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本节介绍了他对现代社会在科学技术和商业领域需要更多通才角色的思考,用国内现在的话讲就是需要复合型人才,多面手,有了这些人,各种进步就会更快一些,效率高了不少。
2009年,一个科学家小组利用在线科学论文网站,对用户的数亿次互动进行了分析,希望能辨析出读者的“点击流”,也就是读者从一篇论文出发,去往下一篇论文的路径。研究数据最终揭示了人们从一个主题领域移动到另一个主题领域的行为模式。科学家甚至还生成了这些主题领域的互联“地图”,图像非常漂亮。在这个“地图”中,护理学位于心理学和教育学附近;有机化学是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之间的纽带;无论是经济学还是社会学,都和法学有关联;音乐则显得有点“特立独行”。(各大学科都有相近的地方,甚至有点心有灵犀呀)
当然,这样的互联“地图”有些过于简单了。实际上,音乐也会涉及物理学和心理学的概念,而经济学则会大量地从数学中汲取营养。不过,无论如何,分析“点击流”确实是探索思想互联性的有效途径之一。为了理解我们自己所构建的、越来越复杂的系统,专业化分工仍在继续深化,但是互联“地图”提醒我们,没有哪个领域可以孤立存在,每一个领域都是这个广泛互联的系统的一部分。(学习大神基本都懂得把各类知识串联起来)
因为各种系统会以多种不同的方式相互关联,所以人类越来越需要将某个知识领域与另一个知识领域联系起来。例如,在编写游戏《危险边缘》的计算机程序时,你需要运用从语言学到计算机硬件领域的相关知识。在这种情况下,仅靠专业化是行不通的,我们还需要依赖相当广泛的知识。但是,如前所述,我们的知识体量很快就会触及上限。是的,人类大脑的生理特性决定了人们无法掌握所有知识。(忍了也在不断突破自我)
为了克服这种困难,我们需要培养通才。在这里,通才是指既能看到“土地的地形地貌”,即拥有抽象的物理学思维;又能在尚未理解整个系统的情况下便懂得欣赏系统细节,也就是拥有复杂的生物学思维的人。毫无疑问,在构建复杂系统时,通才是最适合成为博物学家和野外生物学家的人,而且必不可少。他们可以从一个片段跳到另一个片段,检查出那些没有意义的部分,并在巨大的技术系统中挖掘出正在发生事件的线索。(通才拥有更好更宽的视野,这方面确实如此)
或许有人会问:既然知识量增长得如此迅猛,那么当今世界是否还有通才存在?
当今世界,通才当然是存在的,只不过想要成长起来却非常艰难。要培养出能够很好地扮演上述角色的通才,第一步是要先培养出一大批“T型人才”。这个术语最早出现在计算机教育领域,而后泛指在某个领域内既拥有高深的专业知识,也就是拥有T型中的“主干”那一竖;又拥有广泛知识,也就是拥有T型中的那一横的人。(比尔盖茨算是这类人吧,每年读那么多书)
那么,这种类型的人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数据科学家正是T型人才的典范。数据科学家的职责是利用计算机科学和统计工具挖掘大型数据集中的隐藏含义。这项工作与具体学科没什么关系。为了很好地完成工作,数据科学家必须了解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我们在应用数学家身上也看到了类似的特征,他们要跨越学科界限,用定量工具找出各学科的共同之处。这便是通才的模样。(互联网公司的数据科学家难怪开那么高工资,极其稀缺且重要的人才呀)
通才还可能出现在咨询和图书编辑等行业中,你甚至可以在风险投资界看到他们的身影,在那里有很多人不但拥有多领域的丰富知识,而且还懂得如何有效利用这些专业知识。如果有人想同时在外层空间、3D印刷、农业技术和科学探索工具等领域有所斩获,那么他必须得拥有通才的潜质。(咨询行业的大牛确实是通才之一,兰德公司曾经预测成功了很多大事,超乎寻常人理解范围)
通才既拥有专业知识,又乐于探索诸多不同的领域。但是,要想培养出T型人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他们先要将专业化与普遍性结合起来,才能着手去解决那些日益复杂的问题。
在当今社会中,专业化人才深受就业市场的追捧,这让培养T型人才这件事难上加难。在我看来,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们都很难在学术界找到这类才人。正如商学教授大卫·蒂斯所指出的那样,只有在文艺复兴时期,成为“文艺复兴人”才那么容易。但是,从培养“女童子军”这件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丝曙光。(就业环境方面,欧美更适合通才的成长,国内还是专家为主)
女童子军组织曾颁发过一种非常有意思的荣誉徽章:“业余家”徽章。此举是为了对那些想在每一件事情上都做好的女童子军们给予认可与鼓励。这种做法是值得推广的。如果你不想只学制陶或摄影,而想多学一些有用的东西,并且你样样都学得不错,那么“业余家”徽章即是为你量身定做。我的母亲曾经告诉我,她当年在参加女童子军后,获得的唯一一个徽章就是“业余家”徽章。(很好的启发教育)
或许,现在是时候推广“业余家”徽章了。对那些致力于了解各领域思想和技术的人,我们应该就其能力和贡献给予认可和鼓励,无论是在其小学阶段,还是在其职业生涯的最后阶段。他们可以帮助行业专家们将一个领域的专业知识“翻译”到另一个领域中去,以此化解“隔行如隔山”的困境,抵御“不可理解性的洪流”。这些“业余家”可以为巨型系统的构建工作带来生物学思维:找出系统中可能会发生的故障,对这些系统做出深入的理解,并对系统中那些奇异和惊人的组成部分进行分类和编目。(解决隔行如隔山的难题,通才之路似乎是个好办法)
事实上,最令人费解之处往往最能让通才感到如鱼得水。在那些令人费解的地方,系统是如此复杂、如此紧密地相互联系着,以致我们只能尽力将“杂项”记录下来。这就意味着,通才的培养不仅在于学习已知知识,更在于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前人所不及的新方法。而这又意味着,通才不仅要掌握严谨的人文科学思维,还要拥有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甚至还要学会数据可视化技能,等等。(文理双全的才行呀,确实要求很高)在这里,或许我们可以用中世纪早期的英国小说《希尔德》中的主人公来作类比。希尔德天生聪慧,因擅长织造挂毯而为人熟知。说起她操作织机、飞速织毯的技巧,人们都形容她“眼睛一转就能创造出一个新花样”。对于她的智慧,人们的评价亦复如是。这种建模思维的本质特征是:能够创建联系,并看清互联网络。正是因为拥有这种能力,希尔德才得以游刃有余地周旋在种种地缘政治的阴谋中。(建模思维,奥赛和科学研究里面最根本的基础呀,牛人必备)
当然,如果让通才“单独行事”,那么他们够发挥的作用也相当有限。只有在与专家一起工作时,通才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他们能够在翻译和交流的过程中为专家提供很大帮助;或者对专家的工作进行补充,而这种互补性非常重要。由此可见,在企业或组织中,为每个大型项目配备通才,或者流动性的通才小组,是很有必要的。通才可以为整个项目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和价值。必要的时候,企业还可以设立一个通才部门,对外服务,与专业公司合作,形成互补优势。(看来通才适合当团队领导,然后用好团队的力量,如此就是double kill,哈哈)
通才并不仅仅是T型人才。T型人才只是比一般的专业人士拥有更广的知识面;但作为通才,还必须有意识地将多个有实质性区别的领域联系在一起,尽管这样做有可能会失败。最优秀的通才,能够将如编年体般的历史细节与建模思维完美地结合起来。拥有建模思维能力的人,不会是那些只擅长抽象化和一般化的人,而是那些善于创建联系和类比的人。(马斯克或许就是这样的人)在高度复杂的系统中,对各部分相互关系和交互作用的洞察是非常重要的。因而,拥有建模思维的人,通过直觉和生物学思维相结合的方法,便能够理解,至少是部分理解这些系统。
我是国际赏云协会的成员。在我眼中,尽管万里无云的碧空也很美丽,但如果能形成一定的对比,或许会更令人激赏。也就是说,天空需要云。在我第一次告诉我太太,我是赏云协会成员的时候,她以为那是一个稀奇古怪的组织。于是,我给她看了很多“证据”:终身会员资格证、小徽章和官方证书等,但这反而让她觉得更加不可思议。然而,我真的认为,云既美丽又迷人。不过,在这个方面,我的理解并不比任何一个热情的业余爱好者深入多少。
未经专业学习的人,或许知道云的种类有很多,却不一定清楚它们之间的区别。你可能会说,有暴风雨来临之前的云、蓬松的云、色彩斑驳的云等,然而这是相当幼稚的分类方法,不能充分反映出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按照正式的分类和称谓,我们常见的云包括:积云、卷云、雨层云、积雨云等;还有一些特定的子类型,譬如碎云、陆架云、荚状云等。事实上,对云的科学分类是在近几个世纪里才发展起来的。正如科普读物出版家约翰·普塔所说:“云‘逃过’了古往今来最伟大的分类专家亚里士多德的法眼,后来又很少受到其他科学家的关注。而且,20多个世纪以来,没有人对云进行过科学分类,直到……1803年,英国制造化学家、气象学家卢克·霍华德公布了他对云的分类。”
发生在天空中的其他现象也激发出了许多美妙的气象术语,比如片状闪电、圣埃尔莫之火、球状闪电,不一而足,它们大多都很怪异。就气象科学而言,在预测天气和解释气象方面,都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纵观历史,新奇天象层出不穷,这又为我们思考“大气如何影响天气”提供了新的思路。(牛呀,看来作者自己就是通才之一)
云和其他大气现象,虽然不是人类所制造,但我们仍然可以从对待它们的方式中,学到一些对待复杂技术系统的思维方式。当我们不理解某个现象或某个系统或心生畏惧时,不应该避之若浼。有些事情即使暂时无从解释,但也应有一席之地;虽然处在尚待理解的范畴,但也可成为深入研究的楔子。(不搞民科,不搞反智,挺好的)
在面对某个完全无法理解的事物时,可以暂且先关注该系统中的细节,尝试着去理解整体中的某些特定部分。说到底,我们在研究系统时所采用的生物学方法,其实就是迭代和修补。也就是说,细节和意外情况不但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系统,还能不断提高我们的洞察力。(积极主动的完善发现理解未知系统的积木,赞)
在复杂难解的事物身上,自有神奇曼妙之处。那个闪耀着炫目光芒的技术网络复杂得令人难以置信,因为其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拥有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作用。许多时候,我们无法了解它的每一个部分,也无法完全理解它的整体性,不过,能对它有个不完美的把握,或许已经足够。我们可以与技术携手,谦卑前行。(态度很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