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贤江说过“自有人生,便有教育”,人自出生便与“学”息息相关。人创造历史,教育催生文学,在历史的不断发展演进中,文学日益丰满,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对文学进行品评的现象。
起初,我对“批评”的理解非常狭窄,简单地认为就是对缺点或错误提出指责或意见,真正知道“批评”还有评论、评判的意思是在文概课上,深入了解文学批评还是在学习了这门课之后,我唯一的感受就是巨人肩上的视觉真的妙不可言。
中国文学源远流长,人才辈出,代有高峰,文学批评也是造诣匪浅。中国文学批评生发于《诗经》时代,成熟于魏晋六朝,然后进入深化拓展时期,各个时期秉持批评原则有继承也有创新,其中也不乏浓厚的时代特色。这些文学批评理论不仅对于作品分析和文学写作有巨大的作用,对做人处事也有很大的积极影响。
儒家的文学批评观让我明白做人要文质统一、内外兼修;社会责任感是每个公民都应该具有的(“兴关群怨”说);不能想当然地评价别人,只有在真正了解他人的情况下才能做出些微评价(“知人论世”说);万物不断变化,盛极而衰,否极泰来,所以不要纠结某一点(“阴阳”说);固步自封只有被淘汰,不断发展创新才能走得长远(“通变”说)。道家的文学观告诉我人生要学会留白,说话做事不能太满;平心静气、心胸空明宽广才能看懂外物变化和接纳万物……
不过,这并不是我今天的主题,我在此想要简单谈一下我从各个阶段各个学派的文学批评理论中得到的关于文学创作的一些启示。
文学创作牵涉甚广,各个方面都扮演者不可忽视的角色。
在我看来,文学创作首先强调自由和个人意愿的抒发,如果思想和言论处于束缚状态,那么只能如“八股”一般产出一批又一批生搬硬套、目光呆滞,不懂何为写作的“文化人”,永远跳不出的框架驯养的是听话人而不是培养说话人。当然这对个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要求较高,我们必须静下心来,放空心胸,尽可能达到自由境界。但 “自由”并不意味着我们想到什么写什么,康德就说过“自由是你不想干什么就不干什么”,我们所追求的自由是在不伤害别人的基础上让自己感觉到自在,戴着镣铐跳舞也许才是最好的状态,“发乎情,止乎礼义”便是最好的阐释。
文学创作还必须表现出一定的社会责任感,这里的社会责任感并不是高到为社会为国家流汗流血的地步,而是说文章能客观反映现实。“俗文学”能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就算是我们所谓的童话、仙侠一类作品,即使掀不起波澜,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思想内涵,“雅文学”针砭时弊,一针见血。但吸取言辞过于激烈和直白导致不好的后果,中国人自古便又强调含蓄委婉,所以,在文学创作中语言一定要学会以小见大,或是游刃有余地使用象征、用典等手法。
话及用典,不得不说在文学创作中,穿插一些典故和他人经典语录是可以给文章增彩的,这就需要我们广泛涉猎,不仅是文史哲,各个领域知识都有相通之处,都可涉猎一番。当然,我们不仅读得广,还要读得精,不是生搬硬套地使用,而是会灵活化用,恰到好处,极尽其妙。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也不能大篇幅地引用或化用,否则全是别人的观点,根本看不出自己的特色和想法。
另一个重要的点是文学创作必须要有个人特色,且一定要有所发展与创新。初期的模仿是让我们知道怎么写,等我们会写了之后就要跳出这个框架,仔细思考怎样才能写好,熟练掌握多种写作手法,当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形式或是文章结构之后,我们还需要思索还能怎样变化让其更好,只有这样不断地发展创新才能保持文学的价值和新鲜感。
最后,文学来源于生活,我们要学会观察生活,融入生活,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找到灵感。我并不反对人力的文艺,只要不破坏,共生存,同欢乐,在我看来都是可行的,我们应该在这样的祥和平静适度的环境下树立美好积极的想法。
当然,写好文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多读多练多总结才有可能有所收获,路很长,我们还需慢慢走。最后,这只是我比较浅显的看法,还很不全面,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需要一生学习研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