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阅读解密

作者: 阅读鸟小学生阅读兴趣班 | 来源:发表于2017-02-23 15:11 被阅读347次

    第一章跨出阅读的第一步

    “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

    “要热爱书,它会使你的生活轻松;它会友爱地帮助你了解纷繁复杂的思想、情感和事件:它会教导你尊重别人和你自己;它以热爱世界、热爱人类的情感来鼓舞智能和心灵 。”

    ——苏联著名文学家高尔基

    一、为什么要阅读

    为什么要阅读呢?”

    这是一个小朋友, 在接到放假期间要阅读的课外读物名单之后, 写在日记里的独白 。

    我想,如果他知道可以从阅读中得到许多好处,想必一定会以快乐的心情去同读书籍。

    小时候可以看很多书的确是件好事, 不过大部分的大人们, 只会告诉小朋友要看好书,却没有细心地告诉他们,阅读后对他们有哪些好处 。

    一个知道跳韵律舞身材会变得更美丽的人,和不知道的人有很大的差异,而知道的人比不知道的人跳得更快乐、更努力,是理所当然的事。

    阅读也是相同的道理。当知道为什么要阅读之后,看书便会感觉更有乐趣。

    “男儿须读五车书。”杜甫认为,男人至少要读五车的书籍,换句话说,,他相信多看书可以提升人品。

    “人的美丑是先天带来的命运, 有没有素养则是书籍造就的命运。”莎士比亚也深信,阅读的习惯会决定一个人后天的命运。

    “只要一天没看.书 ,嘴里便会长满荆棘 。”

    强调一定要多阅读书籍的励志格言, 多到就算撰写成一本书也绰绰有余。

    “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 。”

    “要热爱书,它会使你的生活轻松;它会友爱地帮助你了解纷繁复杂的思想、情感和事件;它会教导你專重别人和你自己;它以热爱世界、热爱人类的情感来鼓舞智能和心灵。”

                                                                                                                                                 ——高尔基

    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天空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莎士比亚

    每当我们翻开书页,等于开启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阅读是各种学习的基石。在我们所做的事情中,最能解放我们心灵的,莫过于学习阅读。

                                                                                                                     ——英国教育部长大卫·布朗奇

    而想要鼓励小朋友看书,首先要了解阅读书籍的角色 。

    对于阅读书籍必要的学术方面,大略可分为下列六种程度。

    (一)    阅读的乐趣

    “你为什么想要阅读?”

    通常,当听到这样的问题时,大部分的人答案是---为了增加自己的素养或是为了变得更聪明。

    根据一项报告指出, 对走在路上的一万个人, 提出“阅读书籍的理由”这个同样的问题,结果发现,回答为了涵养或是聪明的答案,竟然占了90%。

    不过,这个答案不能称为是一个真正的回答。

    为什么呢?想一想,当我们在选择书籍时或在阅读的过程中,是否能把乐趣排除在外继续阅读?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就会发现,这不是一个正直的答案了 。

    除了为准备考试所念的书之外,不能带来乐趣的阅读根本不可能继续下去 。就算用所有的耐心持续看下去,但是只要没有乐趣存在,很快就会放弃。

    这种情况对孩童而言更为明显, 倘若有一本书可以带给他们快乐,

    他们便会聚精会神地阅读,甚至可以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 。

    但若情况刚好相反时,他们则会千方百计想办法把书给合起来。

    就如同李利安· H·史密斯(Li11ian H.Smith)所说,孩童是一群只为了乐趣而阅读的厚颜读者。

    相信无论哪一个独裁者,都无法让孩童们继续阅读那些无法带给他们乐趣的书籍。

    所有快乐中,持续最久的就是从阅读中获得的。

    一杯好喝的饮料、一朵美丽的花、一段优美的音乐等,都会带来很多的快乐,但是这些快乐中,没有一种快乐可以和一本好书所带来的快乐相提并论。

    想想看,我们童年时所阅读的«阿尔卑斯山的少女»(Heidi)、«小王子»(LePetit Prince) ,或是«清秀佳人»(Anne ofGreenGables)这些名著,,不论过了10年或是20年,依然让我们记忆犹新,回想起时仍能让我们的嘴角洋溢幸福的微笑。

    阅读所带来的乐趣也分很多层面,暴力、诈骗、怪异、煽情等内容所带来的是低俗层面的乐趣;正义、勇气、牺牲等所带来的是高格调的乐趣 。

    读者们是根据从什么样的书籍中获得什么样的乐趣,来决定自身的

    品位,而那股快乐,将会决定下一本书的选择 。

    (二)    授之以渔的阅读

    “给孩子鱼只能解决他一餐的问题,如果能教导孩子如何捉鱼,就是解决了他一辈子的吃饭问题。”犹太人的经典一«塔木德经(Talmud) 中所提到的这句话,对于想增进孩子知识的父母而言,其中藏有的秘诀一定要注意。

    无独有偶,在2500多年前,中国的老子就曾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

    与其给孩子完成的成品,不如教导孩子制造的过程;与其告诉孩子结果,不如教导孩子可以得到结果的方法 。

    換句话说,不要只在孩子的头脑里灌输知识,而是要教导孩子得到知识的方法。这里所谓得到知识的方法,是指想的能力,也就是思考力 。

    目前为止,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各种考试,主要是想了解学生到底知道多少,因此,学生储存的知识量的多少,就决定了他的成绩的好坏 。 不过,像这样的评价原理,其实和了解学生们的手中提着几条鱼,是同样的道理 。

    要想提升教育,让它具有更进一步的发展成果,便不能只数学生手中提的鱼的数量。测试学生到底知道几种捉鱼的方法,以及究竟在限定的时间内可以抓几条鱼等,才是当下最重要的课题 。

    在当今的教育中,重要的不是知识的量,而是思考力 。因此,开发学生的思考力,俨然已成为最重要的课题。

    在开发思考力的方法中,最受重视的理论是“读书过程论”。主张人类在阅读时,会不知不觉地开发思考力的“读书过程论”,是最详细的说明了阅读书籍与思考力之间的关系的理论。

    通常, 人们会一面阅读书本, 一面将字句里的意义重新再诠释 。 不论他是小学生还是大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都应该去了解每一个字的意义。没有了解字的意义的阅读,就不能称之为阅读,充其量只是在念字而已。

    意义的诠释,大体上是透过如下12个过程而产生的:

    字句的判读→单字的合成→文章的理解→想象→分析→总合→推

    理→批判→判断→创意→自我理论化一解决间题。

    当然,这样的过程,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在阅读的过程中相互连接而成的。而且,每个人经历的过程的顺序并不完全相同,根据文字的种类,或是阅读的读者不同,是可以省略步骤或颠倒顺序的。

    所谓判读字的阶段, 是当单个的字呈现在孩子眼前那一剎那,推测出字的声音是什么,又含有哪些意义的过程 。

    举例来说,当眼前出现一个“阅”字时,脑海里马上会知道要念yue,在意义方面,可以推测为:阅兵的“阅”、阅卷的“阅”、阅览的“阅”、阅批的“阅”、阅世的“阅”等。

    判读单个的字后,紧接着是词的合成,也就是根据下一个手,此字的意义就会完全确定。

    若下一个字是“读”字,那合起来就是“阅读”,若下一个字是历”字,那合起来就是“阅历”等 。

    当一个字与另一个字合成之后,形成一个词组,这时才能完整地呈现单字的意义。

    单字的合成阶段与想象阶段,是相互连接的 。

    例如, 同样是念“母亲”这个词语,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想象着同一个母亲的样子,而会根据自己的背景来想象。小朋友想的母亲,会是一位年轻女性;而有点年纪的大人,想的母亲便会是一位年老的女性。

    由此可见,同样是“母亲”这两个字,对不同的读者来说,便具有不同的意义。

    因此,在阅读的整个过程中,读者会把每个字的意义用画面想象,并推敲文章未用文字呈现的内容的含意,还要思考作者为什么写了这句话,,也要批判一下作者所写的是对还是错 。当然,还要判断其论点是否正确 。另外,对于作者的内容,也可以有创意地想象一下---假如是我,我会怎么写?

    换而言之,每位读者看完书后,都会有一套自我的想法,并拥有一股将这种想法替代于各种问题中,试图加以解决的意志 。

    于是,在阅读活动的全部过程中,读者们会透过“言语性的推测游戏”,使头脑更加灵活地运作,让思考力更加发达,也使得“思考力可以与阅读书籍的量做比较”的理论成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败国日本的政府高层,刻意让“读书的国民会兴隆,不读书的国民会衰亡”的口号流行,结果30年后,日本确实成为世界的经济强国 。

    为了提高儿重的阅读能力,自1995年起,美国联邦政府陆续提出了“美国阅读挑战”、“卓越阅读方案”、“阅读高峰会”、“家庭与社区走入学校运动”、“家庭参与”等措施,并不断推动以立法的形式将早期阅读能力培养法律化的措施。

    1997年,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提出“美国阅读挑战”的运动 。这一运动'旨在帮助孩子们在三年级结束前就能够独立、流利地阅读 。针对这次的运动,还发动了全美各个学校、公立和私立图书馆、各宗教机构、居民社区、各个媒体及各商业领袖,共同协助全美的学龄儿童开展阅读挑战计划 。

    1998年9月到1999年8月,是英国的阅读年。英国前教育部长大卫-布朗奇宣示,他要借着阅读年的推动,改变英国人对于同读的态度,重拾阅读的乐趣,“打造一个举国皆是读书人的国度”。

    日本把公元2000年定为“儿童阅读年”。早在l960年,日本的一位儿童读物作家,就曾发起“亲子读书运动”,这项运动要求父母每天至少能留出20分钟的时问,陪孩子一起阅读。此项运动带动了日本“家庭文库”即家庭图书馆的发展,同时也扭转了当时日本儿重将漫画作为“主食”的社会形势。

    (三)    成绩不好并不是因为头脑笨

    当两个人拿着同样的书,在同一时问、同一地方阅读时,他们各自所得到的信息量绝对不会相同。举例来说,在同一个教室, 从同一位老师手中,拿到相同的教科书的学生们,在考试的时候,有的学生考100分,有的学生则只考50分。

    到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 长久以来,大多数的人认为,这样的结果与学生的智商(IQ)有深切的关系 。

    不过,从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有人提出“考试会出现这样分数的差异,与每个人头脑里所储存的信息有关联性”的理论 。 也就是说,每个人记忆中所储藏的知识结构,比智商更容易决定是否能得到理想的分数,,或者不理想的分数 。这种主张的代表性理论,是先验图式(Schema)理论 。

    先验图式是指我们记忆中所储藏的所有经验,也就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和知识。

    在餐厅吃东西需要付钱,在医院应遵守医师的指示, 在教室里应得到老师的允许才能说话等,这些都是知识。诸如此类的知识,我们称之为先验图式。

    而先验图式是属于个人经验的成果,因此每个人对某个词或概念的 先验图式不尽相同。

    例如,当听到“国旗”这个词时,中国人会想到五星红旗,韩国人会想到太极旗,美国人会想到星条旗,日本人则会想到太阳旗。 如此一来,个人的先验图式,便可能会产生大到文化, 小至习惯的差异 。 而这样的先验图式在个人阅读的过程中,在浮现意义以及构成方面, 都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安德森与皮彻特透过下列的实验,证明了先验图式在阅读中如何呈现。

    实验中,安德森与皮彻特把一本名为“房子”的书籍,分别给 A、B两组学生阅读,他们将两组学生分别安排在两个教室里,并让两组学生仔细阅读那本详细形容房子的书,并各提供了一项提示给两组学生。

    对A组学生提示的是:从现在开始,以“房屋中介公司老板”的立场来阅读;对B组学生提示的是:从现在开始,以“小偷”的立场来阅读。

    当学生阅读完毕,他们让学生们把书里的内容详细地写在一张纸上 。

    结果,他们发现两组学生所写的内容迥然不同 。

    A组的学生所写的内容,主要是钉子已经掉落的木质地板、破掉的窗户数字、龟裂的墙壁、漏水的天花板等,大部分都是房屋中介公司老板会注意的事项。而以小偷立场去阅读的学生们,所写的内容却是昂贵的手表、年代久远的古董、价值不菲的银盘以及水晶盘等物品, 以及开启的后门,还有庭园中的大狗等,这些都是小偷会注意的事情。

    透过这项实验可以发现,读者并不是被动式地阅读作家们写出来的内容,而是以先验图式来主动地解读内容。 因此,看同样的书籍,获得知识较少的人, 并不见得是因为对于字句或单字的理解有困难,而是因为对于该单字所指称的事物之前了解不足的原因。

    由于每个人各自感兴趣的领域以及经验皆不相同,因此先验图式的形态也会有所不同。像这种先验图式的差异,在闻读或考试中,便会形成个人容易理解的领域和不易理解的领域 。举例来说, 当某些学生们读到和“俄罗斯为什么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共产主义国家”相关的文章时,倘若曾经看过以沙皇俄国为背景的童话、小说,或是电影、录像带的学生,立刻会动员脑子里储藏的所有先验图式,,这样就很容易理解文章,从而轻而易举地知道问题的答案。因为他们了解,俄罗斯在沙皇政权下的200年期间,农奴们过着多么惨不忍睹的生活,而贵族们又过着多么奢侈糜烂的生活。因此,他们就很清楚,为何怒吼着民主、平等社会的共产主义会在那里崛起。

    不过,若是没读过俄罗斯文学,或者也没看过相关电影的人们,由于对沙俄时期没有任何先验图式,所以便无法解读这项问题,甚至会认为这是非常艰难的题目。

    也就是说, 所谓太难或很容易, 是根据对该问题的先验图式是否在脑中储藏来决定,而不是以学生的智商高低来决定 。

    由此可见,以往认为孩子理解能力未进步的原因在于头脑不够聪明,,是不正确的观点。

    (四)    提升 EQ的阅读

    衡量人类精神领域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衡量所谓知道或不知道的智商指数(IQ) ;另一种是衡量如何感受,又如何行动的情商指数(EQ) 。

    而学校的考试,大部分都属于衡量智商指数(IQ)的领域 。

    所谓知道或不知道, 是指在我们的脑中所拥有的120多种能力中,,负责记忆力、理解力以及思考力的能力 。

    因此,用同样的方式念书,成绩却迵然不同,是因为其记忆力、理解力以及思考力的差异。长久以来,无论东方或西方的所有学校教育,都专注在知道或不知道方面,也就是说,通过测试记忆力、理解力以及思考力,实行单方的教育评测 。

    IQ高的小朋友们,通常对于记事、计算、理解方面有很强的能力 。而学校所实行的评鉴中,测试记忆力、理解力以及思考力方面的比例,大约占全部的90%。因此, IQ高的小朋友们,可以得到很高的分数,也能够很顺利地进入好的学校 。

    不过,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比起记忆力及计算能力,我们更需要忍耐心、同情心、持久心、自我抑制冲动心以及道德心。如果没有这些能力,,就算在学校是成绩优良的好学生,进入社会之后,也很容易变成无法适应社会的劣等生 。

    在未发现情商指数(EQ)之前,长久以来,类似这样的疑问,带给我们许多困惑。直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神经学者安东尼奥·达马西奥(An-tonio R.Damasio)在帮一位脑癌患者开刀后,终于破解了这个迷思 。

    在IQ检査中发现,患者的指数是属于非常优越的族群,记忆力以及语言能力也很出众, 他在社会上也是个成功的佼佼者, 而且还拥有一个很幸福美满的家庭。

    但是从接受脑癌手术之后,他的很多方面都改变了。虽然智商指数依然维持在150,记忆力和语言能力还是很卓越,但是周围的人开始讨厌他,甚至和恩爱的太太最后也以离婚收场 。

    到底原因是什么? 达马西奥在开刀的时候发现,患者从两侧连接思考的脑与感觉的脑神经的结合体系,已经被毁损了。因此,那位患者看到可怜的人不会有同情心, 碰到愉快的事也不会觉得快乐。

    換句话说,他成了一个什么都懂,但完全不会有感觉的人。也就是变成一个理性能力很强,但感性能力很差的“聪明的笨蛋”。

    安东尼奥·达马西奥是美国爱荷华大学医学院神经学的教授,他在所著的«笛卡儿的错误» (Descartes'Error:Emotion,Rea-sonandtheHumanBrain)一书中,提出了“心物一元”的概念,阐释了当我们学习时,大脑如何回顾过去的各种经历,并立即从不同的部分提取这些因子,来建立基本的数据单元。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的大脑受伤,这些数据单元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他的心智功能也会受到影响,就会做出一些怪异的、不合常理的行为 。

    阅读是提升情商指数(EQ)最有效的方法,我们从历史上的伟人们的事迹中可以看出 。

    以成功的政治家亚伯拉罕-林肯为例,他小的时候会看妈妈借来的书籍,看到三更半夜,是个典型的阅读少年。

    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为了满足看书的欲望,因此到书店去打工。

    发明大王爱迪生10岁的时候,就已经读过«罗马帝国的兴亡史»、«大英历史», 以及莎士比亚和狄更斯的名著,是个名副其实的阅读王。

    而富兰克林阅读过的书籍, 则是多到数不尽。 甚至有传闻说, 当他看完一本书后会把书卖掉,然后再用那笔钱去买另一本书来看。

    还有弗洛伊德,他受到学识丰富的双亲的影响,八岁时就已经读完了莎士比亚的作品集,甚至还拜读了达尔文的«进化论» 。

    而有着一对在农场工作的父母的牛顿,大约12岁那一年,在应该要照顾家畜的时间,他却偷跑到阁楼去看书,结果把家畜搞丢了,这也是很有名的传闻 。

    上述所有的实例充分证明, 在这些伟人的成功路上, 阅读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告诉我们,他们的成功并不是因为有高 IQ,而是因为有高 EQ。

    那么,阅读又是如何让感性能力变得更丰富的呢?

    首先,当我们看书的时候,我们就会经历他人的立场,可能是王子或是公主的立场,有时候也会变成乞丐的立场,甚至还会变成老人的立场 。

    因此我们可说,书籍能让读者间接体会作者或是主角的经验 。

    而像这种间接的经验,能够提升读者的感性及想象能力,进而拥有更多耐心与勇气。

    通过像这样的过程,在不知不觉之中,读者就会渐渐感觉自己就像书中的伟人一样。因此,童年时期读了很多优良的书籍,就等于是把世界上伟大的入当作自己的老师,也可以大胆地说,在童年时期,人生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五)    可以依靠一辈子的锚

    人类的安全感,并不是完全只靠满足物质上的欲望所产生,而是在心中要有健全且真实的价值观。没有真实的价值观的人会失去安全感, 被现实生活中的混乱价值摆布,盲目地随着别人起舞,或因为错误的判断而毁掉一生。

    而优良的书籍会在非常时期, 带给那些快乐阅读的读者们, 如同锚一般的力量。就好比在波涛汹涌的大浪中放下锚,让船身稳住的力量一 样,这便是活在世界上可以依靠的力量,也就是价值观 。

    看过许多书的人碰到问题或挫折时,便会自然地把那些书中看过的故事,作为借鉴,想象着“当谁碰到这种情况,是这样处理的”,或“当谁碰到这种情况,会怎样处理”,或产生“像这种情况,应该要这样处理''的想法,全根据那个人阅读的是什么样的书,来决定那个人的判断 。

    书籍决定人类价值观的情形,有下列几种:

    首先,根据阅读过的书籍的种类与内容,其价值观也会随之改变。

    从小喜欢看科学方面的书籍的小朋友,对于科学方面会非常敏锐,并且会从科学的角度去思考,对科学世界有浓厚的兴趣;相对地,喜欢看童话书籍或是小说的人,比起科学,他们较关心的是哲学或社会学方面的知识。

    例如,小说«包法利夫人»里的主角爱玛,是住在诺曼底地区的一个农夫的女儿,她虽然在修道院接受教育, 却阅读了当时在欧洲非常流行的浪漫小说。

    爱玛一直沉醉在追求炽热爱情的美梦中,她相信总有一天,会出现一位帅气出众的骑士,带她远走高飞,到遥远的异乡国度,就好像罗曼史中的故事情节一样。但是她最后却和一位平凡的医生结了婚,由于她无法适应自己的现实生活,因此彷徨地到处寻找那位帅气出众的骑士,终究逐渐走上毁灭之途。

    这个例子说明,书的内容可能成为塑造人类内在价值观的基准 。

    我们还可以举林肯的另外一个例子。林肯43岁那一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读到斯托夫人(Stowe,H.B. )刊登在华盛顿杂志上的«汤姆叔叔的小屋»。当时林肯终于彻底了解到黑人制度的矛盾,并由此对黑人产生同情。

    7年后的l861年,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整个美国被黑人问题所笼罩,当时林肯毫不犹豫地站在黑人的立场,并于南北战争中获得了胜利 。

    他在南北战争的胜利宴会中, 说了这样的一席话: “今天这份荣耀, 并不是属于我的,它是属子写«汤姆叔叔的小屋»的斯托夫人的.我不过是因为拜读了她的书,深受感动,从而做了正确的行动而已.”

    这个案例再一次说明,阅读确实是人类塑造内在价值观的基准 。

    书不但可以让人类更有远见,还使我们拥有正确的判断力 。当我们在看书的时候,会透过伟人们的一生,或是从轻举妄动、愚不可及的人们的样子中,得到深刻的启迪。

    书籍给我们的另一个好处是,它给我们可以连接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智慧。历史是一种纪录,把过去发生过的重大事件记录下来,传承给后代子孙,让他们可以了解现实,进而可以预测未来。其中,发现未来, 对年龄幼小的读者来说,是一项必须且又很重要的价值 。

    孩童们对自己的将来都有些许的不安与好奇,因此经常会想象自己长大以后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 根据一项调査显示,大部分的成功人士,都是在小学的时候受到所阅读的书籍的影响,从而决定了白己的将来。

    (六)    阅读可以医治内心里的病

    当我们身体生病的时候,会到医院求诊,接受打针或是吃药等治疗;

    但是当内心生病的时候,不是白我哀怨痛哭一场,就是唉声叹气、郁郁寡欢 。难道没有医生可以医治内心里的病吗?

    自从1980年开始,在精神治疗的方法方面,艺术就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其实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在心情郁闷的时候,听听音乐,会让心情变得比较轻松自在;当然,在闷闷不乐的时候,开车到郊区去究究风,散散心,也可以纾解心情。像这种轻松愉悦的感觉,我们称为净化作用(Ca-tharsis) 。

    净化作用具有可以净化人类的情感、毁掉那些不好的感觉的能力,,而净化作用在艺术上,也是相当重要的因素。

    不过,也有一些较严重的内心里的病,不是简简単单地听听音乐、看个电影,或是出去兜风散心就可以医治的 。

    而这个时候,阅读治疗便具有很好的效果 。阅读对人类的精神世界,,比开车兜风、音乐、美术、运动等,更能发挥其深刻的作用 。

    音乐具有瞬时性或是抽象性的特质;美术则是属于空间性、表面性;

    但是文学是有故事内容的,它超越了时间与空间,是比较具体的 。 尤其是通过与作品中的人物相见,可以回顾自己的过去,发现未来。给后代子孙, 、t目也f「 J可以了

    如果说,某本书会给小朋友的灵魂带来伤痛,会让小朋友生病,那么那本书就根本没有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这样的书对儿童来说,无疑是刀枪,是凶器。

    譬如«红豆绿豆»(注:韩国传统童话故事)以及«白雪公主»这类和继母题材有关的故事,虽然是很优秀的作品,但是从阅读治疗的层次来说,,它也可能是一种会带来疾病的作品。

    要知道,并不是只有病菌会给人体带来疾病,书也会给人类带来疾病甚至死亡。

    举例来说, 像这样有关继母的故事, 便容易带给被继母所养育的孩子们很大的伤痛。

    由于离婚率的上升,儿童与继母生活在一起的人数也逐渐增加,对   于那些儿童来说, «白雪公主»或是«红豆绿豆»,很可能会带给圆满的家庭以致命的打击。孩子们可能开始怀疑继母给的食物是不是有毒,继母对他们愈好,他们反而更会用怀疑的眼神去看待 。

    因此,不是每一种药都可以医治所有的人,也不是每一本书对所有小朋友都有益处。所以,在选择书的时候,一定要参考读者的情况与立场。

    二、什么样的书是好书

    “如果有一天,你一个人即将被送到无人岛,而你所能带的东西只有10本书,请问你会选择什么样的书? ”

    如果你能知道,某一个人重复看的书是一本什么样内容的书时, 就等于了解了那个人一半以上的内心世界。看他所喜欢的书的种类,就能了解那个人的兴趣; 看那本书内容的素质水平, 就能了解那个人的精神素养;而他所喜欢看的书,就等于是那个人的本身 。

    如果以前问:

    “世界上最好听的三种声音是什么?”

    当然是小孩子喝奶的声音、旱地里灌溉水的声音,以及孩子念书的声音。”

    我们的祖先只要听到自己的孩子在念书,就已经感到幸福无比了 。

    但是,现代的父母亲们却无法充分享受这种感觉, 因为有太多不利于孩子的书在不断地出版。根据1999年出版文化协会的统计,韩国每月有400多种书出版,等于一年有超过4800多种新书出版。

    孩童时代是非常短暂的,成人时代平均有50年甚至可以延长至70年,但是孩童时代不过只有10年左右。在这短暂的岁月中,孩子们会经

    历学校生活、认识朋友、写作业、到补习班、才艺班等,然后再从剩下的时间中,抽空来阅读书籍。

    因此,他们没有多余的空闲,像大人们一样,看一些不好的书籍来浪费宝贵的时间 。另外,比起大人们已被污染的头脑思想,孩童们的头脑比较干净无瑕,因此他们的记忆只要被画过一次,就不容易擦拭干净 。

    比如说,我们无法记起昨天看过的连续剧中的主角,但是却对儿时玩伴的记忆深刻,无法忘怀,这是因为孩童们的记忆是永续的 。 所以,绝对不能让孩子们在这短暂的孩童时期看到不好的书籍,污染了他们的灵魂。

    由于上述诸多原因,我们更有必要把好的书籍送到孩童们的手中。因此,现代的父母亲与老师又多了一项责任,那就是为孩子们选择好书 。

    在此,综合了古今中外所有好书的条件,列出对儿童书籍的评鉴基准,如下:

    ( 一 )    永远且普遍的价値观

    如果一本书不论你在10岁的时候,或20岁的时候,甚至30岁、 40岁的时候,还是觉得很好看、很值得,那么它一定是一本好书 。

    如果一本书10岁的时候觉得很好看,到了20岁就觉得不好看, 30 岁的时候觉得不值得看,那么那便不是一本好书。充其量, 不过是一本二流或三流的书籍。那种书不需要给孩童们看,因为那只不过是在浪费时间。

    如果有一本书,不论在韩国或美国甚至俄罗斯等世界各地,都是孩童们喜欢的书,那么它肯定是一本好书 。

    但是如果一本书,只在某一个地区短暂地出名,然后很快就销声匿迹,那么它肯定不是一本好书,那种书也不需要给孩童们阅读。

    观察儿童图书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儿童图书也和大人的书一样, 敏感地反映着时代与社会的特色。

    15世纪西方儿童书籍的内容,充满着强势的信仰气息; 20世纪50 年代的韩国几童书籍,则是混合着右翼思想,是属目标性文学;而朝鲜的儿童书籍,则是将金日成、金正日偶像化,是属于模式化文学 。

    像这类的书籍,一旦跳脱了那个时代、那个地域,就会变成没有人要看的书籍。 换言之, 是属于无法超越时间与空间,最后会销声匿迹的书籍,其主要的原因是在于,它缺乏永远且普遍的价值观 。

    另外还有一种,是因登上排行榜而热销的书,但是只热门了一季,之后很快就成为被遗忘的书籍,这种书同样也是因为没有永远且普遍的价值观 。

    含有永远且普遍价值观的书籍,我们称它为古典或是名著 。

    如果一本书经历了几千年或是几百年, 依然有很多人在阅读, 那么这本书,才是应该让孩童拥有的珍贵宝石 。

    法国文学大师罗曼·罗兰,一生博览群书,尤其对莎士比亚、歌德、托尔斯泰等大师的经典作品情有独钟,从中汲取思想和语言营养,创作出«约翰·克利斯朵夫»,并以«米开朗基罗传»、«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开创了法国史传体传记文学的先河。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认为:喜欢同读一目了然的书的人是懒惰的人,只有阅读那些需要自己反复思考才能明白的书的人,才是真正的读书人。

    俄国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

    (二)成长的故事

    通常是在30岁达到顶点之后,逐渐走下坡,但是精神方面则不会以某个年龄层为警戒线,过了这个年龄成长会就此停止。 除非是因为罹患痴呆症导致大脑功能衰退,否则精神上的成长是不会停止的。 而精神方面的成长,是人类的特质之一 ,与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之处,也是这一点 。

    尤其,孩童时代是成长欲求最旺盛的时期,随着肉体的成长,精神方面也同时会成长,而可以协助这阶段的孩童们的,就是成长的故事,也称之为启蒙故事。

    启蒙故事是一种目前深受世界瞩目的儿童文学的形态,是一种描述极度平凡,且又不引人注意的孩童,成为优秀的大人物的过程的文学。孩童们在这样的故事里,发现喜悦与快乐。也就是说,读者会把故事里的主角当作是自己,进而体验自己从未经历过的那些未知世界,并逐渐成长 。

    就某些观点而言,所有的儿童文学都具有启蒙故事的特性,而其中又以英雄传为最典型的例子。

    英雄传大多分为:分离→艰苦→成功→回乡这四个阶段,大部分是描述一个孩童离乡背井,受到生命的威胁,而且经历许多艰难与挫折,并在这种情况之下,勇敢地与敌人对抗,最后终于立下大功 。

    以“凯旋归乡”的故事架构为基础的英雄传,告诉孩童们, 一个孩子是如何转变成大人, 一个平凡的人又是如何变成伟人。这时,故事里的主角愈是不平凡,愈能发挥出英雄传的效果 。

    韩国的英雄传,在这方面有很大的问题。因为韩国的英雄传经常是以有着豪门世家、俊俏外表、聪颖头脑的孩子为主角,以此写出成功的故事。

    当然,也有像姜邯赞将军(韩国高丽时代的名将) 一样,长得不够帅气的孩子,也有像韩石峰(朝鲜中期书法第一人) 一样,家境非常贫穷的孩子成功的故事,可惜大多的故事,还是一定会把主角的背景,设计成家道中落的贵族弟子,藉此强调出阶层的优越感。这种优越主义,很可能会带给那些家境贫苦或是成绩不好,以及长得不讨人喜欢的孩童们很多挫折与自卑感,强制地使他们从初期就抛弃梦想。而对于那些富贵家的孩子,或是成绩优越的孩童们来说,同样的也让他们认为,只要丧失前述那样的条件,就应该轻易地抛弃一切 。

    例如,在1986年,韩国釜山地区有一位小学六年级的女学生,她从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都是班长,但是上六年级后,她因为未能选上班长,竟然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当时这条新闻在韩国国内造成很大的震撼,而每年也都会发生青少年因为没能顺利考上大学而选择自杀的事件。我常常怀疑,我国的社会发生这样的不幸事件,会不会是与那些神童般的伟人传有关。

    相反的,西方国家的伟人传,很多都是以平凡的孩童,或是成绩很差的孩童为主角的成功故事。

    长得丑陋且家境贫穷的林肯、安徒生,由于成绩不好最后遭到退学命运的爱迪生,被导师在联络簿中批评为“此学生在任何方面丝毫没有成功的可能性”的劣等生爱因斯坦,家境贫寒的卡内基等,皆是例子。

    可以肯定的是,孩童们是从和自己本身的条件差不多,或是不如自己的孩子们的成功故事中得到勇气的。

    书籍或是文学是让我们成长、让我们感到幸福的工具,倘若某本书会带给孩童们自卑感,让孩童们陷入挫折感之中,那么这本书便不是一本好书。

    相对的,如果某本书会让孩童们成长,可以治愈他们的挫折感,并引导他们迈入成功,那这本书肯定是一本好书 。

    (三)    探索故事

    孩童时期的另一个特色是好奇心。

    “越过那座山会有什么呢?”

    “大海的另一边是哪一个国家呢? ”

    孩子们都想要知道一些自己不知道的事,也喜欢寻找答案,念书或是探索的行动,也是出自于一种好奇心。

    所有的儿童书籍里都具有探索的架构,其中探索架构最浓厚的,莫过于神话故事、民间故事以及传说故事,包括侦探小说、冒险小说、科幻小说等。

    神话故事大多是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的,通常故事里的主角们, 根本不知道哪里有什么东西,或是如何才能找到,却不断地寻找着,而且那些主角们还要安然无恙地度过下列三个阶段的陷阱。首先是以口渴或饥饿来象征嘴巴的渴望,第二个陷阱是用美女来象征性的陷阱,第三个陷阱则是以猜谜的形态呈现,这是针对智慧的考验 。

    神话故事中所出现的这三种陷阱,若以现代的方式来解读,我们可以视它为对物质方面的考验、对性方面的考验,以及对智意方面的考验 。

    神话故事中的主角,通常一定要通过这三项考验,才能得到幸福 。

    像神话故事这样的架构,我们可以把它当成现实生活的缩小版 。

    例如,偶尔在报章杂志中所刊载的贿赂事件、贪污案等,都是属于无法通过第一个陷阱, 也就是所谓的物质陷阱的情况; 而名人在一夕之间被性丑闻困扰,就是无法通过第二个陷阱,也就是性陷阱的情况;就算通过了前两项陷阱,也有很多是在第三个陷阱,也就是智慧陷阱中失败的案例 。

    在社会中的人际关系、随时随地要做的选择与判断、战胜低俗文化的诱惑与引诱,这些都是象征着我们人生中所需要的智慧 。

    例如,看日本进口的暴力漫画或暴力录像带后,进而成立暴力组织的人,就是未能通过智慧的陷阱而堕落的例子 。而拥有智意的人,永远都会做出正确无误的选择与判断 。

    在阅读神话故事的过程中,孩子们会看出隐藏在作品中的这种现实的原理与真实, 就好比小鸡会从废弃的稻草堆里, 挑拣饱满的稻谷吃一样,孩子也会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出生存之道 。

    (四)    上升动机

    为了变得更幸福而阅读, 不论内容是喜剧或是悲剧, 人们总是会从中挑选出自已的幸福所需要的那个部分。

    带给我们幸福的文学, 它具有一种可以洗涤人们的不安或是痛苦,,以及心中的彷徨,并引导我们进入幸福世界的因素。 那个因素我们称它为上升动机(motif) 。

    儿童书籍中,有些书有上升动机,有些则不然 。

    举例来说,安徒生的童话«丑小鸭»,结局部分是丑小鸭终于摆脱了孤独、思念与饥饿,变成一只美丽的天鹅。因此,阅读过此作品的孩子们,,可以体验经历艰难困苦, 迎向光明世界的感受,进而体会到喜悦与幸福 。

    不过伊索寓言却带给孩子们刚好相反的现象,很多伊索寓言的内容,,并不是以解决问题作结, 多半是以死亡与破灭、报复与嘲笑收场。 伊索萬言所呈现的这种绝望式的结局,让读者们体验到黑暗与郁闷。换言之,,伊索寓言是欠缺上升动机的文学。

    譬如说:老虎跌入万丈深渊中、驴子背着棉花栽进水里、懒惰的母牛被拖进屠宰场、说谎的小孩被野狼咬死等,没有希望与求援,也没有乞求原谅的机会,只能感觉到彻底的绝望 。

    像这样的结局,是无法扩张孩子们的视野,或引发他们的创意性的。

    这种下降动机, 就好比是把孩子们关在废弃的笼子里, 然后再钉上一堆钉子。

    在这样的作品中,读者们不但不能体验到净化的作用,反而会体验到绝望与挫折。阅读这种类型的作品,可能会影响孩子们的情绪,造成

    孩子忧郁的个性、绝望的未来观、报复性的思考等负面后果。

    真正的上升动机作品集,是指能引导读者成长的作品 。

    (五)    能传达感动的教育

    优秀的作品会带给读者人生中需要的哲学, 那些哲学不但有益于我们,而且美丽。若某文学作品会让读者退步、让读者的灵魂堕落,那就不是好的文学 。

    这一种能将读者引导至更好的哲学世界的特性,就是文学的教育性 。

    “伟大的作家就是伟大的教育家,但是伟大的教育家并不见得是伟大的作家。”

    这句话贴切地表现出对于文学的教育性的解释,这表示文学的教育性是结果,但无法成为目的,也表示文学的教育性是穿着感动的衣服,而不是道德的衣服。

    韩国儿童文学所追求的教育性,有着“向善意识”的特色,作者往往拿着一个名为“劝善惩恶”的框架,让主角只能活动在那个范围之中。

    书中传达出的是善良的人会有善报,坏心的人必定会有恶报。 而同属这种善意识的另一类型,就是许多服从大人、听话乖巧孩子的成功故事。 因此,大多数人深信,唯有讲述善良的人物与听话的小孩的故事,才能教育小孩子。

    不过,我们实际的人生并不是如此。我们往往是在那些不善良的人那里学习到的更多,在失败经验里体悟出更有价值的哲学。 一个原本不善良,又不听大人话的小孩,变为一个乖孩子的过程,反而更具教育性,,也更让人感动。

    西方的儿童文学就很善用这种现实原理,比起听话乖巧的孩子成功的故事,反而是我行我素、不听话的孩子,或是原本有着坏心肠,后来终于觉悟出自己的错误,变成了一个成功的人的故事较多 。例如,顽皮捣蛋的汤姆做了一番大事(«汤姆·索亚历险记»);那个不听木偶爸爸的话,我行我素的小木偶最后反省改过的故事(«木偶奇遇记») ,都让我们深受感动 。

    韩国注重培养乖巧孩子的教育, 虽然让小孩子成为很守规范的人,,不过注重追求自我个性的西方教育,却让小孩更具有创意 。

    如今我国的文化,也应该跳脱只培养乖巧孩子的思维,往培养具有自我个性的孩子的方向去追求,而且不应该以规则与规范的强势去教育,而要用那种能让孩子们可以往更美好的世界成长的感动教育来教导。

    (六)    暗示性的开始与具有想象空间的结局

    孩子们是一群为了乐趣而去阅读的厚颜读者,任何一个独裁者,也没有能力让他们阅读无趣的书。

    幼儿们平均大约有30秒左右的集中力,小学低年级生大约有3分钟,高年级则有5分钟的集中力 。因此,针对特定读者的儿童图书,必须要有一个暗示性的开始。

    实际上,那些流传已久,提供给孩子们阅读的名著的共同点之一,就是暗示性的开始。

    一个优秀的开端,首先要伴随着好奇心。

    好像只要轻轻地碰触一下,就会跳出有趣的故事的那种开始: 好像海绵一样,吸收了很多故事般的开始 。 这样的开始,就很容易将读者引至作品世界中 。

    第二个是兴致的开始。这里所指的兴致不是笑话或是玩笑、怪异、搞怪以及恐怖等,指的是惊奇 。

    «爱丽丝梦游仙境»一开始,穿着背心的兔子,从背心口袋里拿出怀表,,一边喃喃自语地说来不及参加派对, 一边钻进洞穴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第三是简明的开始。孩子的集中力是剎那间的,因此要在三至五分钟之间, 掳获他们的注意力。如果故事的开始是乏善可陈又很冗长的,,或是以复合语句的方式开始的故事,就会让儿童读者失去兴趣。

    当然也需要一个具有想象空间的结局。所有的作家与画家,以及所有的出版业者,都希望自己的作品,是永远留在读者记忆中的名作。不过,事实上,只有少数几个作品会吸引读者,并永远停留在他们的脑海里。

    那些持续吸引读者的名作中,有很多作品都具有一个有想象空间的结局。

    像这种“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后死去”方式的结局,是无法让读者发挥思考力的, 因此很容易被读者遗忘 。 尤其对那些想象力丰富的孩子,以及充满成长欲求的孩子而言,具有想象空间的结局,是必要的。

    想象力能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给我们的思维插上超膀,在智慧的宇宙中自由翱翔。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想象是超越现有的知识结构和层面的,是属于我们每个人自己的一个空间。对于我们的孩子们来说,他们的想象力则更为丰富。 如果作者在书中留有足够的想象空间,并且安排具有想象空间的结局,那么在间读的时候,孩子们的这种想象力更是可以得到充分的滋养和激发。

    (七)    与众不同的主角

    在一部作品中,读者首先见到的,不是故事或主题,而是人物。在作品中看到的那些具有魅力的人物们,可能会比和我们一起上学、一起玩耍的同学们,还要清晰地留在我们脑海里,支配着我们,影响我们的人生。

    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往往会创造出伟大的人物。很多伟大的作品的共同点,就是有着与众不同的主角 。

    所有在读者脑海里清晰地留下印象的那些名作里的人物们,都具备着独特的特质。与众不同的容貌、与众不同的环境、与众不同的个性,以及可以预测的与众不同的未来,塑造出一个名副其实与众不同的主角 。

    平凡的容貌、平凡的环境、平凡的个性,以及可以预测的平凡未来的平凡主角,无法引起读者们的兴致 。

    «汤姆·索亚历险记»里的主角少年汤姆,是一个没有父母的孤儿; 在«悲惨世界»中,因为偷了一块面包,结果被关进牢狱里长达19年时间的冉阿让;在«清秀佳人»中,有着一头红发的主角安妮等,他们都是与众不同的主角。

    为了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主角,神话故事里,常会出现外貌俊俏又很勇敢的王子, 或是心地善良又很美丽的公主 。 但是现代的创作童话里, 主角的身份已逐渐被调整,经常会有贫寒家境的孩子、面貌丑陋的孩子, 以及个性怪异的怪胎等主角出现 。

    (八)    简明的对等式文章

    所谓好的书,是指容易阅读的书 。

    就算有再好的内容,但如果是以很深奥难懂的句子,以及复杂的语言结构方式表现,那么谁会看那本书呢? 在那种书里, 年幼的读者是什么也得不到的 。 优秀的名著所具备的众多条件中,不可或缺的是,它必须是简明又容易的 。 尤其对小朋友而言,那更是必备条件 。

    所谓简明又容易的文章, 是指有着容易的字词、不绕口且顺畅的语句;也不是以教训的语气写作,而是和读者站在对等位置的文章。

    阅读是作家与读者在作品中相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作家与读者有着上下关系或是主仆关系时,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就无法进入主动状态,反而会停留在被动的阅读过程。如果作家以全知全能的立场,告诉读者这个是对的,那个是错的,这样作家就等于是站在读者之上,,这种情况之下,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是没有乐趣可言的 。

    当自己在作品中发现某些关键时,读者们会感到快乐无比。 因此,,作家若是把“人一定要正直”或是'·我们一定要孝顺父母'等讯息,直接且强制地带入文章中,那么读者是无法从中发现喜悦或乐趣的 。

    所谓可以让读者感到快乐的对等式文章,就是呈现出真实的模样和状态的文章。

    (九)    让读者一同参与的作品

    阅读是一种言语上的推测游戏。根据言语所指示的情况,想象作家没有写出来的部分,推测下一步可能发生的这项工作,是属于读者的。读者在作家直接解释清楚的作品中无法得到乐趣, 读者在有很多可以自己推测、想象部分的作品之中,比较容易获得乐趣。

    举例来说, 读者在下列两句内容中获得的就不同。

    ·林肯他总是穿着露出脚的裤子。

    ·林肯是个高个子,他虽然家境贫寒,但他有着不奢侈,也不会愤世俗的个性。

    第一句叙述可以让读者自我推测林肯的面貌、家庭环境、人品等,是一句联想力十足的句子; 而第二句叙述, 作家将所有的事实解释得一清二楚,读者在这种固定内容的作品中,无法做任何推测,因此会感到乏味无聊。

    作品优秀与否,不单只是看作品的内容,还要根据与读者的互动关系。

    可以让读者有很多想象空间、增加思考力的作品,才能带给读者乐趣,也能让读者获得比作品内容本身更高的价值。每一本书的价值,其中一半是由读者决定的 。

    在阅读过程中,可以让读者参与的书籍,才会永远留在读者心中 。

    (十)    含有故事的图画

    再以儿童书籍来说,图画和内容一样是极重要的因素 。

    大人的书籍,其内容左右了该书的质感。但幼儿的图画书以及儿童图书,里头插图的质感,也关系到书籍的质感。

    第一,好的图画,是含有故事的图画。只看到图也可以述说故事的图画、没有字也可以编故事的图画,这样的图画补述了字句中未能表达的部分,让文章内容更加丰富 。

    光以字句的内容画成的图, 或者怎么看也看不出含有故事性的图,,不但无法刺激孩子们的想象力,也无法提升创意力 。如果同样都是安徒生童话,选择图片好的那一本,才是聪明的决定。

    第二,好的图画其颜色是柔和而雅致的。若是使用了太多原色,或

    使用太多像黑色等暗色系的图画,容易造成小孩子的疲劳。根据色彩心理学研究,喜欢看强烈原色系的孩子,个性比较冲动、没有耐心。 就如同大人们如果面对柔和而雅致的颜色, 心情与感觉也会跟着明亮、美丽一般,孩子们的心情同样也是会变得比较安定,个性也会变得柔和 。

    第三,好的图画不会把人物的面孔画成恶毒狰狞的样子。恶毒狰狞的表情会在小孩子的心里留下阴影,宽容温暖的表情、满足纯真的表情、温文儒雅的表情,这样的图画会让小朋友拥有优雅的人品 。

    第四,好的图画不是多画外国人,而是要多画本国人。由于韩国的图书来源以外国居多,所以不知不觉中,在韩国人的意识里,没有我们的面孔。因此,当我们要小学生画一张妈妈的脸时,每个孩子画的都是鼻子尖尖的、眼睛大大的西方女人。为了找回我们的面孔,我们更应该要给孩子们看我们本国人的面孔。

    第五,面孔带着栩栩如生表情的图画。 图画中孩子们最关心的,就是脸上的表情,因此,在儿童图书中,经常以拟人画法的原因也是如此。尤其喜怒哀乐的表情要很明显地表达, 因为模棱两可的表情, 很容易误导作品的内容。                                 .

    第六, 图片中所出现的人物或动物的大小,应与作品的内容有关联性。如果作品内容是狮子被老鼠整得不知所措,但是如果图片中的老鼠大小不到狮子的1/10,那么效果一定会大打折扣。此时,如果把老鼠画得比实际还要大一些会比较妥当 。

    第七, 图画的方向应与文章的方向一致 。 若书是从左边往右边看, 所有书中的内容与图片,都要从左边往右边进行。也就是说,右边是前进的方向,左边是后退的方向。不过,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图片中的人物是从右边往左边走 。 除非文章的内容中指出是回到过去,如果是朝着未来走去的话,这本书就会造成读者认知的混乱,导致降低阅读欲。第八,书的插图应该要以开启页为单位架构。如果把一样大的图片,同时放在两页里时,会使阅读欲下降。

    第九,书的插图应该要和作品的内容一致。如果画家与作家不是同一个人的时候,经常会发生内容与图片不符合的情况。这种现象会让小孩子对书失去信赖度和阅读兴致。

    (十一)    美丽的装订

    当我们发现一本有着美丽的装订,且极有品位的书,不只是小朋友,,连大人们都会从心中感到喜欢。首先想到的是买那本书,带回家放在书 架中永久保存,或是想要赠送给自己心爱的人。装订美丽的书会诱惑读者,因此很多出版社努力地做出装订美丽的书籍。尤其是出版儿童书籍的出版社,更是投入很多的努力。

    不过,当我们观察市面上销售的书籍时,就会发现几个问题 。

    第一,目前市面上的书籍,较倾向于醒目的装订,而非美丽的装订。

    强烈的原色系、表情戏剧化的人物、刺激眼晴的大小与样式……相信这种现象是因为, 出版商们判断小孩子不会喜欢高品位的图书,而是喜欢幼稚的 。

    可惜那是误解,因为通常孩子们的眼光,比起原色,更喜欢逗留在二次色(混合色)上 。 根据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孩子们对原色图画不喜欢看两次以上,但是对二次色(混合色)却会看了再看。

    对于书籍本身和读者来说,颜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每种颜色都会产生只有那种颜色者会有的特别的力量。除了作为最基本的绘画元素之外,颜色在书籍和图画中还有许多特珠的作用 。

    我们对各种颜色的反应,多是来自这种颜色与某些自然物的联想。 颜色还是孩子与作者沟通的桥梁,是两者的“共同语言”。

    第二,没有考虑孩子们的体型,书籍愈来愈走向大型化的趋势。甚至还有出版社出版幼小读者身高一半高的大书籍,也有一些是幼小读者连拿起来都很困难的书。如果送这种书给小朋友,会让小朋友对书籍产生排斥感,进而妨碍小朋友与书亲近。

    (十二)    提升阅读性的编排

    当打开书籍要阅读的时候, 有些书会带来安定感与舒适感, 有些书则不然。通常可以用很舒适的感觉看的书,是具有阅读性的书 。 虽然有很多条件会影响阅读性,不过,大致上分为下列两种:

    第一,纸张与字的颜色。最理想的纸张是米色的无光泽纸张,字的颜色是深栗色。白色有光泽的纸张,很容易让眼睛疲劳,而米色纸张用黑色的字也无妨。

    最近我们到文具店会发现,有很多纸张过于白皙,而且还亮亮的,这些都会让小孩子的眼睛产生疲劳感。眼睛的疲劳不但是健康方面的问题,也是让孩子不喜欢阅读的主要原因。对那些因为过度收看电视或其他原因引发视力不佳的孩子而言,白皙发亮的纸张很不理想。

    第二,字句与字的形式。 字体的大小、粗细、位置等,都会左右阅读性。形成字行的基本单位是一个一个的单字,然后这些単字聚集在一起所形成的字句,逐渐备有线形构造,开始收容意义。

    我们可以看到,在很多图画书中,文字都仅仅是作为一个叙述者的角色出现在读者面前的,在版式的排列上也没有什么特别引人注目的地方。 而在有些图画书中,一行行、一列列的文字,有时会变得很大很粗,甚至本倒西至,像脱缰的野马一样驰聘开来。其实,在这时,文字本身已经不仅仅是作为文字了,它还是作为图画、作为一种情绪表现和宣泄出来的。

    一个字句,至少要包含一个意义,但是很多儿童图书中,尤其幼儿图书中,经常出现意义不完整的短缩文章,妨碍了阅读性。

    例如:“英美跑了,爸爸笑了,英美被抱”,这三句叙述就是属于太过简短,而妨碍了阅读性的句子 。如果把这些句子修改成“爸爸正在笑,英美跑过去被爸爸抱了起来”,如此一来,文章就变得很自然, 同时也提升了阅读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小学生阅读解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xlbw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