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天堂嶂上昙云寺——刘付海元

天堂嶂上昙云寺——刘付海元

作者: 刘付罗金数字视界 | 来源:发表于2022-07-18 19:59 被阅读0次

天堂嶂上昙云寺

文/刘付海元

天堂嶂又叫青山嶂,其形状很像古代官吏所戴乌纱帽,故当地乡民又呼为“纱帽顶”,天堂嶂东麓属化州市合江镇同志堡村委,北坡是平定镇低坡村委,嶂南及西南归廉江市石角镇管辖,嶂的西面是广西陆川县古城镇。

天堂嶂上接云开大山之来龙,下发粤西雷州之余脉。化州市平定镇塘坑溪之南与罗江之西的百岳千峰均从嶂发脉。而且更有一支经过金坑、那梨、兰山,出新安,下良垌,蜿蜒南行遂溪、雷州、徐闻,穿越一琼州海峡,盘结海南全省。天堂嶂是琼州之祖脉,粤西之来龙也。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天堂嶂海拔仅三百四十七米。其之所以闻名粤西,更是因为山上有座“昙云寺”。佛教大师刘傅暹就是在昙云寺修成正果,坐化登仙的。

昙云寺座落天堂嶂东坡山腰。始建于清初顺治年间,至今已有三百六十余年的历史。比化州市丽江境内的南山寺至少要早三百年。昙云寺的创建者暨第一代住持是刘傅暹。

刘傅暹是明末清初人,约生于公元1608年,暹公30多岁跟随督学上京赶考国子监。刚抵达北京即遇闯王李自成率军围城。崇祯皇帝怆惶奔上紫禁城后的煤山上吊身亡。破城之日,暹公削发,披袈裟,逃出京城。接着是乱臣贼子吴三桂引满族骑兵二十万入山海关,蹂躏中原。时为公元1644年。

兵荒马乱,求考国子监已无望。暹公一路化斋南归。餐风露宿,夜歇晓行。其中凄楚一言难尽。侥幸的是,无论系明军、清军或是闯王起义军,都不加害僧人。暹公千辛万苦,历时数年,终于回到天堂嶂下大塘排村。这场战乱持续了一二十年,至清朝第二代皇帝康熙时才天下太平。

暹公生逢乱世,看破红尘,便在天堂嶂东坡山腰搭建佛舍三间,矢志出家修行。后又从刘傅族祖尝拨出租谷,建成砖瓦木结构上下各三间的寺院,供奉释教佛像及十八罗汉,号称昙云寺。昙云寺第一代住持刘傅暹公出家前有兄弟六人,他是老六。故在暹公圆寂之后,当地人又呼昙云寺为“六公庵”。昙云寺上进有一副壁联,上句是:随督学而入京师求学治经渭河曲水尚在;下句为:戒五荤亦行众善拨租创庵远年功德犹存。这是暹公一生的写照。上进檐下中间两柱刻佳联一副,上句:金鸡啼一声万国九洲皆唤醒;下句:玉兔定三界恒河沙数尽皈依。寥寥二十四个字,把昙云寺处两省三县之间的环境及信徒济济之状貌尽现游客眼前。门联“孤隐对邀青山,半闲坐论流水”。乃暹公自撰,是他甘居寂寞,寄身山水间修行的禅心流露。


化州方向的游客访昙云寺,可先驱车至中垌圩,后往西北方向行车经长湾河水库、和平场、那梨,翻越那梨分水岭(就是这支山脉穿越琼州海峡盘结海南省),到达榕树圩,再溯山底河东行,经山腰至菠萝树村,然后循之字形道路可达昙云寺。

还有一条路是从中垌于沿公路上合江,至合江后往西北方向驱车经新圩到塘坑。由塘坑折向西行,经过麻竹美,到达茅田村,过茅田后翻越一个山坳。该山坳从天堂嶂落脉,是罗江流域与九洲江流域的分水山坳。从坳顶顺斜坡溜车而下就是菠萝树村。两条路都已硬底化,行车同样方便。

若从廉江石角或陆川古城两地来寻幽探胜,均可先到石角榕树圩,再按前面指引的路线行车,瞬间可至矣!


本文只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注:关于玉仑公的相关传说,请前往公众号“刘傅家园”查阅:

○第一期《刘傅家园》的《玉仑公传奇》,作者:刘付志辉;

○第二期《刘傅家园》的《南粤三教圣地——天堂嶂》,作者:刘付志辉;

○第三期《刘傅家园》的《六公上京赴考》, 作者:刘付海其;

○天堂嶂上昙云寺—刘傅海元;

○第四期《刘傅家园》的《血雨腥风铁寮埚》,作者:刘付罗金;

○第八期《刘傅家园》的终生不仕清庭的刘傅暹——刘付广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天堂嶂上昙云寺——刘付海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wpdi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