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罗胖《阅读的方法》26

罗胖《阅读的方法》26

作者: 井蛙读书 | 来源:发表于2022-10-28 05:30 被阅读0次
        我能否分辨文心造境的幽微妙处,创建属于自己的小世界?
                        文心
            CONCENTRATION
                就是这个感觉
                    文能造境
                    文有第一
                    文如乡邻
      读书可使人充实,讨论可使人敏锐,笔记则可使人严谨。
        ——〔英〕弗朗西斯·培根
        文能造境
        到最后一章了。我们聊聊文字世界本身吧。
        关于写作技术,我们最早知道的词可能就是“描写”。这是一个强大的暗示:写作,无非就是对现实世界一一对应的描摹。眼前景、心中事,如实表达出来就好。
        真的是这样吗?
        有一次,朋友和我聊到王维的那首诗:《鸟鸣涧》。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唐〕王维:《王维诗集》
        诗很美。但如果非要挑毛病,有一点还是挺令人费解的:“春山”空,这不明明是春天吗?可“桂花”落,只有秋天才有桂花啊?秋天的桂花怎么会落在春天的山涧中呢?
        这首《鸟鸣涧》,每一句都在强调极度安静的春山和鸟鸣之间的对比,每一个字都在拉伸这种张力。那种静,到了月亮出来都能把山鸟惊到的程度。
        为什么要说桂花?因为桂花是常见花中花形最小的。说“桂花落”,就是因为它的花瓣极细极小,落在地上的声音极微极弱。这是在衬托那种静。
        原来,在这首诗中,秋天的桂花真的就开放在春天的山谷里。
        这不是什么时空倒错的失误。这就是文字世界的自由之境。如王国维所说:“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一个爱阅读的人,就生活在自然和理想之间的一块混沌天地之中。
        更有意思的是,作家“造境”,并不会仅仅停留在纸面上,它会幻化出现实世界的实景。
        王维的《鸟鸣涧》写于南方的吴越山中,但他还有很多佳作就写于长安郊区。那个地方叫“辋川”。辋川位于终南山脚,距离长安不足一百里。王维一生不过六十余年,在辋川就住了十六年。
        谈王维不可不说“辋川”,“辋川别业”几乎与诗人齐名。这个地方不仅产生了王维与挚友裴迪唱和的诗集《辋川集》,而且对诗人一生及其诗歌创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辋川”之于王维,首先是作为一个物质实体存在的,其次是精神与艺术的滋生地和投影地,具有极大的象征意义。它既是诗人内在精神与理想的外化,同时又进一步支持和强化了诗人的精神。
        诗人准备在此好好安顿自己。好像过去的一切经历,都在为走向辋川做着准备,而后来的道路也要由此出发。他因为辋川而赋诗,缘此所成就的诗章数量居首。
        纵观古今中外的文学人物,他们常常拥有个人的生活基地,可是要从中找出一个比“辋川别业”更大的徘徊流连之所,却不太容易。
        ——张炜:《唐代五诗人》
        敬重每一段文字。它会让我们的一生从此不同。
        文有第一
        著名科幻小说《2001:太空漫游》里有这样一个情节:2001年,人类在月球的地表之下挖出了一块纯黑色的石板。
        这块石板高十一英尺,横切面长五英尺、宽一又四分之一英尺。更仔细地检查这些尺寸之后,发现三者正好是1∶4∶9——头三个整数的平方。
        没有人能就此提出合理的解释,但这恐怕不可能是巧合,因为这个比例已达到可测精准之极限。
        想到穷全地球的科技之力,也没法用任何材料造出比例如此精准的一块板子,更别说是会活动的,实在令人感到自己的渺小。
        ——〔英〕阿瑟·克拉克:《2001:太空漫游》
        一块石板,无论人类用多么精确的方式测量,它三个边的比例永远是1∶4∶9,没有丝毫的误差。这是外星文明在以一种既低调又狂妄的方式炫耀自己的力量。
        这个情节提醒我们:文明发展的标志,不仅是更高更快更强,而且是更精更准更细,是对精微尺度的控制力。
      这个逻辑,不仅适用于人之外的星辰大海,还适用于人的内在精神世界。
        很多人觉得,作家的能力就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这是一个天大的误解。很多作家都说过同一个观点:他们一生都在追求“写得准确”。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甚至把话说到了这个份儿上:“不折不扣地准确陈述,是对写作唯一的道德要求。”
        只不过,这种准确没有客观标准。作家没有写的时候,一切都在虚空之中。而当它果真在纸上浮现出来的时候,所有看到的人都会惊呼:“就是这个感觉!”
        我原来一直相信“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说法。
        上大学的时候,在武汉第一次登黄鹤楼,想起李白说的“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心说,这文人真是会夸张啊,哪至于崔颢的一首诗写在这里,你就真不会写了?你诗仙李白的能力,不就是可以像驱使奴仆一样驱使语言吗?
        后来我自己开始写东西,才渐渐明白了那种感觉。当有人把难以言明的抽象之物,凝聚为文字的具象表达时,无论是自己还是读者,都心知肚明他写到了几分成色,看到高出一筹的写法,心里真的会有一声废然的叹息:“服了!”
        文如乡邻
        我在电视台工作的时候,隔壁部门有一位老编辑,他能背诵全本的《文心雕龙》。我们一帮年轻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午休的时候经常围过去,“老师,来一段”。
        有一天,他闭目吟诵了一段。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
        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第二十六》
        我将永远记得那天中午听到这段文字时的感受。那是一个灵魂出窍的时刻。
        在那一刻之前,书籍和文字要么是我消遣的工具,要么是我上进的台阶。我躺在它们身上神游,或者披挂着它们上阵。总之,是身外之物。
        在那一刻之后,我有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书籍和文字本来就是我的一部分,而我正是仰赖它们从脆弱的躯壳中脱身而出,在更寥廓的世界里呼吸、聆听和眺望。
        书籍是我们的“增强现实技术”。别人在登山,而我们是“情满于山”;别人在观海,而我们是“意溢于海”。看在别人眼里的荒原,在我们眼里则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有一个故事是这么说的——有人问上帝:“假如你碰到两头恶魔,其中一头一箭就可以射死,另一头则需要两箭才能射死。它们同时向你扑来,而你只有两支箭,你怎么办?”看起来这是一个无解之局,上帝不管怎么选,都会面对其中一个麻烦。
        上帝说:“那头两箭才能射死的,先射它一箭。然后告诉两头恶魔,我还有一支箭,谁不听话,我就招呼谁。这样,我就有两个奴隶可以用了。”
        面对外来之物,我们的本能是利用或者征服。但还有一种更高明的办法:驯化它们,和它们共存,让它们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无尽的时空自由,就是这么来的。
        文字和书籍,不管本身是厚是薄,他人是褒是贬,都仅仅是我村庄中的邻家,彼此鸡犬相闻,巷陌可通。
        据说,有一位投资人想搞乡村扶贫,但不愿意直接给钱。于是,他买了几十万株金丝楠木的树苗,免费送给深山里的农民,让他们种在房前屋后、山上路边。
        金丝楠木是中国的原生树种,也是极珍贵的木材,过去只能用于修建皇家宫殿,所以只砍伐不种植,如今已经非常罕见了。
        这位投资人把树苗送给村民,只附带了一个条件:五年之内不准卖。这些树苗虽然生长速度不快,但是只要悉心照料、耐心等待,它们就会长成四十厘米粗的木材。一户村民在房前屋后种上一百棵,大概价值三十万元。这就是他家的“绿色银行”了。
        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有点震撼。
        我们这代人非常熟悉一句话:“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但是在这个故事里,我突然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东西会确定地成长、向好、不退行、不逆转。
        金丝楠木会给深山的农民一笔确定的回报,这是由古老的物种基因来保证的,坚若磐石。任何银行、任何理财高手、任何资产管理机构都不敢承诺的收益,世界上居然真有。
        转念一想,读书不也是这样的事吗?
        每一本书,“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那是古老的文明基因赐予我们确定的福泽。
        从远古天地的洪流,到未来宇宙的神秘。从热烈的赤道,到旷寒的极地。从最小的物质单位夸克,到最大的生命个体鲸鱼。从人的情感,到神的法则。从零点一秒,到一千零一夜,再到亿万斯年。
        每本书都是一道打开的幻门,我们的身体无法栖居其间,但心思畅游。这才是立即兑现的穿越,我们可以英雄驰骋疆场,可以神仙逍遥江湖,甚至可以体验花的一生、兽的一生、矿物质的一生。
        何需羡慕孙悟空七十二变?我们可以七百二十变、七千二百变、七万二千变……通过阅读,我们得以进入万花筒的魔法世界。身体像最缓慢的植物一样安静,头脑像最狂野的动物一样奔行。
        我们就这样,以文字抵达理想意义的远方。
        ——周晓枫:《悦读》,载《散文海外版》2020年第11期
        农民们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牧民们蓄养牛羊,逐水草而居;我们工作读书,敦睦亲友。
        没有人是孤独的。
        我们都在物种或文明的基因库藏中穿行,各自生长,彼此滋养,并沐浴在时光的恩宠之中。
                            书单
                      BOOKLIST
        你可以在这些书中探索文字世界的准确性:
        《风格感觉:21世纪写作指南》〔美〕史蒂芬·平克,王烁、王佩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年版
        《老舍全集》老舍,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
        “阿城作品典藏”(共四册)阿城,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19年版
        《幻兽之吻》周晓枫,中信出版集团2021年版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罗胖《阅读的方法》2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wrqz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