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人效应》是樊登推荐,他说这本书的结论非常简单,但全书就像看小说一样引人入胜。我看完后有同样的感受。
作者通过一起警察执法的冲突事件,引出了我们和陌生人接触的几大误区——透明假设、默认真实、洞察偏见、酒精改变、耦合效应。对此我不做细述,只罗列下最touch我的几点。
1,陌生人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难以了解的多。我们识别说谎者的成功率只略高于抛硬币的概率,对于心面不一的陌生人,就更加糟糕了。庞氏骗局的始作俑者麦道夫聊起自己的投资生意时轻松而自信,像一个和善慈祥的老爷爷;希特勒向张伯伦保证和平时,语气坚定而有力;一名叫诺克斯的女性因室友被杀被意大利检察官判入狱,只因为她的言行举止太像犯罪嫌疑人了,直到8年后真正的凶手被找到才得以被释放。
2,酒精不揭示“真我”,它转变“真我。人体血液中酒精浓度达到0.15时,海马体停止工作,但大脑额叶和边缘系统依然坚守岗位,所以人断片之后,不仅能跟别人交谈,甚至可以订票坐飞机出去旅游,只是当事人酒醒后会完全忘记发生了什么。酒精会让前景中的东西更加突显,让背景中的东西显得更不重要;它使短期的考虑突显,使对认知要求更高的长远考虑逐渐消失。喝酒使人短视,人们喝醉时,其对真实自我的理解就会改变。
3,人的行为与发生地点具有紧密的耦合性,特别是自杀和犯罪。20世纪70年代英国将家庭煤气改造为天然气后,自杀率大幅下降,以往轻松的家中一氧化碳煤气自杀条件不再存续是主要原因;美国金门大桥1980年加装防护装置后,跳桥事故锐减,有人统计过500个自杀未遂者,只有25人执意通过其他方式继续寻死,95%的人其实得到了拯救;美国犯罪专家曾做过明尼阿波利斯的犯罪分布情况和堪萨斯城的枪支暴力问题研究,得出结论——犯罪活动只集中在少数几条街道上,执法部门不必扩大执法规模,而应集中执法力量,对犯罪高发区进行威慑性巡逻(警察主动出击,对可疑目标拦车盘查),对低风险区怀柔执法减少警民冲突。
总之,与陌生人接触,我们最好保持克制与谦逊,也许你以为洞察了一切,不过可能都是幻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