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吴小丽,每日一篇原创文第2年零12篇(第742篇)
樊登老师讲书《你为什么不道歉》里有这么一句话,我感触很深:
道歉能力是一项父母可以向子女馈赠的重要财富。
我们努力为孩子营造舒适的成长环境,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
在这之中,道歉能力可以算是最重要的一项财富。
当一个人不懂道歉,无视道歉,那么这个人很可能就会成为一个自大自傲、目中无人之人。
那么,如何教会孩子道歉这件事呢?
以身作则是最好的方式。
我挺骄傲自己这点做得还可以。
在学习了《你为什么不道歉》后却发现原来自己也踩了不少雷区。
比如,前几天,孩子把一罐薄荷糖都倒在了他的蹦床上,彼时我正因为某事焦躁得很,一看到他的行为,大脑盖子直接掀开,对着孩子大叫到:“你做了什么?”
孩子被我的大嗓门给吓到了,我叫完也立马冷静了下来,意识到自己这么大声不对。
我需要向孩子道个歉:“宝宝,妈妈向你道个歉,妈妈刚才声音太大了,我道歉。不过,你把糖都撒在蹦床上,这样做合适吗?”
孩子摇了摇头,我继续问:“那怎么做才合适?”
“把糖捡起来。”
这件事或许这样就算完结了,但其实我知道,我的道歉似乎没有起到效果。因为我的道歉其实带有一定的目的性,是为了让孩子能接受我接下来的说教所以我才做的道歉,这样的道歉自然无法引起他人的认可。
所以,道歉重要的法则之一是:真诚道歉,不加但是/不过。
道歉法则之二是:道歉请求原谅,而非要求原谅。
我拿我自己碰到的一个案例来谈这件事:
信用卡客服给我来电推广业务,我想要了解另一项业务,结果话务员说她不懂,让我另外打电话,于是我就挂了电话。
过了一天,另一个客服又打来电话进行回访,向我解释我咨询的业务不属于他们部门,所以确实需要另外致电了解,话务员当时的话是:“这确实不是我们的业务,不是我们故意不告诉你,请你谅解一下,好吧。”
其实再次接到电话后,我觉得这个道歉我接受了,可听到最后,听话务员的口气,理所当然地要求我“谅解一下”的时候,我的内心感到很抵触。
当你被要求“谅解”而不是被请求的时候,内心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前者是被动的,有抵触心理,后者则由我们自己决定,主动权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我们可以说:“对于这件事,我很抱歉,请求你的原谅。”
而不是:“这件事,我很抱歉,你谅解一下。”
关于道歉,还有不少的技巧,推荐大家去学习《你为什么不道歉》这本书,也很期待在开春后的读书会上为大家带来这本书的线下读书会。
网友评论