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每个人都这样?一边说一时单身一时爽,一直单身一直爽。看着短视频里各种大女主语录,看电视剧纪录片里各种被爱情所伤的女人,感叹一个人真好,莫名的优越感爆棚。
另一边又羡慕别人有甜甜的恋爱,自己却始终一个人。生病一个人,快乐一个人,伤心一个人,连孩子都没有,一个人孤独死,好像也挺可怕,又没那么开心。
现实可能没那么糟糕,好像也没那么好。时常安慰自己,别贪心,不会什么都有,也别担心,不会什么都没有。现在能做的,大概是基于现实的行动。
还是要有亲密关系的,最好长期稳定高质量。如果没有,宁缺毋滥,好像要求还挺高。也许目前最需要的是,降低预期,这才大概率生活幸福。
好像这要求挺高的。婚姻有两个概念,缘分婚姻,是传统的婚姻,门当户对,男主外女主内,男人赚钱养家,完全不依靠女人,女人在家里相夫教子,更多的为家庭付出和牺牲。
是否结婚关键是八字是不是合?有没有缘分?有缘分就能结婚,没缘分就拜拜。讲究天造地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结婚了,叫成人礼。这时社会默认他是一个人,不是边缘人群,作为社会主流的分子,生存下去。
父母那辈大概就是这样,可能父母对子女不结婚,其中一个恐惧就是担心他成为社会边缘群体,无法被社会保护,没有归属感,避免被抛弃。绕树三匝,无枝可依。
遇到争吵时,思考的是,日子是不是过得下去?这种婚姻里,好像没爱什么事。大家不会说我爱你,日子照样可以过,甚至过得不错。过不下去的原因,肯定不是爱不爱,婚姻的基石与爱情无关。
另一个概念,是爱情婚姻。这种婚姻里在意个人情绪和感受,超过父母家庭社会这些约束。核心是以爱为基础,离婚的理由,大概是不爱了。婚姻的原因是三观相合,能互相提供情绪价值。
更在意自身的感受,大家从身份血缘社会,转型成了契约社会。婚姻制度也在转变,在意感情更多于其他。核心目的是个人利益最大化。跟你在一起,我会不会更好,这变成了更关键的问题。
更关注个人选择和感受的“内在性”。也就是一个人的内在和吸引力,成了更重要,更强的维系婚姻纽带。好像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大家的需求都变了,跟印象中父母的样子不一样了。
有些难受的地方是,身处这两种婚姻中交界的人,既要又要。要求多,意味着符合标准的人少。目的应该不是筛选掉大部分的人,而是让更多合适的人进入自己的选择范围。
在这种情况下,择偶的关注点:设定三条底线。在这过程中,要更多看清自己,原本以为自己能接受,实际上不能接受,原本以为不能接受的,实际上可以接受。
如果我给自己交友中,设定三条底线,那会是什么?第一个大概是黄赌毒,严重的不良嗜好。这影响太大了,而且嗜好太贵,我不配,家里没有金山。即使有金山,可能也养不起。
第二个大概是不能打老婆,这我感觉不能接受。在关系中,出现这种情况,可能就需要及时止损,重新审视:这段关系真的值得这样吗?
有时人的善良,会吸引一些不温柔的人。对方的不温柔,并不是善良的证明。家暴更多来自于决策系统,而不是情绪系统,是理性衡量后,选择打人来解决问题。这挺可怕的。
第三大概是不能男女关系不清楚。温和湿润的环境更利于植物的生长,不想带的帽子突然有颜色,可能这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不能接受的吧。
不知道这三项里,有没有什么是我以为不能接受,实际上可以接受的。可能也有我以为可以接受的,实际上接受不了的,更多的内容,期待以后的经历和记录。
在每一段恋情中不断更新底线。可能到现在为止,我还是没那么了解自己,我以为的了解,只是真实自己的一部分,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经历,才能知道我是我。
处理好亲密与独立的关系。有时关系中的两个人像刺猬,距离近了感觉受伤,距离远了感觉冷。在冷热交替中,学习和磨练处理亲密与独立的技能。
突然发现,挺匮乏的。开始写之前,感觉自己有很多话要说,写了之后,感觉无话可说。没有深刻的体悟,无法说出真正触动人心的语言。
还看到个好消息,有本书说道一个理论,人们低估别人对我们的喜爱。一件事原本在心里可能感觉对方有很强敌意,当表达出来,发现其实大家还是很友善的。
有个词叫破冰。人与人之间,原本有个冰层,跨越它,就能看到温暖善良的彼此。当开口,可能就发现事情比我想象的好。
谢谢你的欣赏,欢迎留言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