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经常可以看到很多人用“华夏民族”来自称,就有爱思考的朋友产生了疑问:“华夏民族”到底是什么民族,“华”是指“中华”,那么“夏”到底是指什么呢?
华夏民族是专指汉民族
这里面有个大家不以为意的概念混淆,就是常说中国人都是华夏子孙。但是对当代中国人来说,可不仅仅是“华夏民族”。因为“华夏”实际上是特指汉族,而包含了五十六个民族的统称应该是“中华民族”。
所以我们看到官方的正式文件上都是用“中华民族”,并不使用“华夏民族”。
这个称呼从何而来呢?看起来好像历史很久远的样子。
其实这都是一些概念的定义,只看时代的远近而已。我们称“中华”、“中国”、历来都是包括了各民族人民在内的。因为对于中国文化历史来说,华夷之辩,蛮汉之争,其实都是兄弟内斗。
中国人历来就有民族观。在春秋时期,甚至上古,就有了“华夷之辩”。左丘明的《左传.定公十年》就有:“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这是不同的生活环境造成了部族文化区别,逐渐形成了民族概念。
这里就出现了“夏”,“华”。这是互文,裔与夷同,夏与华同。到了今天,在发“华”、“夏”两个字的发音,要是舌头打滑,其实就是一个音。华、夏两字上古同音,本一字,相互通用。但是后来逐渐形成了不同定义。
唐朝孔颖达所作的《春秋左传正义》: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称中国是“礼仪之邦”,用“夏”字更加合适。这应该是源自“夏朝”。
“夏”的本意是夏天,在一年之中气候最为温暖,是动植物生长繁衍最为繁盛的季节。大禹之子启建立王朝时,取万物生长最为旺盛的季节“夏”作为称号,寓意强大繁荣。而作为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在历史和人文中的影响是巨大的。
夏朝认为自己生活在世界的中心,是万民人心所向之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因此夏朝统治地区,被称为中原,中国就是中原之国。
所以《说文解字》就直接说:“夏,中国之人也。”当时的人自称“夏”,和我们今天自称是中国人的意思差不多,可能带了一些骄傲和自豪在里面,但是更多地是为了和其他文化种群作出区分。
而作为当时的文化中心,中国人的礼仪很庄重,称之为“夏”,中国人的服饰相对也更华美,称之为“华”,所以“华夏”一词,其实就是“好看的礼仪之邦,中国人”的意思。
我们知道,当时的汉人圈实际上只有中原一小块,不过在古人眼中和心理,虽然“华夷有别”,但“天下”都是我的。
民族区别与民族主义
在中国历史上民族之别早就有了,但是并没有民族主义。
为什么我们对蒙古人、满清人没有像日本人那么仇恨?就是因为在古代,没有民族主义的概念。在问鼎中原的战场上,实力决定一切,蒙古人强,建立元朝,那么就归他们来制定阶级,而满族人强,建立清朝,那么就是他们说了算。汉人在元朝、清朝做官,为政权服务的人不在少数,为什么不会被仇视?
这个道理其实和先秦能人异士合纵连横,择木而栖,和三国时期英雄辈出,择主而事是差不多的。谁先进、谁强大、谁就是“华夏”、谁弱小、谁落后,谁就是“夷狄”。
为什么我们对日本人如此仇恨?战争罪行之下,是全民族的同仇敌忾。近现代民族主义已经形成,“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想法已经根深蒂固,特别是我们处于劣势,更加容易激发仇恨。
假如在中日海战中,中方大获全胜,一举吞并日本全岛,大和民族成为中华民族中的第五十七朵花,那么我们会不会称中日战争中牺牲的将领、战士为“民族英雄”?
大概率不会,他们会被称作卫青、霍去病一类开疆拓土的英雄。
这就是民族主义的局限性,要让位于政治、权利、战争、强势。说得好听点,是“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实际上和资源、利益比较起来,在现代社会,民族区别性显然没有那么重要。为什么全世界体量最大的国家,却是一个移民国家?而那些政教合一,民族主义膨胀的国家和政权却相对落后?
越文明,越去民族主义化。
话虽然难听,但是不是这个理?
幸运的是,我们今天就处于一个多民族、大一统、和谐共存的富强国家。
民族主义的诞生和隐藏
为什么有专家提出岳飞不是民族英雄?不要以为专家是白痴。
从整个中国历史来看,宋金之战就是兄弟内斗。岳飞、辛弃疾我们固然可以称之为民族英雄,但是放到大的环境下来看,实际上他们都是为了汉人政权,说得再透彻一点,都是为了当权者,或者说汉人的利益来斗争。归根结底都来自对群体既得利益缩减的不满。
这叫“家国情怀”,而不是民族情怀,也不单纯是忠君情怀。
我们当然可以称他们为汉民族的“民族英雄”,那么其他少数民族又如何面对呢?而团结所有民族是新中国的重中之重,民族主义虽然在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中排在第一,但随着“新三民主义”对其内容从反清到反帝的更迭,实际上已经被抛弃了。
民族主义是现代工业的产物。
中国历史上有民族主义的基础,有民族主义产生的条件,有政权对民族主义的煽动,唯独缺乏对普通民众民族主义的教化。
换句话说,有民族文化区别,有民族利益冲突,有人在高喊口号,唯独老百姓不相信。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统治阶层并没有把普通老百姓当回事,教育都不配给,只要干活纳税,没有思考的空间,结果到了需要民族主义的时候,煽都煽动不了。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在八国联军入侵的时候带路党、卖瓜果送水者特别多的缘故,因为上层打仗,与我何干?为什么南北朝时期皇帝年年换,一会儿鲜卑族,一会儿汉人,老百姓却熟视无睹?因为他们是真正的没有思想的社畜。
实际上民族主义兴起是到了近代,章太炎、梁启超、孙中山是最早“民族觉醒”的政治家,并把“民族意识”作为政治工具。形成一种思想,并指导行为——这才成为一种“主义”。
特别是孙中山先生提出的“驱除鞑虏”,成功推翻了满清王朝。但是一旦革命成功,他就不再喊驱除鞑虏了,民国的宪章直接延用了清帝退位诏书里的“五族共和”。
而“华夏民族”、“炎黄子孙”这些口号,大家不要以为有古书出处,就影响深远,实际上这些口号登上历史舞台,正是章太炎一帮人滞留日本的时候搞出来的。
随着“五族共和”的提出,民族主义被暂时抛弃。“华夏”专指汉人的意思淡化下去,但是已经成为了固定词汇,意思也就不再改变。只不过我们现在都使用“中华民族”,这才是精确意义上的祖国大家庭。而很多人用“华夏民族”来通指全中国人,实际上有错误,不过没人较真罢了。
世界动荡,卷土重来
现代社会,由于世界缩小,国家之间互相倾轧、资源争夺越来越剧烈。这是工业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自己要壮大,就必然出去抢占。而民族主义的基础——种族区别一直都在,民族主义的条件——利益冲突也逐渐摆上了桌面,民族主义的基础和条件都已经满足。
如果再加上煽动、教育,民族主义势必卷土重来。
特没谱和他造成的如今局势就是典型例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