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
我读《经典常谈》|第一(上)

我读《经典常谈》|第一(上)

作者: 丝竹悠扬 | 来源:发表于2023-03-05 08:44 被阅读0次

第一篇:《说文解字》(精读篇目)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为了解决好传道,授业,解惑三个方面的问题,对我而言,针对本名著,关键要解决“惑”的问题。惑,是指困顿,迷惑,当人面临未知事物之时,运用自身的知识、技能为学生解开困顿、迷惑。传道,授业,解惑三者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良好的学生。

为了帮学生解惑,首先得自己把“惑”处理好了再论。常言道: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当下的教学生态,仅有一桶水还是不足的,有人说教师得是自来水,或者说是一片海……

我姑且先往“一桶水”的目标奔吧。

我为了把整个章节读得更透彻,除了细读本章节内容外,我还参看了《仓颉造字的神话故事》、《淮南子·本经训》、《荀子·解蔽篇》等作品中的内容。

算是为了读懂本篇章打了个底子,我读得很慢很慢,收获也很大。

文中的“天雨(yù)粟,鬼夜哭”,典故出自哪里呢?按意思的理解,雨字是动词,解释为“下雨”。出自《淮南子·本经训》。没错,碰到疑问,我便又离开原文,转身查找典故中的相关内容去了。

在本章节中,相传文字是仓颉造的,他的身份是皇帝的史官。“天雨粟”指造字后,人们懂得了机变权,有了谎言,人们便丢弃根本而追逐一些并不重要的东西(大概是名利和权财吧),丢弃农业而把精力放在征战上。老天知道将有饥荒降临,于是降下雨一样的粟米。 “鬼夜哭”指鬼也害怕人们会用文字来制他们,所以晚上在嚎哭,原来文字在古人眼中是有巫术的作用的。

文中否定了仓颉一人造字的传说,应该是多人一起努力的结果。《荀子·解蔽篇》提到仓颉并非造字的人,而是整理文字的专家。根据仓颉音近“商契”,“契”是刀刻的意思,传说商契是造字的圣人,文中又否认商契与造字的渊源,但却肯定了暗示着文字起源于夏商之间。造字圣人的传说是为了统一文字的所做的预备工作,需要抬出一个圣人来造势。也说明文字统一的重要性。

仓颉造字说大概凝定于汉初,至于仓颉是哪一代人,无从考证。即便有仓颉造字说,汉初也还没定出他是哪一代的人。显然是后人添枝加叶了。等同于否认仓颉的存在吗?此处存疑……

秦以前是文字发生与演化的时代,秦始皇统一了天下,也统一了文字。读到这儿,令我联想到之前读到的余秋雨先生的文章《借我一生》,文中写到他到埃及去考察,感叹埃及的许多古老的文字无法辨认,也无法理解,成了永久的迷,后人解读不了古人的许多信息,成了一桩桩迷案。而我们中国因为统一了文字,几千年前的文字,甚至甲骨文我们后来人都很快破译出来了,这就是统一文字的好处。

相关文章

  • 读《经典常谈》

    朱自清的《经典常谈》:10月份读完的第一本书。 自9月份开始翻这本书,前后翻了两遍,今天终于看完了。这是一本古代文...

  • 读《经典常谈》

    我了解朱自清先生是他的散文,除了教科书,我还买过他的散文集。买这本书我以为又是散文集,但不是的。 本书是十三篇文章...

  • 读《经典常谈》

    八上开始新的名著导读《经典常谈》,因为好奇,先买了本电子书,和《红楼梦十五讲》混着看。所谓混着看就是一会看看《经典...

  • 【寒假导读】启发兴趣,引向经典(朱自清的《经典常谈的序)

    【按】 读了叶圣陶先生的《经典常谈》重印的序文 ,我们已经知道 这本小书实际上是朱自清先生给我们这些直接读古代经典...

  • 读朱自清《经典常谈》(二)

    诗经第四 “诗言志”是一句古话,“诗(誌)”这个字就是“言”“志”两个字合成的。——原来如此呀?那诗也可写作“誌”...

  • 读朱自清《经典常谈》有感

    在中等以上的教育,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阅读经典的用处 就在教人见识经...

  • 读朱自清《经典常谈》(三)

    三礼第五 礼之三本: 许多人家的中堂里,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的大牌位。天地代表生命的本源。亲是祖先的意思,祖先是家...

  • 读朱自清《经典常谈》(一)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子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东海县。现代杰出的散文...

  • 师生共读《经典常谈》

    经典润泽生命,阅读点亮人生。新的一年,我们要努力做一只勤快上进的读书兔!图片 为了培养同学们的阅读习惯,丰富大家的...

  • 经典常谈

    佩弦的《经典常谈》共十五章,前面十三章分别介绍《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礼,《春秋》,四书,《战...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读《经典常谈》|第一(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vuyl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