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如何打造高效团队

如何打造高效团队

作者: 微乴问 | 来源:发表于2021-09-07 14:43 被阅读0次

    得到听书《高效团队应该这样带》种对带团队中常见九个误区中的三个进行了解析,带我们一起探究为什么花了大力气打造团队文化,却留不住人才?为什么制定了计划,却达不到预期?为什么培养高潜人才,结果却不尽人意?

    这三个问题也是我从事管理一年多时间以来很困扰的问题,一直以来这三个问题的前缀几乎可以说是管理的经典理念,那为什么我们用起来还是屡屡碰壁呢?希望通过在此基础上的阐释给自己更好的方向,也能给你一些启发。

    先来看为什么花了大力气打造团队文化,却留不住人才?

    打造团队文化是很重要的事,这毋庸置疑,但仅仅由团队文化却是不够的,因为文化一边很深的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处世方式,另一边又是很虚无缥缈的东西。白金汉在针对思科及一家医药公司的调研中发现,员工更在意的是团队体验,而不是企业文化。也就是说人们会愿意选择呆在一家不见得多好的公司的好团队中,却不愿选择带在一家好公司的差团队中。我将这种团队的体验成为“体感”也就是我们可以切身体会到的感受,当然这其中也不排除“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心理。

    作者在文中给管理者提供了三个建议:1、让团队成员感受到自己是集体的一份子;2、关注每位成员的动态,给与挑战,明确对他们的期待;3、观察成员的优势,并让他们有机会发挥出来。

    和构建文化那种宏观管理不同,这三个建议都是很微观可操作的,我的体会是对于一个一线的管理者,在大环境相对一致的情况下,在团队中营造公平、积极、有参与感的氛围是什么重要的功课,然后就是将每一位员工当作“人”——切切实实的人来看待,而不仅仅是一个岗位一个工具人,每一位团队成员,会有情绪,看到他们的情绪,会有期望,了解他们的期望,会有优势,发挥他们的优势。这些敲打在键盘上其实很容易,但要切实的做到却很难,因为需要克服“媳妇熬成婆”感受一波权力的瘾,要抵制“一个个关注好琐碎”的耐烦,要捋顺“后浪推前浪,前浪沙滩上”的心理包袱。但无论如何,我们至少先知道什么是对的,然后再谈论我们能做到什么程度。

    再来看为什么制定了计划,却达不到预期?

    很多管理者会为自己的团队制定详尽的行动计划,但却会在实施的过程中发现无法应对外部快速变化的环境,导致最后无法获得预期的效果。在书中作者的建议是更多的为团队成员提供他们需要的情报,而非只是要求执行计划。

    在这一点上,我部分认同。因为不同的公司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以及不同的外部环境下,更优方案不尽相同。我们需要更多的关于市场、关于竞争对手的信息,以帮助我们做出更加有利的决策和判断,但这并不意味这我们不需要策略与行动计划。孙子兵法曰:凡战者,以正和,以奇胜。大的策略方向强大的实力之外,再加上出其不意的打法,才能更快更好的拥有市场。作者的一个建议,我觉得可以在日常的工作中去进行应用,即每周与团队成员保证由10-15分钟的沟通,问两个问题“你这周的工作重点是什么?有什么需要我帮你的吗?”从频率上保证沟通的及时性和有效性,通过这两个问题,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提炼,可以一试。

    最后选了高潜人才,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这件事在宁向东的清华管理学课中也有讨论,说为什么很多一线表现优异的人,到了管理岗位却表现平平甚至还不如平均水平?宁教授的观点是,也许这群人缺乏有效的训练。个人觉得不同的岗位、职级就好像不同的维度和战场,如果能够有效提炼出通用能力进行迁移,无论什么工作都可以做得好,但如果陷在自己之前的成功经验当中,试图一招鲜吃遍天下,可能就会碰到吃不开的情况。

    以上是试图解释现象出现的原因,白金汉比我想得更深,他探讨的是“高潜”这个概念本身不具备可衡量性,同时也不足以作为后续表现的有效参照。提出了动量的概念,即从质量(一个人本身的性格、优势等相对不变的品质)*速度(学习能力、意愿动机、获得的成绩等相对可变的能力),就像一个人说自己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律师,那么他的动机、性格、逻辑思维是否缜密是他的质量条件,而是否参加过司法考试、是否愿意不断持续学习等则是速度。

    三个问题看下来,其实我倒觉得不知是不是翻译的问题,以上几个问题都更像是递进而非转折的关系。无论是企业文化、行动计划还是潜能评估,不是不重要,而是需要更多可操作的方法将其进行细化,变成可以马上上手使用的工具,以上是本次听书收获,希望你也能有所收获,如果有一点点,就点个赞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打造高效团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vfpw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