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各位对知名的大作家都是什么感觉,是才华横溢、学富五车、庄重深邃?还是脸上必定印着丰富的生活阅历?总之,大文豪的生活状态,貌似是我们普通人所不能企及的。在我们的想象中,他们必定自律严谨,各个都跟鲁迅先生似的每天从“海绵”里面挤时间。然,这本《人间滋味》读完,绝对会颠覆你对这位从民国时期走来的大作家的印象了。
文章一开端汪老就写到,“凡事不宜苟且,而与饮食尤甚,中国的许多菜品,所用原料本不起眼,但经过一番“讲究”之后,便成了人间至味”。汪老从小时候家乡的大餐小食开始回忆,从古书上的“葵”、“薤”开始写起,带着读者一起走进我大中华的饮食文化。跟着汪老我才整明白了《十五从军征》里面的采葵持作羹的“葵”,原来就是冬苋菜。初中背此诗的时候还纳闷呢,葵花怎么做羹呢?难道用葵花的叶子做吗?
故乡的食物自然是最怀念的,汪老是南方人,炒米与焦屑是我这个北方人根本没有听过的食物,对比了一下,貌似跟我们的油茶有些相似,只不过南方用米我们北方用面。
咸鸭蛋这东西南北都有,只是经汪老介绍后,以后再去超市,我得仔细看看产地,非高邮的不买。高邮的咸鸭蛋应该给汪老付点广告费才对。
汪老说“食肉者不鄙”,并列举了狮子头、镇江肴蹄、腐乳肉、东坡肉、梅干菜烧肉、白肉火锅及烤乳猪等等,这些菜的做法及味道,汪老如数家珍。那个说“食肉者鄙”的曹刿,若穿越到现在,于汪老同席,会是个什么景象呢?
我爱吃咸菜,老公总是瞧不上,说这东西乃是食物界的糟粕,没有任何营养录化钠还超标。说的多了,我心里自然免不了有压力,以至于每次我从冰箱里面拿咸菜,就跟做贼一样。看了汪老的这本书,我立刻找到了吃咸菜的理论依据。咸菜可算是一种中国文化,西方没有咸菜。而中国根据地域不同,出产了各种各样的咸菜。北京的水疙瘩,天津的津冬菜,保定的春不老,曲靖的韭菜花,福建的萝卜干,还有远至海外堪称咸菜之王的榨菜,如果有人要写一本《咸菜谱》,那肯定非常有意思。咸菜虽然不知起源于何时,但古书已有“酢”、“黄齑”、“醯醢” 等,如此具有文化特征食物,岂可在我辈弃之不食!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大文豪与我们普通老百姓一样,也要满足一下口腹之欲,书中汪老还特别介绍了几个自己研发的小菜,改天我也得试试。总之,吃喝门道,贵在讲究。安身之本,必资于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