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为开始进入回忆年纪的人,总容易被童年回忆里的事物击中心湾,漂浮在脑海的动画片一一呈现、历历在目。有多少忍俊不禁,又有多少温暖芬芳。回忆里没有苦楚,甜蜜似乎更容易让人记住。这次就让我们一起在记忆的弯弯绕绕里搜寻一番,找找那些让我们记忆犹新的温暖时光。想想它们,似乎至今仍然温润着我们的灵魂。
赐予我力量吧,我是希瑞~
人间大炮一级准备......我是克塞!前来拜访!(想象自己做着克塞的动作从大坡上冲下来,好像是从太阳飞来)
《花仙子》
露露 露露 露露.....
......
大波斯菊适合当帽子
柔软的蒲公英适合当午睡的睡枕
......
再看看我们中国的几部动画片。
《九色鹿》
《九色鹿》是根据敦煌壁画《鹿王本生》故事改编,由中国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81年出品的动画美术作品。由钱家骏、戴铁郎担任导演,潘絜兹任编剧。
该片采用敦煌壁画的形式,用中国古代佛教绘画的风格讲述了九色鹿经常帮助遇到困难的人,在帮助过弄蛇人后,弄蛇人向国王告密出卖九色鹿,九色鹿用神力化险,弄蛇人受到应有报应的故事。
▪1985水墨动画片制作工艺国家文化科学技术奖 一等奖 (获奖)
▪1986加拿大汉弥尔顿国际动画电影节 特别荣誉奖 (获奖)
《九色鹿》动画是根据敦煌壁画《鹿王本生》故事改编的。1980年夏天,冯健男和九色鹿团队花了两个月时间由上海出发,沿着丝绸之路从东到西到了敦煌。对着丰富绚丽的壁画,团队人员临摹了五大本速写。5个主创人员在敦煌的千佛洞里呆了整整23天,任务就是要完成九色鹿动画片中所有背景场景的设计。那时条件艰苦,并且需要靠手绘,只为将九色鹿形象以最真实、生动的形式呈现在电影荧幕前。整个九色鹿虽只有24分钟,但为此创作设计了200余幅场景。
创作者们寻找灵感,在莫高窟住了23天,冯老师更是临摹了21幅壁画,画了5本速写。
在最后的近30分钟的成片中,创作者们画了近2万张动画,仅动画片中的背景就画了200多张。
九色鹿取材于敦煌莫高窟壁画《鹿王本生》,在美术设计上很好地保持了北魏壁画的独特风格。创作团队当年沿着古丝绸之路,历经2个月长途跋涉前往莫高窟。
《九色鹿》等作品弘扬和传承了丰厚的本土传统艺术,在音乐上,使用的中国独特的戏曲音乐和民乐,雅俗共赏,别具韵味。(北京日报)
《九色鹿》成为20世纪70、80后心中的经典动画形象,它用艺术的手法在人们向善与因果等朴素的佛理上做到了完美的阐述。(腾讯网)
《金色的海螺》
《金色的海螺》是根据阮章竞的童话诗改编,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63年制作的剪纸动画片。短片由万古蟾担任导演,包蕾任编剧。
该片讲述了渔家青年在出海时打到一个由海神娘娘的女儿海螺姑娘变化而成的海螺,海螺姑娘在渔家青年家中帮助他做饭、干活,和渔家青年成为了好朋友;海神娘娘得知后进行阻挠,而渔家青年在通过海神娘娘重重的考验后和海螺姑娘终于生活在了一起的故事。
▪1964印尼亚非电影节 第三届 卢蒙巴奖 (获奖)
《金色的海螺》是著名诗人、剧作家阮章竞(1919-1999)为少年儿童写的童话诗,原载1955年《人民文学》第11期,并获得了第二次全国少年文艺创作评奖一等奖。
1963年,导演万古蟾,编剧苞蕾将其拍成片长35分钟的同名剪纸动画片。动画片为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坚贞的优秀品格,赞美了不怕牺牲、与自然抗争的斗争精神,就继承了《金色的海螺》一诗中的优点,故事情节、角色以及主题。
影片像一首动人的抒情诗。它采用中国民间雕镂刻剪的传统工艺,使人物造型生动细腻;人物动作吸收了传统戏曲的表演程式,并借鉴动画片、皮影、木偶戏的特长,摸索出一套剪纸影片的表现技法,使静止的剪刻形象栩栩如生地在银幕上活动起来。(人民网)
《人参娃娃》
《人参娃娃》是根据张士杰原著改编,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61年制作的动画短片。短片由万古蟾担任导演,包蕾任编剧 。
该片主要讲述了居住在深山的人参娃娃帮助饱受剥削的小长工小虎子惩罚贪心狠毒的财主胡扒皮的小故事。
▪1966年 民主德国莱比锡国际短片和纪录片电影节
第四届 荣誉奖 (获奖)
▪1979年 埃及亚力山大国际电影节
第一届 最佳儿童片银质美人鱼奖 (获奖)
▪1963年 中国《大众电影》“百花奖”
第二届 第二名 (获奖)
影片取材于在东北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由中国民间文学收集家张士杰收集的民间故事而改编的一部剪纸人物造型的美术动画片。用剪纸的人物的造型充分体现了封建社会地主和底层劳动人民人物的特点,坏的丑陋、美的善良,反映了旧社会地主的贪婪和穷苦的劳动人民的悲惨,通过一个神奇可爱的人参精灵来表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哲理。
以中国独有的剪纸拍成的动画片《人参娃娃》、《金色的海螺》、《渔盆》及水墨画的意韵拍成的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山水情》等把中国美学元素完美的融合进中国动画的标签,极具幻想气质,成为中国动画的经典。
《渔童》
《渔童》是根据张士杰收集的自鸦片战争之后、义和团运动之前流传于渔民间的同名民间传说改编,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于1959年拍摄的剪纸动画片。短片由万古蟾担任导演,虞和静担任编剧。
该片主要讲述了老渔民爷爷从海中网起的汉白玉鱼盆中出现的小渔童帮助渔民们惩罚当地贪官和洋教士的故事。
▪1980年全国第二次少年儿童文艺创作 二等奖 (获奖)
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经起稿、剪刻、粘贴、揭离、修整而成,可以一次刻透多层纸,而提高产量。剪纸因材料单薄,多用满幅铺排匀称而物像互相串连的平面构图法,形象多富装饰性,避免大块黑白,用精致花纹点缀装饰主体人物。后来,中国的动画家们将剪纸的艺术深深的运用到了动画作品中。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电影的发展,我国美术片、科教片的制作水平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到了1957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又剥离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和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当时美影厂主要就是生产动画片、剪纸片和木偶片。在1958年“大跃进时期”,《渔童》这部作品便渐渐在导演万古蟾先生的策划中渐渐诞生了。
1959 年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完成的动画片《渔童》,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立意曾经深深打动了几代人,中国动画自诞生以来,在“探索民族艺术形式”上,国产动画一直在上下求索,并创立了享誉世界的“中国学派”,《渔童》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作。(青年记者)
《哪吒闹海》
《哪吒闹海》是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一部动画电影,它是我国第一部大型彩色宽银幕动画长片,在国内外各大电影节上均获得过多个奖项,1980年获得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动画电影奖,1983年获得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特别奖。
影片主要讲述了陈塘关李靖之子李哪吒与东海龙宫之间的恩怨情仇。
影片已于1979年5月19日在中国上映。
《哪吒闹海》是中国第一部宽银幕动画长片。
《哪吒闹海》的几个动作设计人员,都是当时拍《大闹天宫》时的骨干。
1980年,《哪吒闹海》成为第一部在戛纳参展的华语动画电影。
《哪吒闹海》于1978年5月开始筹备,1979年8月全片拍摄完成,耗时一年零三个月。
《哪吒闹海》迄今为止都是中国动画电影的高峰之一(另一座高峰是《大闹天宫》),这部作品象征着当时动画电影界的最高水准,在几位导演的合力掌控之下,《哪吒闹海》成功地摆脱了原著《封神榜》的黑暗色彩,而是塑造了一个如梦似幻的美丽童话世界,电影中的色彩运用堪称出神入化,人物塑造也是极富神采,这是一个充满童真和童趣的电影,每一次观赏本片,就仿佛会将观众带回到那个年代。影片的配乐是由金复载所作,中国传统乐器在这部片子中运用的恰到好处,优美动听的配乐也是这部动画电影成功的关键。(新浪网评)
同《大闹天宫》一样,《哪咤闹海》同样取材于古典文学作品;与《大闹天宫》不一样的是,《哪咤闹海》从主题和立意上基本摆脱了原著,当年的动画人的才智因而得到极大的发挥空间。多少年后,哪咤长袖飘飘、白衣若雪,在暗如黑夜的暴风雨中横剑自刎的一幕仍历历在目,这种深沉的悲壮意境,此后的中国动画片再也没有也无法再现了。此后的中国动画拒绝了从《大闹天宫》到《哪咤闹海》以来“动画片全龄化”的定位与方向,从此走向低龄,进而商业化。(新华网评)
《大闹天宫》
《大闹天宫》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于1961年—1964年制作的一部彩色动画长片,由法国Les Films de ma Vie (VHS)公司发行,万籁鸣、唐澄联合执导。
该片以神话形式,通过孙悟空闹龙宫、反天庭的故事,比较集中而突出地表现了主角孙悟空的传奇经历。
2016年8月,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大闹天宫》同名有声图书,由李世宏为孙悟空配音。
据不完全统计,从1964年孙悟空《大闹天宫》被搬上动画荧幕起,除了在国内普遍地多次放映外,这部动画片曾向44个国家和地区输出、发行和放映(许多国家的电视台放映过该片,包括英国的BBC)。
创作背景
万氏兄弟挂帅
上世纪40年代,万氏兄弟制作了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篇《铁扇公主》,在亚洲非常有影响。日本动画片《铁臂阿童木》的导演、日本动画和漫画的鼻祖手冢治虫,就是在看了这部动画后放弃学医,决定从事动画创作的。他后来到中国访问,专门画了阿童木和孙悟空相聚的漫画。”
美影厂厂长金国平分析了《大闹天宫》成功的几点原因:首先,这个神话题材本身适合动画创作,便于动画表现;其次,孙悟空不管是在原著中还是在动画中,人物形象和个性都塑造得非常好,在动画表现上,造型设计很有光彩,使孙悟空在片子里站住了;第三是制作精美,摄制人员对一招一式都精益求精;第四是创作氛围非常好,美影厂为万籁鸣先生配备了一套很好的班子,厂里的精兵强将都投入到这部片子的创作中。[10]
创作过程
影片《大闹天宫》为上下两集的美术动画电影。分别完成于1961年和1964年,根据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前七回改编。
参加创作的原画、动画人员共有二三十人,被分为五个组,每组由一个原画、助理和几个动画人员组成。原画创作主要的关键动作,把主要情节按导演的要求画出来,动作从初始到结束的中间的过程要画3到7张,由动画人员协助完成。
由于当时没有电脑制作,全凭手中的一支画笔。一般说,10分钟的动画要画7000到1万张原动画。50分钟的《大闹天宫》上集和70分钟的下集,仅绘制的时间就投入了近两年。
形象塑造
孙悟空造型的诞生
孙悟空造型是时任原动画创作组组长的严定宪在张光宇造型设计的基础上修改而成,桃心脸的造型正是由他设计。为美猴王创作原画的是严定宪。
据严定宪回忆,张光宇先生画了几个孙悟空造型,都相当不错,但导演万籁鸣还是觉得不太满意,因为张笔下的孙悟空装饰性比较强,不太适合动画来表现。因此导演要求时任原动画创作组组长的严定宪在张光宇造型设计的基础上再重新设计一个孙悟空,这样经过反反复复多次修改,直到导演满意为止,才有了这个熟悉的齐天大圣形象。
《大闹天宫》中孙悟空穿着鹅黄色上衣,腰束虎皮短裙,大红的裤子,足下一双黑靴,脖子上还围着一条翠绿的围巾,导演万籁鸣用八个字称赞他“神采奕奕,勇猛矫健”。
制作团队
《大闹天宫》的主创,包括改编、导演、作曲、动画设计、摄影等等人员都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原班人马,美术设计请的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张光宇先生。摄制组为孙悟空找配音时首选就是邱岳峰。
获奖记录
时间奖项
1962年捷克斯洛伐克第13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短片特别奖
1963年中国第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动画电影
1978年第二十二届伦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1980年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委员会一等奖
1982年厄瓜多尔第五届基多国际儿童电影节三等奖
1983年葡萄牙第十二届菲格腊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评委奖
该片以神话形式反映了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尖锐的冲突与斗争,通过孙悟空闹龙宫、反天庭的故事,比较集中而突出地表现了孙悟空敢做敢当、机智乐观、大胆反抗天威神权的无畏精神和斗争性格。同时也暴露和讽刺了玉帝、龙王、天神天将们的飞扬跋扈、专横残暴和昏庸无能。该片主题鲜明、深刻,基调明朗、昂扬。作为中国动画片的经典影响了几代人,是中国动画史上的丰碑。动画片《大闹天宫》在把握了原著精髓的同时,又能够根据儿童的欣赏心理来进行情节的编排和形象的刻画。因此,整部影片色彩浓重,造型奇异,场面雄伟壮丽,形象特征鲜明,情节跌宕有致,具有独特的艺术色彩,这也是《大闹天宫》堪称中国动画片不朽之作的主要原由。作为中国动画片的经典影响了几代人,是中国动画史上的丰碑。(张钧评)
美国最感兴趣的是《大闹天宫》,因为这部影片惟妙惟肖,有点像《幻想曲》,但比迪士尼的作品更精彩。美国绝不可能拍出这样的动画片。 (美联社评)
《大闹天宫》甫一问世,特别是孙悟空的经典形象一经诞生,就注定了其日后定会为美影厂、为中国动画带来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深远影响。(华西都市报评)
骁勇矫健的美猴王成为了光影中永恒的经典
中国动画电影的起步与美日动画是水平的,甚至在某些层面更为超越美国日本,这源于在五十多年前我们就制作出了如《大闹天空》这般精湛的动画电影,古典建筑,音乐,文化在电影特有的中国绘画风格中如行云流水般的一一呈现,即便是今日的重温亦让人很难相信这是一部时隔数十年的的动画作品,一代人的匠心凝聚,方才令那骁勇矫健的美猴王成为了光影中永恒的经典。
梦里诗书|百度百科专业影评人
《小蝌蚪找妈妈》
《小蝌蚪找妈妈》根据方慧珍、盛璐德创作的同名童话改编,取材于画家齐白石创作的鱼虾等形象,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60年制作的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由盛特伟、钱家骏、唐澄担任导演,方慧珍、盛璐德担任编剧。
该片讲述了青蛙妈妈产下蝌蚪卵后离开了,蝌蚪卵们慢慢长出尾巴变成一群小蝌蚪,在虾公公描述了它们母亲的特征后,它们决定去寻找妈妈。一路它们错把金鱼、螃蟹、乌龟、鲶鱼当做了母亲。最后,小蝌蚪们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
主要奖项
第一届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
法国第四届安纳西国际动画节短片特别奖
第四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创作背景
1959年,徐景达希望尝试制作水墨风格的动画,他找到找到摄影师段孝萱。谈到:“齐白石的画可以印在脸盆上,看上去很逼真,能不能把它做成动画”。两人还找了时任美影厂总技师钱家骏一起研究。
1960年中国美术电影展览会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陈毅听了汇报后说:“你们能把齐白石的画动起来就更好了。”这个消息传回美影厂后,他们开始了水墨动画实验。
第一个实验镜头是“一只青蛙从荷叶上跳下来”。这样,探索到基本方法后,开始了更大规模的实验。全厂所有原动画工作人员都开始制作蛙、鱼、虾、马等片段。
3个月后,《水墨动画实验》完成,描绘不同动物的多个几十秒片段组成了一个短片。
齐白石先生 《虾》
根据实验的成果和成片的需要,美影厂创作团队在原有的三四个故事环节的基础上,又加入六七个环节,丰富剧情,并加入彩色的金鱼形象。
1960年7月,时长15分钟的首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就这样诞生了。
幕后花絮
1. 《小蝌蚪找妈妈》是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当时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为创造出这部作品,用大量精力在技术加以探索,虽然国画技法的特殊性在实现连贯的动态效果方面存在很大困难,但通过拍摄技术手段解决了这个难题,并且营造出了的单纯、质朴、简洁的童话世界。
2. 影片创作源自徐景达先生提出的“齐白石的画可以印在脸盆上,看上去很逼真,能不能把它做成动画”的构想。陈毅副总理在参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时候了解这个构想后支持了这个想法。
3. 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的原型出自于白石老人的水墨名作《蛙声十里出山泉》。从根本上来说,水墨动画的诞生有着其必然性,它既是老一辈的动画工作者在中国这块传统水墨艺术的厚重土地上,数十年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积累、沉淀,也带有着受到中国传统美学理念的启迪,而迸发出来的创作激情。
1961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是一部一个划时代的作品。(新华网评)
1960年,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诞生,其中的小动物造型取自齐白石笔下,一群小蝌蚪不过是一组墨点,影片却利用它们游动队形的变化和快慢节奏,表现出细腻的感情,表现出了中国山水画的韵味[12]。(人民网)
白石世所珍,俊逸复清新,荣宝擅复制,往往可乱真。何期影坛彦,创造惊鬼神。名画真能动,潜翔栩如生。柳叶乱飘雨,芙蕖发幽香。蝌蚪找妈妈,奔走询问忙。只缘执一体,再三认错娘。莫笑蝌蚪傻,人亦有如此。认识不全面,好心办坏事。莫笑故事诞,此中有哲理。画意与诗情,三美此全具 。(矛盾评)
惊艳世界的中国风
作为中国首部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这部作品即便在今日看来依旧是如此的惊艳,其时长虽然仅只有简短的15分钟,却将中国传统的水墨画技艺与电影如鱼得水般的融于一体,将形态各异的水生物们栩栩如生的呼之欲出,将纯真童趣的欢乐跃然纸上化作了光影的艺术,以此形成了电影本身极为出色的美学表达,而这种深谙中国风表现手法在当代的断层,不得不说是一个令人扼腕的遗憾。
梦里诗书 | 百度百科专业影评人 | 2017-01-08 10:36
你更喜欢哪个呢?
不论是哪一个,都是回忆,都是时间的筛子筛出来的记忆里的花儿。
向我们的童年致敬,向我们的童年的动画大师致敬。作别过往,回身现在,更多地关注现在我们孩子的童年,我们希望以后的他们能够回忆起什么样的童年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