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说文解字》(精读篇目)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为了解决好传道,授业,解惑三个方面的问题,对我而言,针对本名著,关键要解决“惑”的问题。惑,是指困顿,迷惑,当人面临未知事物之时,运用自身的知识、技能为学生解开困顿、迷惑。传道,授业,解惑三者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良好的学生。
为了帮学生解惑,首先得自己把“惑”处理好了再论。常言道: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当下的教学生态,仅有一桶水还是不足的,有人说教师得是自来水,或者说是一片海……
我姑且先往“一桶水”的目标奔吧。
我为了把整个章节读得更透彻,除了细读本章节内容外,我还参看了《仓颉造字的神话故事》、《淮南子·本经训》、《荀子·解蔽篇》等作品中的内容。
算是为了读懂本篇章打了个底子,我读得很慢很慢,收获也很大。
文中的“天雨(yù)粟,鬼夜哭”,典故出自哪里呢?按意思的理解,雨字是动词,解释为“下雨”。出自《淮南子·本经训》。没错,碰到疑问,我便又离开原文,转身查找典故中的相关内容去了。
在本章节中,相传文字是仓颉造的,他的身份是皇帝的史官。“天雨粟”指造字后,人们懂得了机变权,有了谎言,人们便丢弃根本而追逐一些并不重要的东西(大概是名利和权财吧),丢弃农业而把精力放在征战上。老天知道将有饥荒降临,于是降下雨一样的粟米。 “鬼夜哭”指鬼也害怕人们会用文字来制他们,所以晚上在嚎哭,原来文字在古人眼中是有巫术的作用的。
文中否定了仓颉一人造字的传说,应该是多人一起努力的结果。《荀子·解蔽篇》提到仓颉并非造字的人,而是整理文字的专家。根据仓颉音近“商契”,“契”是刀刻的意思,传说商契是造字的圣人,文中又否认商契与造字的渊源,但却肯定了暗示着文字起源于夏商之间。造字圣人的传说是为了统一文字的所做的预备工作,需要抬出一个圣人来造势。也说明文字统一的重要性。
仓颉造字说大概凝定于汉初,至于仓颉是哪一代人,无从考证。即便有仓颉造字说,汉初也还没定出他是哪一代的人。显然是后人添枝加叶了。等同于否认仓颉的存在吗?此处存疑……
秦以前是文字发生与演化的时代,秦始皇统一了天下,也统一了文字。读到这儿,令我联想到之前读到的余秋雨先生的文章《借我一生》,文中写到他到埃及去考察,感叹埃及的许多古老的文字无法辨认,也无法理解,成了永久的迷,后人解读不了古人的许多信息,成了一桩桩迷案。而我们中国因为统一了文字,几千年前的文字,甚至甲骨文我们后来人都很快破译出来了,这就是统一文字的好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