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选择这本书,因为我上了两年大学,发现,最重要的不是学好专业课,而是学会怎么思考问题,怎么做人。这比什么都来的实际来的有用。遇见这本书的缘分,源自于两位老师,和一位老师说了一下想读一本关于哲学的书,老师便给我推荐了很多书单,它是其中的一本;第二个老师可以说是我的灵魂导师,在我最迷茫的时候,告诉了我怎么去沉下心来,去思考自己热爱的是什么。说实话刚开始,我有点抵触,因为本来对一些历史,哲学就会觉得有些难懂,但当你潜心而读,你会发现,原来其中都是大智慧。
随着阅读,我自己也有一些感悟,算不上见解,只是想给自己的阅读留下点我这个年纪的痕迹,等到数年之后,依据着那时候的经历,再读此书,我相信会是很棒的一段旅程。
不怨天,不尤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不怨天,不尤人。在这样一个纷杂的世界里,真正能做到的人少之又少。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没有明白做学问的本质。做学问,我和你一样,刚开始都觉得它遥不可及,觉得那可能是老学究一辈子的研究,可能潜藏在哪个科学院里,其实,最简单的学问就在生活里。“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的,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一个人,重要的不是你得到了什么,而是你经历了什么。真正为学问而学问,有一颗求真求实的心才是最宝贵的。有时候,我们会觉得生活无聊,其实你不知道自得其乐也是一种乐趣,当你自得其乐的时候,遇见的才是最真实的自己。敬事而信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什么样的工作叫做圆满?什么样的状态叫敬业?什么样的工作结果叫成功?什么样的工作方法才会使人信服?原本我以为,不管怎样,从一而终便是对工作热爱的最好选择,才是最圆满的表达,对敬业的最好解释。但如今,我不仅仅这么认为了。“敬事而信”,不管事情有多小,尽力把它做好,这个尽力不是指拼尽全力,而是在自己的能力限度范围内,做到极致。每一段经历没有完全的圆满,只有暂时的终结。所有的一切都在为下一段经历埋下伏笔。当你踏实地做好每一件小事的时候,你会发现周围的人其实都在默默关注,默默感受,自然会默默守护,威信便如此建立。谨言慎行
“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越长大,越谨慎。小时候可以“肆无忌惮,口无遮拦”,而长大后,“谨言慎行,如屡薄冰”。从形而上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人的成长,一个人思想意识和成熟,而从形而下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人被束缚的过程。但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度”,所谓“不逾矩”就是这个道理。
长大了,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要清楚自己所说的话所做的事会有怎样的后果,不过分谨慎,固步自封,也不可过分放纵,放飞自我。就拿两件事举例:在做课题的时候,我们会自己凭空想象出很多问题,这个问卷会不会设置的不太合理,会不会数量手机不够;在待人接物的时候,过于敏感,过于关注他人的看法:我关门的时候好像有点大声,同伴皱了一下眉头,是不是有什么意见;我今天做报告的时候,老师没有和我有眼神的交流,是不是对我的意见有什么看法;包括男女之间的相处,今天吃饭的时候我问他问题,他为什么只对我点点头,也不发表什么意见,他是不是不爱我了……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一箩筐。
不知道你看完是怎么样的感受,我的感觉,累,太累。我来告诉你事情的真相:你的问卷不会因为你的担心而多很多数量,它只会因为你的努力而有改观;你的同伴对你没有意见,他只是突然想排气,不得已皱了一下眉头;老师和你也没有纠纷,只是有点累了,不想抬头了;你的男朋友也很爱你,他只是因为中国男篮输了比赛而失落。
对就是这么简单,有的时候,过分的谨慎会让你的神经处于高度紧张,造成你的焦虑,我想说,一切都没有这么复杂,一切只不过是一场简单的游戏,你,只是一个通关的马里奥。
最好的生活,就是有书看,有感悟,并可以用文字写出自己心中的所感所悟。如果一个人不能将自己所感受的真实地如数记下,我觉得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
早安,今天的你很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