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阳明心学之读书笔记》三

《阳明心学之读书笔记》三

作者: b85d7900ec05 | 来源:发表于2018-05-11 21:17 被阅读13次

    王阳明在晚年的时候,曾总结出心学非常重要的纲领,就是著名的四句教,也可以说这四句话,就是阳明心学的核心,也可以说这四句话分别代表着王阳明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方法论。

    这四句教分别是: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那么这四句话分别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在生活中又该如何去践行呢?有一个王阳明曾亲身经历的故事,很能给我们启发。

    大明嘉靖年间,正直初春时节,到处郁郁葱葱,心学大师王阳明就在这生机盎然的天地间,为他的弟子们讲解心学。

    正津津有味时,一老农来求见。老农不是来听课的,而是想和他做一笔买卖。

    老农说,最近家里财政状况堪忧,很多地方需要现金。可悲的是,他没有现金,所以决定将自己的一块田地卖给王阳明。

    王阳明当即拒绝。他说:“君子应成人之美,不可趁火打劫。你是农夫,田地是你的生存源泉,我若买了你的地,你是能解了近忧,可将来怎么办?”王阳明决定,借给老农所需要的现金,还款日期不限。老农感激涕零,拿着钱千恩万谢地走了。

    故事倘若到此为止,那就成了小故事大道理道德版,所以必有下文。

    下文就是:几日后,王阳明和弟子们到山水间游玩。在一处风景如画之地,王阳明看向山凹处一块田地,不禁赞叹道:“你们看,那里面山背水,远看如菩萨莲花宝座,实在是风水宝地啊。”

    有弟子试探性地问道:“老师喜欢这块田地?”

    王阳明眉飞色舞:“怎能不喜欢?良知能知善恶,它告诉我这就是‘善’的,我真是如喜欢美色(如好好色)一样喜欢这块田地。”

    随即,王阳明脸色呈现出遗憾的神情,“可惜它不是我的。”

    该弟子笑道:“它理应是您的,只是您舍了。”

    王阳明迷惑地看着该弟子。

    该弟子解释道:“这块田地就是几日前那个来和您做买卖的老农的。他当初要卖给您的地就是这块地。”

    王阳明“哎哟”了一声,人人都能听出他语气里的懊悔。可语音未落,王阳明马上扼腕顿足,说道:“我怎么会有这种想法?!”众弟子茫然。

    王阳明找了个地方坐下来,紧闭双眼,静如枯木。

    许久,才睁开眼,看到弟子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神态,他缓缓说道:“我刚才的那想法就是私欲啊,欣喜的是,总算被我克掉了。”众弟子恍然大悟。

    那么,上面这个故事和四句教有什么关系呢?有哪些地方体现了这四句教呢?

    当王阳明和弟子们在山水间游玩时,他的心坦坦荡荡、无牵无挂,是无善无恶的,这就是四句教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

    可当他听到关于那片田地的所有信息并产生懊悔之心时,就说明他的意念动了,也就是他的心被情绪和外界事物给影响了,这就是四句教第二句“有善有恶意之动”。

    那么,这个“意”是对是错呢?他扼腕顿足,就说明这个“意”是错的。错就错在,他不该有懊悔的想法,一懊悔就证明他想据为己有,据为己有的心是错心,这是私心,是欲望,是想得到,那么,他是怎么知的呢?是与生俱来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告诉他的!所以这是四句教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

    他一知道错,马上就静坐,通过反思,通过与自己的内心对话,克掉这个错误的“意”,去掉恶,保持善。最后,他如释重负,这就是四句教最后一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里的“善”是中庸、中和、不偏不倚的意思;“恶”是过或不及的意思。也就是说善与恶是相对的,是立于万事万物之间的,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

    比如,我们看到有人打架,打架肯定是不对的,是不该有的,如果是有人以大欺小,恃强凌弱,那么打架就是恶,我们应该去制止,去帮助弱者。可是如果是在惩治犯罪分子,那么这就是正确的,打架就成了善,我们应该伸出援手,尽绵薄之力。所以万事万物都是中庸,是中和的,我们不能因个人的好恶就轻易的下判断,定论是非。

    世间万物本都是无善无恶的,像人们常说的,人性本善,人性本恶,都是太过于偏执一方,再好的人他的一生中也有很多做错的事情,大奸大恶之徒,也有他善良,悲悯的一面。所以我们看待事物因从多方面去看待,好坏,对错,善恶都并非绝对,只要你的心不动,不被外界习气所沾染,那么你的世界里就是无善无恶的,这就是王阳明的世界观,也就是无善无恶心之体。

    可是为什么我们会时常会有开心,沮丧的神情呢?又为什么总是对错误的,不好的事物有这么强烈的抵触呢?

    这是因为,生在人世间,我们不得不与外界的人,或各种事物接触,碰撞,有了接触就会被各种各样的事物缠绕,那些不好的习气就会扰乱我们的内心,触动我们的心神,王阳明曾说: “心之所发便是意”, “意之所在便是物",外界事物让我们自然而然的产生各种各样的念头,这些念头有好有坏,有善有恶,于是我们看待事物就有自己的一套行为准则与看法,有自己的判断标准,这就是意念的影响,这就是王阳明所说的人生观。也就是,有善有恶意之动。

    那我们该怎么去判断这些念头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呢?这就要靠我们的良知了。良知乃心之本体,良知是无善无恶的,也就是你自己内心的一套价值标准,是我们内心深层次对自己的期望,对自己的要求。

    你的良知告诉你,这件事是不对的,你不该有这样的念头,就像我时常在提醒自己,我不该有想表现自己的想法,不该有对某一事物有占为己有的想法,不该有对钱财,名誉过份追求的想法,这些都是不对的,与我自己的价值观不符,我的良知也不允许我这么做。

    良知能知是非善恶,良知就是你自己的那颗心,我们的良知除了要向内去挖掘以外,还需要去外面磨练,也就是王阳明所说的,事上练。事上练很重要,没有经过磨练的良知是不完善的,是经不起考验的。

    就比如你的心告诉你,你应该去孝顺父母,可是你从来不去实践,连一个电话也不给老人打,这种良知虽然也是正确的,可是太肤浅,并非真知。你应该怎么做呢?用行动去验证究竟自己内心的良知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孝顺之心,人皆有之,可是有人做的好,有人就做的不好,这是因为行动太少,感受到的反馈太少,良知自然就不够清澈透明。这就是王阳明所说的价值观,也就是,知善知恶是良知。

    具体该怎么去行正确的良知呢?这就需要格物致知。格是正的意思,就是纠错,纠正,反思。物是事物,是一切私心杂念。致是实现,知,是良知。对一切事物进行纠错,反思,实现内心的良知。良知透彻之后,在用良知来判断是非善恶,以良知作为明镜,尺度,检验,校正自己的言行举止,这始终是一个正循环的过程。这就是王阳明所提倡的方法论,也就是为善去恶是格物。

    “四句教”是阳明心学的精髓,同时也是简易明快了解阳明心学的工具,更是阳明心学的“天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阳明心学之读书笔记》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xuqd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