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会觉得:我为孩子付出这么多,怎么孩子一点都不懂得感恩?
答案是:你没有用“心”!
很多的家庭中,父母回家后就各自玩手机!对于青春期的孩子,父母不管自己,正合心意,乐于享受这种状况,但对于青春期前的孩子,这样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不论是学龄期前,即上小学前的孩子,需要父母陪同玩耍,还是学龄期的孩子,需要父母在学习及学校生活上的帮助,这些成长阶段都需要父母真正投入情感的关注和陪伴!如果父母一边低头玩手机,一边和孩子聊天,回应着孩子的问题,看似也在陪孩子,但孩子能够感受到父母的心不在焉!
青春期孩子的教育让很多父母感到头疼,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父母没有在青春期之前,与孩子建立起足够强度的情感联结!
父母在孩子青春期前的成长阶段,没有足够的情感投入——情感的投入需要用心,仅仅有物质的付出和关怀,甚至是时间的付出都是不够的——如果父母仅仅是人陪在孩子身边,心却在其他地方,比如工作、手机上,这种缺乏情感的付出难以与孩子真正建立情感联结!
孩子有着天生的直觉能力,能够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态度!年龄越小,这种直觉能力越强!父母不要认为孩子还小,容易欺骗!在对待孩子情感投入这一点上,父母是无法欺骗孩子的——孩子能够直觉的“以心感心”,感受到你对他(她)的用心与否!
在孩子5岁前阶段,父母陪伴孩子一起玩耍;小学阶段,陪伴孩子学习,询问孩子在学校遇到的情况,经常通过这样的交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陪伴,在成长中感受到父母的支持,才能建立起足够的情感连结!这样的情感联结,将极大地增强父母的教育影响力,培护出良好的教育效果!
如果父母并没有把这样的行为融入到日常生活,与孩子的交流更多的是当孩子出现问题,比如成绩不好,在校违反纪律,这样的情况才能真正吸引到父母的注意,用心地去对待孩子——这时候的用心是负性的“用心”,父母将带着较大的负面情绪关心孩子,这样的情况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必将大打折扣!
特别是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父母平时不管孩子,当孩子出现问题再去管教孩子,更大的可能是孩子与父母间形成极大的对抗,父母对孩子教育效果几乎为零!
播种什么,收获什么!
教育是一项长期事业,不能指望一日之功!父母希望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有效,一定是需要长期的用心投入!
“言传身教”,教育中,“身教”重于“言传”!
很多父母一回家几乎就是手机不离手,不抬头,却数落孩子沉迷玩手机,禁止孩子玩手机;有些父母痴迷打麻将,很少真正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状况,却要求孩子努力学习;有些父母,主要是父亲,经常出口成脏,却教育孩子好好做人,不能骂脏话;有些父母对孩子多是打骂教育,当孩子出现打架斗殴这样的行为却去指责孩子……
当然,不是说父母必须各方面都给孩子做到好的榜样,才能教育好孩子!当父母自身没做好的方面希望孩子做好时,尽量向孩子传达这是“父母的期望”,而不是要求:父母虽不是龙凤,但期望你能成为龙凤,所以才期望你在爸妈没做好的这些方面也能做好!
这样传达给孩子的才是动力而不是压力!孩子感受到的是父母的关爱和支持,而不会变成“你自己都没做好却要求我做好的”对抗和冲突,从而达到教育效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