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惯了电视剧、电影中主人公从黑洗白的情节,读腻了小说屌丝逆袭的故事,也逐渐习惯了这种演绎方式。每次看完一部,总会不自觉的对比自己,虽不是大富大贵,但也算是比较善良的人,时间一长,甚至有了一种错觉:自己天生就是这样的人,从小就是如此。
然而,总是有一些人隐藏在记忆中的某个角落,即便自己都以为早已忘记,但某一瞬间总会想起。
小时候,总有一些人,会教我们好的、坏的,行善、作恶,也许随着年龄增长,时代变迁,大家早已失去联系,但这些人依旧在记忆中的某个小角落里蛰伏着,仿佛时刻等待着某些事情的发生,让他们瞬间出现在脑海中。
跟很多人一样,我小时候也干过让别人愤慨、家人难堪的事情,而这一切虽然自己都有参与,但不管是想法还是初次行动都离不开比自己更年长的同学的“指引”。
小学二年级时候的春天,正直小麦出穗的季节,周末跟一群同学相约去田里玩。那个时候天气还有些冷,也没大人会去地里劳作,田里也没有多少好玩的东西,就在大家都觉得无聊的时候,班里一位年级比较大的同学提议,大家在眼下这块平整的麦田里打滚,比赛谁滚得快,压倒的麦子更多。一番嬉戏,大家都很开心,谁都不曾玩过这么刺激的游戏,又怕别人发现,又担心自己在这场比赛中输掉。那一片麦子像被龙卷风刮过一样,躺倒在地,很快死掉,颗粒无收。
第一次玩的开心,大家就约好时间下次继续玩,而这次没有了第一次的幸运,正当我们玩的开心时,远远听到有人朝我们喊,“都别动”,很快看到麦田主人走来,大家都被抓了现行,后来自然少不了一通批评,挨个找家长,而父母也跟着赔礼道歉,给予一定补偿之后才将事情平息。
现在想起都想骂当时的自己一句“熊孩子”。如今,我们都已具备了绝大部分判别对错是非的能力的时候,或许发现那个曾经带着我们使坏的人走上了一条离我们越来越远的路,早在不是什么时候就断了联系。但我们内心的某个逼仄的角落给这个人留了位子,偶尔想起这些让人至今觉得啼笑皆非的往事。
就像《追风筝的人》里面,哈密尔从小就唆使哈桑用弹弓射领居家独眼的牧羊犬,即便哈桑从没有这种想法,但还是去做了,依旧喊着“为你千千万万遍”;《少年闰土》里面闰土总是会教鲁迅例如捕鸟之类的游戏,还会讲述那些乡下才有的趣闻,总不忘记叫一声“少爷”;《那不勒斯的萤火》中,利奥在六根脚趾的指挥下教马尔切罗扎别人的轮胎,也教会马尔切罗在谈判技巧,“规则第一条每一次谈判都不要去谈判,第二条如果你不要求,没人会给与你,第三条,如果你不努力,没人会在乎你”……
每次想起这些往事,总想对那位提出建议的同学说声谢谢,谢谢当年教我们使坏,才有了这记忆中难以忘记的一幕。更重要的是儿时曾经有那么一个人带领我们更快的认识到这个社会上不只是有单纯的善良、美好,还有很多丑陋,为人所鄙夷的事情。
在自己通往善良的成长道路上,我们都会从另外别人哪里学到第一句粗口,做第一次坏事,撒第一次慌,而这些都不断促使我们探索这个大人不曾告诉我们的世界,是我们成长所必须经历的一课。正是那些教唆我们作恶的人让我们一度迷失自己,正因为有了这段迷失的经历,在正确教导之后我们才能迅速认清自我,更好的认识这个世界,这些推倒重建的过程也不断帮助我们塑造、成就着今天的自己。
看过了《那不勒斯的萤火》,突然想起曾经的一些恶作剧,虽然我们早已离开了那个没落的小山村,但记忆中还有那些教唆自己使坏的人不时出现在脑海里。
注:图片来自pixabay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