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言不由衷的时候?
你一定有。
那你有没有絮絮叨叨说了很多话,自以为把意思都表达清楚了,却不经意的泄露了心里深处的一些潜文本的时候?
其实你也一定有,只是可能自己从未意识到。
一个略微复杂的事物总有多层次的理解,能一眼看透的东西就没意思了。
人很复杂,所以人不可貌相。人心很复杂,谁也不知道一颗砰砰跳动的平淡无奇的心脏里头在想着什么,直到你进入这颗心多块瓣膜之间的深处,在那褶皱之中听见那犹如从无底深渊中发出的隐秘呢喃。
然后你会发现----观之无常,听之动魄。
杜甫和李白的友情是如今网上常常拿来调侃的话题,杜甫是李白的脑残粉呗。杜甫写了很多很多诗给李白,表达他对李白的崇敬和思念,李白有据可查的只有2首写给杜甫的。
杜甫的单相思被很多人拿来开玩笑。甚至因为李白比杜甫大11岁,成名也早,有人认为杜甫是在蹭网红的热度,想给自己打名气。出现这种言论我也无语了 (¦3」∠)
杜甫真的有那么崇拜李白?应该确实是的。杜甫内心深处就彻底对李白顶礼膜拜无所不服爱的深沉?恐怕未必哦,也许杜甫自己都没有听见自己内心深处的一丝不详的声音。
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这是杜甫的一首对李白表示思念的诗。是他10多首脑残粉诗中的一首,其时杜甫在长安生活,而李白已经结束了3年的翰林院生涯,离开长安浪迹天涯,这时正好在南游。
先说结论:这首诗表面上说的是对李白的崇敬和思念,但内里情绪大有可疑,也许杜甫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在自己心中对李白的一片颂歌之中还有一丝杂音。
第一联: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第一遍读的时候好像很不错,称赞李白的诗无敌嘛。多读几遍的话就觉得有点奇怪了。白也是什么意思?这是什么语调?白也诗无敌,杜甫为什么要用这种奇怪的句式来称赞李白呢?
这是论语的语调,是孔子对下面门生评价时候用的语调--“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是孔子评价赞美颜回时说的。用这种句式评价弟子,论语中还有很多。
这是一种居高临下,老师评价学生的语气。用“白也”后面跟“诗无敌”这就让事情变的有意思起来了,孔子用“回也”、“由也”等评价他们的时候,是在这些学生之中相互比较的,“颜回在我的学生中最有才能“--类似这种。
白也诗无敌 等于是说李白在“那些人”之中无敌,说这话的杜甫本身是脱离于这个集体之外的,而且是作为老师长辈,处于高于他们的位置的。后面一句飘然思不群中的"群"承接这个语境,等于说是不群于那些人,比那些人高,可一点都没有比我老杜高的意思哦。
第二联: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这是赞美李白的诗像庾信那样清新,像鲍照那样俊逸,庾信和鲍照都是南北朝著名的诗人,这当然是赞美,庾信本身也确实是杜甫非常喜欢的诗人。
但是庾信的结局是无法回到故乡,虽然受敌国皇帝礼遇,但因为身仕敌国,到死都没有自由,最终在羞愤之中死去。(注意写这诗的时候李白刚刚离开玄宗)。而鲍照更是因献诗而被皇帝启用,最后死于乱军之中。这里两个用于类比的诗人结局都不好。
第三联: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这是最关键的一联,其隐秘的恶意几乎要冲破羁栏呼之欲出。前半联是说杜甫本人,后半联是说李白。渭北指长安,其时杜甫正在长安生活,而李白在南游之中,所以叫江东。杜甫比李白年轻11岁,所以是春天的树,充满了活力、生机和希望;李白是日暮的云,低沉、穷途末路、即将坠入黑暗之中甚或消散于无。这一联明显的对比和偏颇引起过很多读者的注意。按这一联的结构,可以不妨尝试倒推上一联,至少得到寿终的庾信可比杜甫本人,惨死乱军之中的鲍照就是给李白安排的了。
第四联: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这是比较透明的一联,基本就是它字面的样子。注意是重新、细细的、讨论。说明以前讨论过,但仍然有必要,进一步细细的讨论。这里讨论的双方是平等的、势均力敌的,甚至说这话的杜甫是带点自信的小意气的。
当然杜甫对李白是真崇拜,真喜爱。这一点没有任何人会怀疑,包括杜甫自己。
但人真的了解自己内心吗?不经意之间是否会流出一些没有占据自己主流意识的想法呢,捕捉到这些穿透心灵的壁垒流出来的蛛丝马迹,也是阅读多层次复杂的,并不完全透明的诗歌的一大乐趣。
分析完了。以上分析似乎可以说的通,当然也可以完全当做一个可笑的玩笑,杜甫的人格无可挑剔,他对李白的感情天地可鉴(这句好怪(~ ̄▽ ̄)~ ),但这和他有时会有别的想法潜伏于心并不矛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