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法这本书,是田俊国老师的一本新书,我第一时间就买过来了,拿到手之后就有点放不下,一口气就读完了。
这本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赋能讲法的核心理念,三个关键词:能量、建构和对话;第二个部分赋能讲法的七项修炼;第三个部分赋能型讲者的内功修行,三个关键词:阅读、练习和复盘。下面分别来讲一下这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赋能的核心理念。
能量
一切都是能量,不同的能量分配方式和能量运用习惯造就不同的人生。任何积极而持久的改变,都是持续能量投入的结果。认知、情绪和行为都可以影响能量的分配,如果三者都参与来推动改变,既有道理,又有感觉,还有体会,就会比较自然的促成行动养成习惯。而如果没有情绪和行为的参与,很难产生持久的改变。
建构
在认知的过程中,大脑会用高级思维来填补空白,根据经验和信念归纳、推断、类比、想象,以完成合理的解释和赋予意义。这个过程中难免出现以偏概全的归纳、不合理的删减、主观臆断扭曲的问题,像自然光透过不同液体后会发生折射一样自然的信息进入大脑也会发生不同的扭曲。
学习是人们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的过程,信息的接受者,对外界信息的吸收和加工有绝对的主动权。同样的知识进入不同的大脑,产生的反应是不同的,因为每个人都会用自己的经验知识信念来理解着这些信息。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力,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再加工,发展出自己的版本。而学员发展出自己的版本,是对知识真正掌握的重要标志。讲者就是要用促动的方式转移知识的所有权,让学员感觉到知识是自己搞明白的,而不是讲者告诉他的。
课堂是一个建构的道场,课程就是要建构的主题。一堂课下来,学员印象深刻的通常是自己分享的,受人启发的和与人共鸣的部分。
让学员在问题和场景中感悟,把抽象的概念还原到具体的场景中。学习的过程分两步,第一步从外界获取自认为有价值的信息,第二部编织到自己的心智系统中,如果要用新的替换旧有的某部分,需要用自己的理由说服自己。
对话
只要我们意识处于清醒状态,就处于对话状态——跟自己的潜意识对话,跟其他人对话,跟其他事物对话。 学习在对话中产生,外在的对话是为了促成内部的对话。
圣人不及,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一般人会把自己的大脑当成自己的仓库,认为知识都是自己的宝贝,而圣贤之人把整个宇宙当成自己的仓库,自己的大脑只是信息交汇的中枢。
常用的对话的方法:行动学习中有一个较常用的工具叫作焦点会话法(ORID)。通过探索事实( Objective),处理反应( Reflective),理解诠释( Interpretive),决定行动( Decisional)四步逐渐把学员从表象感知带到工作和生活的深层含义里。
第二部分赋能讲法的七项修炼
1管好“内存”,保持状态。
现代心理学已经非常清楚的界定了大脑前额叶有一块区域布罗德曼分区系统的BA46区域,负责大脑的工作记忆。受限于工作记忆空间,在一个场景下,每个人只能感知到自己刻意注意的部分和刺激强烈的部分。
一般而言,讲者的注意力要时不时聚焦在以下几个方面:所传授的内容、与已有知识和经验的链接、自己的表达、学员的反映、自己的状态、突发状况。紧张的根本原因是内存不够。如果外部压力非常大,讲者就会把注意力用于应付外部压力,而用于完成任务的内存就被挤占了。
最好能保持较大一部分工作通过潜意识自动运行,从而能够腾出部分精力用于跟学员进行有感情感的表达、有质量的互动、更充分的讨论。
觉察并调整状态,在课堂上最基本的状态应该是这样的。
激情:学员的激情永远比讲师起来的晚,比讲者衰退的早,所以只要讲者对学员抱有信心,坚持用自己的激情点燃学员的热情,课堂氛围制造还是能活跃起来的。
从容:意识常常是收敛的,多考虑合规性;潜意识常常是发散的,常探索可能性。潜意识的能量比意识的能量大,但潜意识只有在充分放松的情况下才能很好的工作,学员体验到的超好的课堂,一定是讲师与学员的潜意识都得到了极大的激发。
抽离: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促动: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员改变,重要的不是你讲了什么或者做了什么,而是学员的脑海里发生了什么。促进学员将所学的内容跟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相结合,邀请学员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行动计划。
2营造场域,促进交流
抓住注意力才是硬道理,课堂上既不能让学员的大脑处于一种超负荷状态,也不能使负荷太低。大脑既害怕超负荷,又不能闲得慌。
控制学员的认知负荷,在教学设计中,常常使用搭支架的方式,把教学过程分成若干台阶,降低学员直接消化吸收的难度。那支架的核心原则是降低学员的内在认知负荷,原本并行的学习材料输入和转换变为了串行的教学过程,要采用磨豆腐的策略,磨一会儿就加一点豆子,再加一点水再磨。
让能量在场域里充分流动。一个人进入心流状态后,能带动另一个人进入心流状态,讲者率先进入心流状态后,会带动学员进入心流状态。
永远要在大家注意力很聚焦的时候,讲你认为重要的事情,关键的结论,一定要一字一顿的送进学员的脑海中。
3三脑驱动,五星导航
聚焦问题:教学的本质是解决问题
讲者讲的内容应该是解决某类问题的答案。在不问问题的情况下,塞给学员一堆知识,就像给人讲故事只讲结果不讲情节一样。
聚焦的问题必须是学员关心的,跟他的工作息息相关,他能找到意义和价值的问题,同时学员对所聚焦的问题有一定的了解有第一手的经验或具备相关的基础知识。
知识本身是在特定背景下产生的,是为了解决某一类问题而总结的,传授知识时首先应该回到当时的场景和问题中。
激活旧知:旧知是消化新知的酶
可理解是认知脑的诉求,被欣赏是情感脑的诉求,能掌控则是行为脑的诉求。
论证新知:成为新知的主人
潜移默化的转移知识的所有权。变革大师科特认为,人们总是从两种不同模式促进改变,一种是分析→思考→改变,另一种是目睹→感受→改变。
应用新知:形成认知→行为→情感的正循环
在应用新知环节,讲者要给学员提供及时和足够的指导。
融会贯通:达到无意识有能力的状态
4完美陈述,激活全脑
感受机能:抓直观线索。运用肢体语言,多用动作词汇。
思维机能:喜欢条理清晰、符合常理的表达。
情绪机能:简单而热烈。情绪是人们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情绪背后连接着价值观,情绪是价值观的外显。
情绪常常被放在思维对立面的位置,似乎是没有道理可讲的那一部分。其实情绪也有情绪的逻辑,只不过他的逻辑很简单而粗暴。那就是积极和消极,得到了就积极,失去了就消极;被欣赏就积极,不被欣赏就消极;被接受就积极,不被接受就消极;有希望就积极,没有希望就消极;能控制就积极,不能控制就消极。
要表达某种情绪,先尝试进入这种情绪状态,当情绪状态出来时,语音、语调、肢体语言的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剧情常常在冲突下进行,冲突是情绪的源头,没有冲突,就不容易激发情绪。
想象机能:画面感,视觉想象。
当人们阅读故事是故事中的位置变化,人物变换,都能引起人们脑区活动的变化。
觉察机能:探究深层意义
WIIFM( What's in it for me?),我能从中得到什么?对我有什么价值?对我意味着什么,能帮到我什么?我回去应该怎么干?
5强力提问,打通关节
强力提问有四个典型特征,引向一个新的情境、指向未来、探索更多的可能性(非同凡响)、留下足够的思考余地和最后的决策权。
把罗伯特迪尔茨的逻辑层次当成一个提问框架,需要对方思维收敛的时候上推,需要对方思维发散的时候下切。
用提问提高能量的自由度和流动性。
6问答相应,教学相长
用问题做先导,吸引学员的注意力,所传授的内容应该就是问题的答案。
类比“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不答而解人之惑,善之善者也。轻易给答案,反倒阻碍了学生富有成效的思考。
用隐喻回答问题。周易的每一爻的解释都体现着普世的价值观,都有劝诫作用,似懂非懂的爻辞,给问卦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仁者智者都觉得有道理。圣人立象以尽意,立象以尽意就是一种隐喻的手段,不一定卦很灵儿,是问卦者的想象力让卦很灵。星座也好,属相也罢,凡是算卦的事情都采用投射的原理,故意描述得很模糊,留下较大的想象空间,每个人都会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悟进行建构,去填补那个空间。禅宗里的参话头也类似,用含蓄的答案促人另辟蹊径的思考。
名师讲的很通透,固然方便学员的理解和吸收,但没有名师的指导的学员却可以发展出很强的自学能力;有严格流程和配方的西餐大厨,遵循流程和配方,固然可以做出标准的西餐,但没有严格流程和配方的中餐可能更有利于天才大厨的发挥。
7妙用暗示,转移思维
教学也要适当留白,感官刺激和内在想象共享大脑的工作记忆。注意力用于感受,就顾不上想象。
用暗示指引思考的方向。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员改变。学员内在驱动的改变才是持久的改变,外力越强迫人改变,人往往越难改变。要促成学员内在改变,显然驱动学员思考要比命令学员顺从更容易奏效。
嵌入式暗示话术。我很好奇……,我不知道你能不能……,我在琢磨,如果你……,我相信你很容易能够……等。把自己的建议打包到一个句式中,既会消除意识的受胁迫感,不至于引起心理防御,又能牵引对方的思维,进入另一种情境,思维进入另一种情境,也就意味着大脑不同的区域被激活,思维方式发生了转变。
用“假如”暂时麻痹意识的防卫,从而绕过意识而激发潜意识的想象力,让潜意识开始建构另一种可能,而这种可能正是在意识的防卫下从来没去想过的。
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充分调动学员的想象力,就是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第三部分,赋能型讲者的内功修行
阅读
练习
外在的反馈一定要促成选手自己的反思才能最终起作用。针对目标和结果的反馈,容易激发选手的探索性思维,而针对行为的反馈容易激发选手的防御性思维。
这也是为什么真实世界的反馈那么重要。
复盘
没有大的选择和严峻考验时,价值观往往是隐藏在背后。
从经验中学习,与案例教学不一样,有了具体的经验,即有了行为,也就是有了与之对应的情感体验。复盘的动作实际上是事后补上了认知的环节。
培训是先有理论再准备去实践和体验,而复盘则是先有了实践和体验,再去挖掘和联系理论。对真实业务进行复牌,要远比开发精品课程实惠。
人们在失败中学到更多。那些在企业模拟经营中取得很好成绩的学员,在总结发言时常常志得意满浮于表面,把那些经营惨淡甚至把自己企业搞倒闭的学员,在总结发言时常常总结的很深刻、很全面、很真切。由于损失厌恶情绪,人们在失败的事件中投入的感情能量更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