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测场是基层气象台站特有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个到过气象站的人想必都到那里参观过,从中能够了解到千奇百怪的气象观测仪器的性能和作用。观测场也是气象人的练兵场和工作场,它见证了一代代气象人艰苦敬业的感人故事,也见证了气象仪器的更新换代。
作为一名气象人,我已经在气象部门学习工作了35年。1985年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条件比较艰苦,在观测场里从东到西、从北到南、从高到低依次有序排列着高高低低、大大小小、横平竖直的仪器。观测各种温度的仪器都是玻璃制作的,观测气压、气温、风向、风速、雨量的自记仪器都是机械的,其它的一些气象要素的观测都是手工操作的,云的观测、天气现象的观测、能见度的观测都是肉眼观测的,取得的数据都要认真记录在观测簿上,然后在值班室里利用各种表格和算盘进行查算,最后根据复杂的编报规定制作好各种报文,然后再用手摇电话通过邮电局将电报一一发出。从开始观测到报文准确发出就十几分钟的时间,在那么短的时间里要完成观测发报任务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对于年轻的观测员来说往往感到力不从心,手忙脚乱,所以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观测员必须熟练掌握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和有关技术规定,同时要加强实战能力。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将换下来的各种自记记录根据有关业务技术规定全部经过手工订正整理出来,再经过其他人员校对,抄录到报表上,最后经过预审员再把关审核无误后上报。当时大家都觉得干气象工作太辛苦,都幻想着有一天观测编报、记录整理和报表制作都能实现自动化那该多好呀!
现代化的建设终于起步了,1986年pc-1500袖珍计算机的应用,结束了手工查算和人工编报的历史,1999年配备了计算机,开始制作机制报表,结束了人工制作报表的历史,极大降少了观测人员的工作量。2001年通过计算机网络传输数据,2008年建成自动气象站。2015年又建成了新型自动气象站。
自动气象站的建成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可以说是气象观测仪器的一次革命。它用先进的电子设备系统代替了传统的机械设备,用各种电子传感器代替了传统的测量仪器,甚至还代替了过去用肉眼观测的项目,同时数据传输全部实现了自动化,时间间隔缩短到分钟量级,极大地提高了观测数据的准确率、传输率和可用率。
与此相随的也出现了区域气象观测站,安装在乡镇、旅游景区、农业园区、山洪易发区等地方,为地方各级政府提供准确及时的气象信息数据,为更好地为农服务和防灾减灾起到了重要作用。
观测场,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气象观测仪器、传输方法的变革和更新,也见证了“准确、及时、创新、奉献”的新时期气象人的奋斗史,它只是管中窥豹,只是气象40年变迁的缩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