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坐牢得到赏识的杨溥

作者: 小多故事烩 | 来源:发表于2024-08-03 10:05 被阅读0次

永乐初年,杨溥担任太子洗马,成为原生太子党。1414年,因朱高煦诬陷,杨溥被关进诏狱。出人意料的是,杨溥竟然凭借坐牢,得到了朱棣的赏识。

三杨同框

杨溥生于1372年,祖籍湖北石首,是个优秀的读书人,十多岁就精通诗对,常常妙语惊人。

1400年,杨溥考中进士,被授予编修之职,成了杨荣的同学兼同事,而且志同道合。

永乐初年,杨溥担任太子洗马,侍奉朱高炽,从此跟朱高帜牢牢绑定,算是原生太子党。

1414年,汉王朱高煦策划了“东宫迎驾事件”,令太子党受到重创,几乎一蹶不振,许多“党员”被关进监狱,杨溥正是其中一个。

而且,杨溥由于任职于太子东宫,被认定“罪加一等”,享受到了特殊待遇——锦衣卫的诏狱。

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也就是在那段非人的日子里,杨溥的一个举动引起了朱棣的注意,从而得到朱棣的认可。

诏狱是个朝不保夕的地方,进去的人十有八九无法全身而退,没能熬过酷刑的比比皆是,甚至有的人一进去就心理崩溃。

但杨溥是个奇葩,在那样暗无天日的环境中,他好像并没有受到影响,仍勤奋读书,从不间断。

如此一段时间后,某一天朱棣突然想起了他,随口问了一句:“那个叫杨溥的,现在怎么样了?”

当大臣告诉他,杨溥在监狱里面读书时,朱棣陷入了沉思。然后,跟诏狱老大打了招呼:好好关照他,不得出半点意外。

这就是要留下杨溥了?

是的,杨溥在监狱的状态,让朱棣看出他人才。

因为,世间最可怕的事情并不是死,而是每天在死亡的威胁下等死。不知道死亡何时到来,只知道随时可能到来。

但杨溥不怕死,也不怕等死,足见内心之强大:天下再没有什么让他惧怕的了。

所以,朱棣才让人关照杨溥,但他并没有启用杨溥,而是留给自己的儿子用。

也多亏了朱棣的这番交代,杨溥在诏狱中,才能熬过十年的艰苦生活,最终否极泰来,成为一代名臣。

明仁宗即位后,杨溥终于获释出狱。仁宗即位的第三天,杨溥被授官翰林学士。

明宣宗即位后,杨溥入阁任礼部尚书。

正统三年(1438年),杨溥升任太子少保、武英殿大学士,与杨士奇、杨荣等人共同辅佐明英宗。

宣德九年(1434年),杨溥升任礼部尚书,以学士衔在内阁当值。

杨溥在内阁一干就是十六年,1444年杨士奇去世后,杨溥接任内阁首辅。

杨溥为人坦率、正直,胸无城府,与人对事恭敬谨慎,大臣们都叹服于他这种高尚的品德。

杨溥晚年时,正值宦官王振势力的野蛮生长,但杨士奇和杨荣均已去世,剩他一人独木难支,无能为力。

杨溥也曾因年迈请辞,但未获准许,于1446年在任上去世,享年75岁。

明初“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志同道合,坚定不移的太子党,他们一起参与了惨烈的皇位之争,并且取得胜利,把朱高帜推向皇位。

“三杨”还是明最初内阁制度的奠基人,也是当时最为优秀的人才,被称为最早的优秀内阁代表。

“三杨”的影响力,贯穿了永乐、洪熙、宣德和正统四朝。他们联手缔造了一个强盛的大明,也缔造了几个优秀的帝王。

可以说,如果没有“三杨开泰”,大明王朝就会逊色许多,不会如今天我们看到的那么精彩,而又充满魅力。

———

“三杨”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书读的好,都是优等生。他们有着丰富的知识功底,才能精准能抓住每一个机会,一鸣惊人。

读书的好处不言而喻,如今天的董宇辉,为什么他直播间人数长期10w+?就因为他讲得好,大家喜欢听,认可他,接受他。

而董宇辉这些成就,离不开他深厚的文化底蕴,离不开他背后的勤奋学习。

所以,平时多读点书,好好读书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靠坐牢得到赏识的杨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wjzh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