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最后一节课就要来临,我的助教身份也要告一段落,回顾这一个月来的点点滴滴,心中满是惭愧和不舍,因为近期学校工作十分繁忙,所以在三名助教中我的工作量是最小的,在此真诚的感谢付老师、李老师的谅解与付出。
现在回想起春春老师通知我成为“泡椒科学”助教时的心情,仍然感到激动、紧张,虽然期盼着成为助教,可机会真正来临的时候还是有很多的犹豫和顾虑,主要是怕自己不能胜任这份工作,怕失误、怕拖团队后脚,通过两次培训、优秀助教老师的分享,心里多少安稳了很多,至少感觉自己在CCtalk和小打卡的操作上学到了很多,也明白了做为助教主要的工作是什么,能针对性的做一些准备。
在忐忑不安中迎来了第一次直播。感谢群升老师自己完成了前期准备工作、主持,付老师也制作了打卡主题,他们的工作方式、方法都让我学到很多经验,也让我的工作变得“简单”,整理打卡内容(删除复制贴,提示修改昵称,点赞、评论、筛选优秀打卡并截图),可这简单的工作做下来才发现比想像的要困难,首先你要先确认作业是不是自己复制、抄袭。在这里我还要特别感谢李老师,有一份我推优的作业李老师发现是网上复制的,让我及时改正了过来。每一次的评语都是左思右想,对作业的推优也是压力很大的工作,因为你要在上百份的作业中找出几份最优秀的、最有代表性的是很困难、很累的。不过虽然很累但也让我见识到了很多优秀的老师、优秀的打卡,学到了他们的经验。
随着时间的推移,课程一节一节的结束,我也一点一点的进步,从最初的不知所措,到对打卡作业评判的自如、到䁔场PPT制作的熟练、到打卡的主题设置,唯一的遗憾就是一直没有机会参加直播䁔场,终于第四节课我有时间参与了主持,虽然有很多失误和不尽人意的地方,但也让我获得了难得的体验,克服了自己紧张的心理,锻炼了表达能力,希望以后还有这样提升自己的机会。
除了自己在这次分科中收获很多,我相信所有泡椒科学的老师都能在这次学习中有所得,无论是科学还是信息技术老师,这次都能在分科中找到自己想要学到的知识,更别说学科之间都是相通的。现在我们来一起回顾一下泡椒科学的经彩课程。
4月12日泡椒科学第一课《新教师如何上好一节科学课》,主讲老师是科学鱼网校导师沈国萍老师,沈老师是浙江省嘉兴市秀城实验教育集团教师,是浙江省嘉兴市小学科学学科带头人,还参加过多次教材的编写工作。她首先从一节好的科学课的要素讲起。一要解读教材,把握整体,二是分析学情,制定目标。三是设计教学,课堂实施。四是课后反思,不断提炼。可以说这四点不只是针对科学课的要素,他通用于每个学科。在教学设计中我们要从教材出发,把握教材整体。要了解学生基础,做到有的放矢,根据实际情况设定课程的学习目标。对课程要有完整的、切合实际的设计思路,在课堂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后要写好教学反思,找到自己的不足,记录自己本节课的亮点,为上好下节课作好充分的准备。
4月19日,青椒分科的第二节,我们迎来了“王子”老师带来的《有温度的极简教育技术》,这是一节互动最多、实用性最强、学员反馈最好的一节课,真的可以说1个小时的课程里“干货满满”,从“极简教育技术”的概念到时特点,从技术到时温度,面面具到的对“有温度的极简教育技术”进行了解析,课上“王子”老师还分享了很多小程序,如彩视、小影、在线奖状制作等等APP或小程序,真的让我学到很多。最主要的是这些都是手机可以应用的。随时随地我们都可以制作我们想要的PPT、相册、微课、视频,真的是易学、易用、方便、省时。
4月26日我们迎来了广东省网络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微课技术标准化工作委员会专家、中国基础教育专家联盟副秘书长、沪江互加计划“N师学院”导师、广东教育学会网络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曹本华老师的分享。他给我们带来了《科学与信息技术的微课制作》,从起源到概念在到分类,曹老师更细致的给我们讲解了微课的制作技术:拍摄制作微课、PPT导出微课、录屏软件录制微课。由浅入深,把我们带入微课制作的天地。拍摄制作微课时曹老师除了讲解了常规的教学视频以外,还给我人分享了纸片微课,即在画面中,除标题外的各个元素都是纸片,随着老师的解说,会被逐个地放到画面中,并用“手机+支架”的方式录制下来。一种简单但新颖的微课制作方法,真的迫不及待想去尝试一下。 接下来讲解的PPT导出微课是我最熟悉的微课制作方法,在这里曹老师又纠正了我的两个误区,一是对于背景音乐的使用我一直以为会干扰学生的注意力,却忽略了他对于学习的吸引力。二是人声和电脑合成音的使用,我试过很多软件,合成音都不是很自然,可看了曹老师的微课,我才发现合成音更清晰、更标准。接下来的方法讲解老师更是细致入微,从软件的使用到步骤方法都作了详细的讲解。
5月10日我们迎来最后一讲《泡椒科学总结分享会——青春不落幕、学习不止步》,没一位老师都有很多收获、很多体会,听着她们精彩的分享,也让我对这次分科学习有了新的理解。
张云霞通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实现了教师梦,在追梦的路上她付出了许多,在成为教师以后也没有放弃学习,三十多万字的简书、100多天的勇气读书会都记录着她的努力。
李毕梅老师对通过分科学习结合自身的思考、实践,对科学课有了新理解,在实际教学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能把所学应用于实践,值得我学习。
王双凤老师,来自上界的老学员,在这次分科学习中仍然认真,也收获满满,她的分享中有两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学以致用”“活到老学到时老”,她通过自身的努力真正做到了。
一个多月的时间太过短暂,在分别的时刻有太多不舍,但我相信,第一次结束都意味着新的开始,第一次分离终会再相聚,在学习的路上我们不会独行,当青椒红了的时候,期望我们再一次相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