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上海听闻一些牛人一年读上百本书,而自己去年的阅读量都几乎没超过5本,相形见绌。由此引发一个疑问:
为何有些人一年可以读上百本书?
身边没人可以给出系统性的回答,便求助书籍,找到了3本书,秋叶|《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莫提默|《如何阅读一本书》,赵周|《这样读书就够了》。《如何阅读一本书》是经典书籍,虽经典,但据传晦涩难懂,《这样读书就够了》是拆书帮赵周老师的著作,讲拆书学习法,去年曾有一定了解,因此选秋叶的著作做入门阅读。
专门百度了下作者秋叶,武汉工程大学副教授 ,所学专业跟本人类似,为传为屌丝专业的机械工程,但他同时还是PPT专家,实战网络营销专家。他之所以在其他领域也有此成就,定然跟他的阅读学习能力是分不开的。作者书中称,他再忙一年也可以读上百本书,每周写书评拆书分享,出名后很多出版社主动邮寄书籍让他写书评。用现在的话说,秋叶还是位阅读大牛,大神。
《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的大致可分为两大部分,序篇——重点介绍读书方法论,即读书的误区,10中读书方法以及做读书笔记和拆书的方法,个人认为为本书精华所在,致用篇——作者的拆书笔记,涉及工作方法论,生活方法论等。
在本书中,有以下三句话给我较大的启发。
1、怎样算读完一本书?非要一个字一个字看过才叫读完一本书么?
看到这句话,就觉得自己原有的读书方法有问题。性格里总有点过于谨慎的特质,反应在看书上就总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有时深怕漏掉了重点内容,甚至会翻回去重读,这样虽然确保看过书本上的每一个字,但是效率低下。在获得文义主旨前提下,遗漏个别字句确实没什么。得主旨而有所启发,再把所得运用于实践中方是读书之道。
综合书中其他语句,做适当发散思维,我得到了开篇问题答案,即为何有些人一年可以读上百本书?
(1)只要获得所需,看过但没看完的书就算读完了;
(2)现在读书的方式多种多样,除了看书之外,还有听书,网络课程,读书会等,有所得也算读完了;
(3)时间管理,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积少成多;
(4)大牛读过很多书,知识面广,很多书籍大部分概念都接触过,速读多,需要精读的篇章少。
以这样的认知去重读《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时,我发现我只用了40分钟左右的时间。我的目的在于了解其读书方法,所以重点精读序篇,选读后面的拆书笔记,这样节约了大量时间。按这样的阅读效率,似乎我一年也能一年读上百本书,但我真的要这么做么?书中的提到的一点打消了我的念头,即古人所说的“半部论语治天下”,不要刻意攀比读书的数量,每个人的阅读层次与目的不同,读通透一本好书,并运用于实践,比低水平阅读一百本书要好得多。
2、反复阅读几本相对结构化、体系化的关于某一领域框架和业务的入门经典书,反复读,读透了,就打下今天做事的方法论底子了。
这是作者通读法里面的一句话,为研究某一领域学问,找几本经典书反复读透,建立该领域的思考框架。有了思考框架,只要继续吸收该领域的知识,便能建立对应的知识体系。由此想到一些老专家眼光总是很准,一眼发现问题所在,想必在该领域内已建立完善的思考框架,而且几乎内化为潜意识,所以能迅速地发现问题,并给出建议。
3、你阅读一本书的动机越强烈,最终能化为己用的知识就越多;梳理出全书的框架再去读书收获更快。
上述提到的40分钟读完这本书,便是采用作者的这两点经验。明确读书目的和全书框架后,有针对性地阅读,关注点精读,次要点速读。对于阅读中,阅读后,作者参考拆书学习法,也提出了自己的方法论。大致思路是阅读时写读书笔记,待笔记积累一定量后,开展写拆书书评以及制作读书笔记PPT,所得知识以多种形式分享输出,并在实践中反复验证,最终内化为自己的潜意识。
本书序篇中干货满满,除了言及上述的读书方法,推荐了几本关于如何选书,批判性思维,时间管理方面的的书籍,在此不在详述,有兴趣的读者可看原书。作为一本畅销书,本书也有一定缺点,序篇很精彩,后面的内容跟序篇缺乏衔接,有断层的感觉,强烈建议读者像我一样精读序篇,选读后续的拆书笔记。
总体来说,这本书适合读书方法论的入门阅读。一方面所讲的知识内容全面,易于理解,其次,书中讲的方法与原则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而且本书就是最好的实践对象,我就运用书中的方法,精读书中精华,选读其他内容,收获良多,在此感谢作者的付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