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秋剑谈话
昨天和秋剑约了一次谈话,谈话的目的是想要了解她看世界的方式是什么。原本我们的谈话是想要借助同理心漫步的形式,但是很快在谈话的过程中我们就随着自己的真实心情和感受进行了。
通过这次交谈我知道了她的求学经历,在求学经历中秋剑是有遗憾的,我感觉她的遗憾就是自己没有去选择上高中、上大学这条路径,不过我秋剑在工作后能够脱产去学习一年英语,这个经历对于我来说感觉挺有趣,或许是因为我一直有个继续上学的梦想,所以我个人很喜欢这样的经历。
在和秋剑的谈话过程中,我意识到原来我们不同的人的思维方式会在同样的事情面前产生那样不同的感受。她说她听一件事情,她思考的是这个事件的整体框架和逻辑,她会用很简短的语言把这件事情的脉络理清。这对于我来说太难了,我总是在整个事情的各个方面,特别是某些细节方面有所触动,同时还会产生相关的联想。
当我把自己对她看事情的方式和我感到的惊叹反馈给她的时候,她的一句话让我很有启发,她说“原来我以为自己的缺点原来也是我的特点,每次写东西的时候,我都觉得没有什么太多的内容可写。”我记得我好像听过一句类似的话,那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说我们以为的缺点也是我们的资源。当我们意识到我们思维的方式存在不同的时候,我们的同理心就提升了。以前我总是觉得有人、有些事就是不对,我为此会做出自己的评判,甚至是力图去纠正他们,可是现在我意识到的却是不同、差异和多元。我从非黑即白看世界的阶段进化到了此刻的阶段中。
我们两个继续就目前自己的觉察状态反馈了自己的变化,她说她现在的心态比较稳,在生活中多了很多积极沟通和正面反馈,遇到事情即使不是自己内心喜欢的也能从中找到促进自己成长的点。在和他人沟通的时候也觉察到了自己心态的作用力,当自己处于排斥和接受不同的心态时,沟通的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和秋剑对一次共读活动中刘毅的一句话都非常认同,“一件干预措施的成败取决于干预者的内心状态。”这句话当时就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强烈的震撼,它提升了我们原有的认知水平。当自己对沟通的认知发生了变化,也就给我们的日常沟通带来了影响和变化。
吴国珍教授和兰儿老师经常强调我们要在“事上磨”,秋剑说我们要在事上磨什么?她的这个问题提出的非常好,我们要在经历的事情上磨什么呢?是不是在真实的生活经历中磨我们提升后的思维方式、行动反馈、自我感觉呢?我们学了那么多的知识,当我们在真实的事情面前我们学以致用了吗?我们真的做到知行合一了吗?
秋剑是一个非常善于反思和自省的人,她说她经常会回观自己和别人的一些相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思考自己的情绪以及情绪背后的根源。听了她的话,我当时的感觉就是我们两个虽然好像是在闲聊,但是我却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思考、反思、领悟,我感受到自己的认知在发生变化。就像秋剑分享的那样,我们通常的情绪产生背后是我们的认知方式,认知方式决定了我们的行动。我们最初的时候通常都认为我们自己是对的,如果别人和我们的行动不一致他们就是错的,我们是在把自己的认知方式强加给他人。这样的结果就是我们经常会有各种负面情绪的产生,导致自己经常被这些情绪裹挟。
在这次谈话中,还有一点让我特别受益的方面是秋剑的读书方式,她说她在读书的过程中总会根据书中的内容去寻找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我让她给我举一个具体的例子。通过秋剑的举例说明,我感觉到自己在读书方面又收获了一个特别有益的方法,心情当时就激动起来。
我们两个对参加《镜子练习》的共同感受就是心里充满了感恩之情,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我们都觉察到了自己的变化,我们从当初的状态进化到现在的状态,如果没有从觉察自己开始,这些变化都不会发生。当我们能看见自己、理解自己、接受自己的时候,我们也就能看见他人、理解他人、接受他人了。
我们的谈话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看着时间接近晚上《让生命发声》开始时间了,真是意犹未尽的感觉,于是我和秋剑约好,我们的谈话会不定期地进行,有趣的是我还给我们两个留下了一个思考题:我们经常提及心灵,那么我们怎么理解心灵呢?在我们的认知范畴中,心灵是什么呢?
听到这个思考题,秋剑笑了,约好下次继续带着觉知进行“心灵”会谈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