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讲了管仲和范蠡对齐国和越国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接下来,历史发展到了战国时期,让我来看看另外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商鞅,其推行的农耕、军占和中央集权史称“商鞅变法”,这是一场场面恢宏,浩浩荡荡的伟大变革。
第三章:铁血兵马俑
公元前650年,秦穆公东征西伐,兼并了12个诸侯国,成为西部最大的国家,春秋五霸之一,随后475年,春秋进入战国时期,天下纷乱,公元前403年,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齐国、楚国日渐衰落。21岁秦孝公当政,公元前360年,30岁的卫国人商鞅入秦,经过多次举荐,得到秦孝公赏识。
随后便开始主持了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分为三个阶段。
1:农耕
因为连年战乱,农业荒废,商鞅认为,治国之要是让农民回去耕种,“归心于农”,并颁布了《垦令》,鼓励农耕。在鼓励农耕的同时,商鞅还防止商人活跃,坚持重税,大幅提升酒肉价格,税收增加10倍。同时还将土地和资源归为国有。
2:军占
在第一阶段初有成效之后,开始了第二轮更为广泛发变法,建立了军爵制度。自夏商周以来,中国的政治体制就是封建制,以分封诸侯,和爵位世袭制为主,形成了贵族统治体制。到了春秋末期和战国年代。平民阶层崛起,为顺应名义,因此商鞅提出。收回贵族所有爵位,取消特权,重新分配。只有在战场上立功的,才能重新获得爵位,成为贵族。而且平民也一样,如果立有战功,也可以获得贵族爵秩。并按杀敌多少设计了20个等级的爵位。由此将秦国打造成为好战民族。
到了隋唐时期,政府颁布了科举制度,这样,军爵制和科举制构成了中国两个重要的制度,无人优秀有才能的人为了名利趋之若鹜。
3:推行了农战策略之后,开始了第三轮变法,称之为“中央集权”。包括土地改革、统一度量衡和推广郡县制度。这三项改革对后世乃至当今都有影响。
土地改革的核心是“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井田制度,允许民众开垦荒地,极大地提升了民众生产热情,同时为当时的战士提供了重要的粮食和物资。
统一度量衡上,当时因为货币及其混乱,各国标准不一,经济发展受到阻碍。商鞅提出“平斗桶、权衡、丈尺”。其平斗桶为计算容积的衡器,权衡是计算重量的衡器,丈尺是计算长度的衡器。
最后,推行的郡县制度,西周建立是,分封1000多个诸侯,春秋初期,诸侯兼并,剩下160多个小国,到了战国,只剩下10多个国家,最后发展成为战国七雄。商鞅把小乡和邑合聚为县,设立县令、县丞等职务,其由中央直接任免,组成县署。全国分为31个县。郡县制度为秦国主要治国基础。这一制度毫无疑问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国官僚制度由此形成。
商鞅的三个变法,在法、信、权三点上展开变革,历史十余年,在经济模式上体现为“命令型的计划经济模式”。
商鞅推行了强权和甚至有些残酷的变法,对知识分子比较仇恨,推行焚书政策,虽然没有执行,但直到100多年的“焚书坑儒”得以实现。
在商鞅的辅佐下,秦国终成霸业,重现了当年秦穆公的盛世。商鞅比孟子大18岁,是同一时代人物,孟子(公元前372-289年),是当时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与商鞅的严苛管制和中央集权不同,孟子当时是各国游历,提出的仁义治国的方针“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其主张的儒学在战国末期成为主流,而商鞅的思想则被归为法家思想,没有成为主流思想。但商鞅的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与自信、圆滑的管仲相比,商鞅的冷酷和坚定形成了鲜明对比。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驾崩,商鞅被处以车裂极刑,并诛灭全家,这位伟大的变革家,下场极为惨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