病,需要很多钱医治,其父被逼无奈铤而走险,因盗窃而获刑,其母抛夫弃子离家出走,留下弱老孤女相依为命无以为继。
现在而今眼目下,监狱了解到这以具体的情况,为了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概念,为了让服刑人员更好的改造,遂特批了这次近距离面对面的“亲情接见”(一般的接见是隔着玻璃通电话)。
就在这时,监狱的大门开了,在“狱政科长 ”亲自引领下,婆孙两人在记者的拥簇中,向电网高墙里走去。
这次近距离面对面的“亲情接见”,被安排在干警的食堂中进行,因为较大的空间,便于众多记者的采访。
在“监区长”亲自带领下,犯人胡某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之内,并在红色的警戒线前,以标准的立正姿势和洪亮清晰的声音,打了一通请求通过的“报告辞”,显示出监狱对囚犯教育改造到位,以及一名服刑人员应有的身份意识与规范的言行举止。
剃着大光头,穿着一身囚服的胡犯,来到近前,当着在场所有记者和干警的面,一下子跪到老母的跟前,女儿也一下子扑进父亲怀中,老母也颤巍巍欲扶起儿子,一时间一家三代人抱头痛哭在了一起,那场面是十分的感人。
整个过程,象一处与观众互动的现场版催泪舞台剧,所有的台词都是哭喊出来的,形成的氛围,已不允许一家人从正常的心态、可控的情绪,平实的语言来沟通与交流。
胡犯总是忏悔与道歉:
“我错了,我有罪,我对不起你们啊!”
老母总是唏嘘与慨叹:
“老天爷,我们这是造的什么孽啊?!”
女儿总是期盼与祈愿:
“爸爸,我想你!你什么时候能回来啊?”
每当这童稚的声音响起,都会触动人们脆弱的神经,都会招来人们无限的同情,特别是在场的一些年轻女记者,早已无法自控,纷纷掏出纸巾来拭泪,几乎忘了自己正在工作,是来进行采访的。
事件的高潮,来源于“监狱长”的出现。
穿着制式白衬衣的“监狱长”(普通干警的制服是蓝衬衣),亲自将一个装有2000元人民币的信封,交到了胡犯母亲的手中,并说:这一点心意是干警们私人的捐款(当然也包括他自己的一份),监狱还将联系当地有关政府部门,协助解决一老一少的“低保”和“医保”;然后,一方面向家属保证,服刑人员会安心改造的,另一方面要服刑人员放心,家人会平安无事的。
“监狱长”的举动,换来一家三口同时跪地 ,异口同声的大呼:
“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人民警察! !!感谢监狱长!!!!”
按照相关规定原本只有30分钟的“亲情接见” ,在围观记者的唏嘘和感慨声中,就这样匆匆的结束了。
记者们相继赶回自己的单位,以各自不同的视角和观点,来报道了这一新闻事件。
但有一点,大家都颇有默契的达成共识,那就是呼吁全社会来关心和帮助,作为弱势群体的服刑人员家属,具体到这一对无助的婆孙,特别是这一个生了怪病的女童 。
而郑义的报道,最适合监狱以及整个司法体系要求的口径,从“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尽职尽责”的敬业精神、“慈悲为怀”的人性光芒这三个方面,展现了我们新时代政法干警的新风貌和新气象。
单位布置的任务,到这儿已经完成了;然而这件事对于郑义个人来说,却并没有了结。
虽然,在当时当地也被感动得稀里哗啦一塌糊涂,但久经沙场且十分理性的郑义,总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太对劲儿,总觉得表面现象与内在实质具有一定的甚至是巨大的差异!
太多的历史经验与深刻教训,活生生的把一个单纯如郑义的热血青年,变成了一个对现实和生活的“怀疑者”与“不信任者”,使其遇到任何事情都想要“拨开伪装,看明真相”!
郑义开始留心其他媒体的后续报道,以便从侧面收集信息和证据。
他发现,媒体的力量是强大的巨大的甚至是无穷的,可以在须臾之间,彻底改变一个人(家)的命运和生活。
各种相关报道,特别是电视新闻出现的第二天,就有社会上的好心人以及乐善好施的企业家,主动找上门来,帮助这一老一少。
人们为女童购买 全新的衣服、食品、文具甚至玩具;给他们一家的捐款与日俱增 ,从数千到数万,最后升上了六位数;甚至到了,需要专人来管理,这笔“医疗加生活家学习基金”的份上。
转眼间,从“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有病难治、生活无继”,跨越式的发展到“食而无忧、衣着光鲜、其病能治、生活有望”——
“灾难”居然也能转变或演化成“财富”,如今这个世界就有这么神奇,真是不可思议!
郑义通过深入细致的观察与分析,从一旁了解到,对于这突然降临的“幸福”、“天上掉下的馅饼”,受助的这一家人(不懂事的小女孩除外),表面上诚惶诚恐、感恩戴德,实际上心安理得、坦然受之!
具体表现为,老妇(胡犯母亲)为了钱财(捐款)的支配权,不只一次与“基金管理人”发生分歧与冲突;胡犯有了“来源”(监狱专用语,指家中有汇款),不再好好劳动,经常“以物易劳”(监狱专用语,指用有价值的物品交换别人代替他劳动),更有甚者,花钱包月雇人,为自己洗衣叠被 ,过起了“牢头狱霸”的日子!
于是郑义利用自己优质的人脉资源与特殊的内部关系,联系了胡犯所在监狱的领导 ,申请单独进行采访,欲作一系列深入的报道。
对于郑义的请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监狱是求之不得的,因而爽快地答应了下来 。
都说“相由心生”,在于胡犯的接触中,郑义发现这个贼眉鼠眼的家伙,心思细密,精于算计,心里藏了不少不可告人的秘密 。
一方面,为了套出这些秘密,另一方面,也是在对方的引导与暗示下,郑义向胡犯许诺,如果能顺利完满的完成采访,也就是能听到真话获知真情,那么可以向监狱建议,给予其假释的刑事奖励。
在这儿需要说明的是,像胡犯这类原判刑期四年,剩余刑期不足三年的属于“短刑犯 ” ,减刑上十分困难,如果表现良好、改造积极、毫无意外的话,加上一点运气,最多能减上半年左右,否则的话,只有“光着屁股坐板凳”———硬斗硬,一天都不少的把原判刑期坐完;唯一的特殊情况就是 ,再有主功表现或表现特别良好的前提下 ,自身年老或病重,又或者家庭中有急需供养照顾的老幼的,可以在原判刑期过半否办理假释。
从理论上讲,胡犯的情况基本符合相关规定的特殊情况,有申办假释的可能。
而之所以说是“理论上”,是因为这家伙的实际表现并不良好,但如果因积极配合采访,现身说法警示社会,而获得立功的话 ,就完全符合假释的要求,再加上有人帮着说说人情的话,那么成功的机会就会更大。
从一天都不少,到早出去进两年,这样的诱惑实在太大,不得不让人心动。
从开始的躲躲闪闪,到后来的“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胡犯的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却让郑义越听越惊,越听越恼,越听越烦,越听越不愿意将自己的承诺兑现。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装可怜之人,就只剩可恨之处。
郑义觉得,像这种欺骗当局,欺骗政府,欺骗社会,欺骗世人(也包括当初的自己在内)的家伙,就没有必要跟他讲诚信,反而应该“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给他一个深刻的,让他明白教训“欺人终欺己,害人终害己”这个简单的道理。
当郑义不仅采访完胡犯,而且采访完由胡犯牵扯出的另一所监狱里的另一个犯人,从而获知了全部真相后,却是更加纠结,更加为难。
包括胡犯的犯罪动机并非是为女儿治病在内的一系列事实,郑义既不愿意为其隐瞒 ,却也不能向当局反映上去。
因为一旦把这层“窗户纸”捅破,无疑是打了包括监狱在内的诸多有关部门的“耳光” ,很可能造成一系列严重的后果。
然而把真话憋在心里,郑义又觉得难受,有一种不吐不快的冲动。
思虑在三,郑义决定寻求支援和意见。
他找到,既是父亲的挚友,又是自己的长辈,既是曾经的领导,又是授业的恩师,原司法厅宣教中心副主任,现市报业集团政法部高级编辑的曾礼先生,让其对自己这篇十万字左右介于一篇通讯、报告文学 、通俗小说之间的文章,进行批评和指正 。
曾先生看完后,告诉郑义,文章写的不错 ,事例也很典型,但是无论作为长篇通讯 ,还是作为报告文学,即便是通俗小说,都很难得以发表,也最好不要发表。
原因很简单,一旦发表将“害人害己”。
可以这么说,这篇文章像是一颗炸弹,夸张一点,就像一颗原子弹,一旦“引爆”,就得引起连锁反应,一些政府部门的声誉会受到负面影响,一些公务人员的前途和命运会发生不好的转变,对公是揭了伤疤 ,对私是砸了饭碗,波及面很广,会惹上很多仇恨与麻烦。
再者说,虽然国家在文化方面的大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大政策是“言论自由,新闻自由”,但是一放到具体操作与实际情况上来,是人都知道“有些话能说,有些话不能说”,最年来作家或文人“因言获罪”现象时有发生,为了发表一篇文章而去坐牢,这种代价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实在是难以承受大得过于了。
当然,如果一个年轻人立志做第二个柏杨 ,觉得坐十几二十年的牢也没有关系的话 ,大可跳将出来,破口大骂“丑陋的中国人 ”。
由此,郑义不禁想起了,曾先生早年所写的一首题为《无间》的五言绝句———
十年磨一剑,
如今已磨断。
负剑庙堂间,
敢怒不敢言。
和曾先生一比,郑义觉得自己连把“断剑”都算不上。
那还折腾个屁啊!
算了。
还是洗洗睡吧!
一觉醒来。
明天的太阳照常升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