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华杉讲透《孟子》孟子
#华与华书房#华杉注四书《孟子》【243】

#华与华书房#华杉注四书《孟子》【243】

作者: 华杉2009 | 来源:发表于2016-11-06 06:27 被阅读631次

    任何改正,要改正的不是行为,要学习的不是方法,而是认识,是理念,是心。心正了,则无往而不正。所以我们修养身心,反思校正的是行为,而要点在于行为中找到自己的天命本性,这才是知行合一,或者知之、好之、乐之、安之、行之五合一,那就是率性而为,完美人生了。

    【孟子曰:“尧舜,性者也;汤武,反之也。动容周旋中礼者,盛德之至也;哭死而哀,非为生者也;经德不回,非以干禄也;言语必信,非以正行也。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

    性者,天性,生知安行的本性。反之,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反,反躬自问的反,吾日三省吾身的反省的反,是学知利行。生知安行和学知利行的概念,前面说过多次,不重复了。

    尧舜的行仁德是出于本性。汤武是通过修身来回复本性然后力行。

    朱熹注解说:“性者,得全于天,无所污坏,不假修为,圣之至也。反之者,修为以复其性,而至于圣人也。”

    吕氏注解说:“无意而安行,性者也,有意利行,而至于无意,复性者也。尧舜不失其性,汤武善反其性,及其成功则一也。”这又讲到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了,《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不管你是生知安行、学知利行,还是困知勉行,只要你做到了,结果都是一样的。

    不过,吕氏强调了一点,汤武是学知利行,是有意利行,但修养之后,是回复本性,达到无意的境界。所以修养的目标,还是要达到无意而安行。

    为什么我们老是说“做人累”,因为我们学知利行,或者困知勉行,勉强自己去做,当然累。如果修养达到回复本性,生知安行,率性而为,那就不是累,而是不行仁义才累。这就是孔子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再加一句:“好之者不如安之者。”不行仁义就心里不安,不得劲,不用努力,自动会调整过来。

    达到尧舜的境界,则一举一动,容貌表情,没有一刻不符合礼仪的,这是美德中极高的了。在葬礼上,哭死者而哀,不是做给生者看的。依据道德而行,不致违礼,不是为了谋求官职。言语一定信实,不是为了让别人知道我行为端正。总之,无论做什么,都不是为了自己的“形象”,也不是为了获得成功成就。修养身心,恢复本性,找到自己,本身就是人生的终极目的。

    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君子按原则办事,至于结果怎么样,听从命运的安排罢了。

    程颐注解说:“性之反之,古未有此语,盖自孟子发之。”之前没有性之反之这个提法,是孟子提出来的吧。

    《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修养的目标,就是要达到率性而为,我想怎样就怎样!这不是人生最高境界吗?而性之反之,性之者如尧舜,他的本性就是得天理之全,百分百仁义礼智信,他们率性而为,就没有一点瑕疵。反之者如汤武,他们是从有意修为达到无意而为,举手投足无不中礼,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任何改正,要改正的不是行为,要学习的不是方法,而是认识,是理念,是心。心正了,则无往而不正。所以我们修养身心,反思校正的是行为,而要点在于行为中找到自己的天命本性,这才是知行合一,或者知之、好之、乐之、安之、行之五合一,那就是率性而为,完美人生了。

    #华与华书房#华杉注四书《孟子》【243】

    我的孟子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中华书局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中国华侨出版社

    孟子正义,焦循,中华书局

    孟子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c884108c849a:安而行之,利而学之,困而勉之!
        天命谓之性,率性谓之道,依道谓之教

      本文标题:#华与华书房#华杉注四书《孟子》【24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wwgu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