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新年好!过年几天都没有更新内容,今天开始继续为大家解读《物种起源》。前面讲了几章的内容,想必大家有很多疑问,这部分内容,作者就两个问题进行了更新详细的解答。
第一:如果物种逐步从其他动物演变而来,那么为什么没有看到很多过渡类型的物种呢?
第二:是物种的构造变化带来了习性的变化,还是物种习性的变化引起了构造的变化?
关于第一个问题,过渡物种不存在或者很少,是因为自然选择只是在保存有利变异方面起作用,因此,在有各种生物生活的区域中,任何新类型都呈现出一种倾向,那就是,最终将某些改进细微、不如它自身多的原种类和某些与它竞争而受到不利影响的类型替代并消灭掉。所以,灭绝和自然选择是同时并存的。由此,假设每个物种都传自某些未知类型,则通常在这个新类型形成以及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其亲种和所有过渡变种就灭绝了。
但是,这么说来,应该还是有很多过渡类型呢?那为什么我们没有看到呢?作者在另外一篇文章《论地质纪录的不完全》中讨论过这个问题,主要是因为不完全的地质记录造成的,很多层级存在过的过渡种类后来因为自然选择灭绝了,而没有完全记录下来,而且剩下的都是进化成功的一类,所以,我们看到的就很少有过渡种类了。
关于第二个问题,关于习性和构造之间的演变作用的问题,作者的回答是不确定的。作者指出,在任何情况下,自然选择都易于使动物的构造适应于它已经变化的习性,或者专门适应于若干习性中的一种。但是很难确定,究竟是习性的变化促使结构变化呢?还是结构的变化引起了习性的变化。不过这都不重要,也有可能两者是同时发生的。南美洲时,我经常观察一种暴戾的鹟,它像一只茶隼一般从一处飞翔到他处,有时却静静地站在水边,突然像翠鸟似地急速冲入水中捉鱼。有时在英国,能够看到大荏雀像旋木雀一般攀缘在树枝上;而有时又像伯劳似的啄小鸟头部,以致小鸟死亡,我时常看见并听见,它们犹如鸟在枝上啄食紫杉的种子。赫恩曾在北美洲看见黑熊好像鲸鱼一样在水中游了好几个小时,张大嘴巴捕食水中的昆虫。
有时我们可以看到某些个体具有不同于同种和同属异种所固有的习性,因此可以预期这些个体有时可能产生具有特殊习性的新种,并且这些新种的构造模式和它们不同,发生了细微或者显著的变化。这样的情况存在于自然界之中。啄木鸟是适应性方面最好的例子,它攀爬树木并从树皮的裂缝中取食昆虫。但是有的北美洲的啄木鸟基本以果实为食,还有一些长有长翅,并在飞行中捕食昆虫。在几乎没有树的拉普拉塔平原上,有一种叫平原 的啄木鸟,其两趾朝前,两趾朝后,舌长而尖,尾羽又尖又细而且十分坚硬,这种构造使得它在树干上可以保持直立,但是没有典型啄木鸟的尾羽坚硬。
另外它的喙也十分直而且坚硬,虽然没有典型啄木鸟的嘴那么直或坚硬,但也足以在树木上凿孔。因此,从这类鸟构造方面的主要部分来看,确实是啄木鸟的一种。即便是某些次要的性状,比如色彩、粗糙的音调、波动式的飞翔,都鲜明地显示出了它们同普通啄木鸟的密切的亲缘关系。可是根据作者的观察来看,他断定,在一些大的区域内,这种啄木鸟并不攀爬树木,并在堤岸的洞穴内筑巢!然而据赫德森先生讲,在别的地方,它经常飞翔于树林中,并在树干上凿孔筑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